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1500萬美元的投資后,安世亞太讓陌生的CAE產業從幕后走向臺前
8月28日,在企業級協同仿真平臺PERA正式推出的發布會上,安世亞太(PERA GLobal)總裁張國明舉起大錘,為其第一款自主研發的軟件產品砸破堅冰。滿場客戶熱烈的掌聲讓他十分欣喜,安世亞太是中國最大的CAE技術和服務提供商,占據了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
CAE全稱為計算機輔助工程(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又被稱為產品仿真技術。它是大型計算機技術發展的產物,原理是通過計算機實現復雜的結構、流動、電磁等復雜的工程計算。盡管被稱為世界工業產品進化的最重要技術,但由于其要求使用者有一定的專業知識,使用門檻很高。不像它已經應用普遍的同門兄弟CAD(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CAE這個陽春白雪的技術一直不溫不火,保持著含蓄發展的步調。

11年前,當張國明帶著兩名員工,在北京成立美國ANSYS駐華辦事處開始代理銷售其CAE軟件時,他面臨的是一個擁有巨大潛力的“小”市場。“當時,中國的CAE還沒興起,CAD的甩圖板也才剛剛開始。把一個市場從很小開始做起,需要方方面面考慮,這個過程確實比較苦。”張國明回憶到。
美國ANSYS是全球最大的CAE專業軟件商,在航空、航天、汽車、軍工等領域擁有廣泛的影響力,全球財富前100強企業中有86家使用該公司的CAE解決方案。據統計,有60%的大學都使用ANSYS軟件,甚至把它作為一門必修課。由于中國對制造技術的巨大需求,安世亞太的發展也一步一個腳印:1997年成都辦事處成立,隨后又在上海、廣州兩地成立辦事處;1999年成立安世軟件工程技術公司;2004年安世亞太成立;2005年3月建立武漢辦事處;2005年底,公司員工總數超過130人。
在張國明看來,這一系列的變化不僅僅是公司名稱的變更和員工隊伍的擴大,更實現了由一個國外公司辦事處向一家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公司的轉變。2004年,安世亞太開始自主研發“協同仿真”平臺PERA。這家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公司顯然想要的更多。盡管其中文名安世取音于最初的ANSYS,2006年,安世亞太除了繼續沿用Ansys-China商號外,又開始叫響注冊英文名Pera GLobal。在2007年又創建了三個分公司,形成當前北京、上海、成都、廣州、沈陽、南京、武漢及西安8個城市設有分公司的格局,總共240多人。
2007年6月,安世亞太獲得美國國際集團AIG的1500萬美元投資,這是一貫看重被投資企業穩健性的AIG首次投資制造業。在安世亞太看來,AIG的投資順理成章,“我們所在的雖然是大眾所陌生的行業,但增長卻很穩定,投資人的風險也相對較小。在如此穩健的行業,長期積淀的優勢很難被改寫,行業第一往往會越走越強”。
這次投資也使得很少為外界所熟知的CAE產業漸漸從幕后走向臺前。單從規模看,中國CAE市場發展近10年仍不過2億元的規模,并沒有足夠吸引力。但中國制造業快速發展和對CAE技術采購現狀的巨大落差,使得這個小產業的市場潛力不可小視。據估計,CAE中國的市場潛力大概有3億美金,而目前各個廠商對市場的開發不到1/10。
安世亞太主要拓展高端客戶市場,收入來自三方面,代理各種CAE產品、自主研發產品以及咨詢業務。現在,張國明希望通過剛剛發布的PERA 2007平臺,把目前各類CAE工具整合起來,實現無縫銜接。考慮到當前主流的CAE產品還來自國外公司,并且大多由其代理,這無疑是個商業上的明智策略。
未來兩年內,安世亞太希望能夠實現上市。張國明對此很有信心:“互聯網憑借一個想法就可以獲得投資,但很快就可能被模仿者打敗。但CAE這種專業軟件技術壁壘很高,需要多年的技術積累,不會一夜之間冒出很多競爭者。”在納斯達克上市的ANSYS公司利潤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專業軟件的高利潤率也是安世亞太容易獲得投資者青睞的優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