人類與動物的關系,從遠古就開始了。自古就生息繁衍于黑水白山之間的滿族先民,主要依靠采集、漁獵來獲取食物,他們有時把動物當作食物。每到秋季,莽莽的大森林里野果滿山,但是哪些野果野物可食無毒,在遠古洪荒時代人們是分辨不清的。狩獵中發現鼠類很精明,雖說它總在夜間覓食,卻從來不會選錯食物。人們發現鼠類吃哪種果實充饑,說明哪種果實無毒。后來排天干地支時就把鼠排在了十二屬之首。清人劉獻廷在《廣陽雜記》中說:“天開于子,不耗則氣不開。鼠,耗蟲也,于是,夜尚未失,正鼠得令之候,故子屬鼠。”這里引出了一個“鼠咬天開”的傳說。傳說夜色漆黑,必須消盡這混沌之氣,才能由暗夜走向黎明,老鼠在漫漫長夜中尤為活躍,是它咬破了黑暗,引來光明,所以子時的屬相就非鼠莫屬了。而由于它們消耗了混沌之氣,所以就有了“耗子”的別名。
在滿族創世神話中,有位鼠星女神興惡里,其職責是在冬季迎接太陽女神出來,故又稱為迎日女神。它每天迎接太陽,按照天母神阿布犬赫赫的吩咐,將太陽的光芒送到世界的每個角落,驅走惡神耶魯里帶給的黑暗,它是一位吉祥光明的女神。它的星座形象如鼠,由獅子座組成,于秋分后東升西落。民間稱鼠星為毛楞星。“一毛楞出,二毛楞攆,三毛楞出來自瞪眼。”三毛楞即是鼠星,學名叫啟明星,在薩滿教祭壇上,薩滿祭星時要唱:“鼠星啊!光明之星,占卜山岳,迎接日出。”神歌唱出了鼠星女神的重要職責。
在滿族民俗中,鼠是象征多子的吉祥靈獸。滿族有些較少的氏族姓氏,喜選擇在鼠年修譜取其繁衍日盛,祈愿家族子孫眾多。在北方山脈中,不少以興安嶺取名,興安嶺即“興惡里”的諧音,即鼠。興安嶺是鼠星女神的化身。
滿族民間游戲中有十二生肖棋,其玩法是按十二屬的生活習性來定出棋子的位置,以棋子內著法和勝負形式來設計出棋盤的格局。鼠子每次走出一格,是因為鼠步小,不準過界河,因為鼠不會游泳,只準它在本境內豎橫行走。
滿族民間在正月十五晚上有攆子習俗。晚飯后,額娘讓小孩子們沿屋里各個角落敲葫蘆瓢,邊敲邊唱攆耗子歌:“葫蘆瓢,呱噠噠,十窩耗子十窩瞎。葫蘆瓢,把水盛,一瓢一瓢灌鼠洞,灌得一個也不剩,就連老母都死凈。”由于鼠類偷盜糧食,嗑碎衣服,盜墻打洞而引起民憤,落個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的下場。
清人張劭作《銀鼠》詩曰:“杏山穴多耀靈鼯,獵網追風捕幾何?竄地捷于逃月兔,跳空亮比擲星梭。松林溜粉霄還閉,雪窖爭輝冷卻過。總為微名(讠幸)世寶,新來冠服借伊多。”詩人把銀鼠描繪得動如脫兔,亮似星梭,讓人目不暇接。
每到年節,滿族兒童們在奶奶和額娘跟前學剪紙老鼠偷油吃時,邊剪邊唱童謠《小老鼠上燈臺》:“小老鼠,上燈臺,偷油吃,不下來。唧唧哇哇叫奶奶,奶奶不理睬,叭!叭就把鞋底子拍,看你還敢偷油來。”
責任編輯 蘇 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