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著名美國私人股權基金(PE)貝恩資本(Bain Capital)與華為宣布,雙方將合組公司,斥資22億美元全面收購美國網絡設備商3Com公司。其中,貝恩資本將持股83.5%,華為持股16.5%。3Com公司董事會已批準此宗交易,但3Com于2004年收購的網絡安全公司Tipping Point反對該并購,包括美國國防部在內的很多美國政府機構都是Tipping Point的客戶。目前該并購正等待美國政府外國投資委員會的國家安全審查。業界普遍認為,由于有貝恩資本和3Com的參與和鼎力斡旋,華為不太可能在“國家安全”問題上重蹈中海油收購尤尼科的覆轍。
雖然貝恩資本是本次收購的主要出資者,華為只是“二股東”,但鑒于華為與3Com之間的頗深淵源,輿論普遍認同華為才是這場并購的主角。
2003年1月,美國思科公司狀告華為專利侵權。同年3月20日,華為與3Com宣布成立合資公司“華為3Com”(簡稱H3C),主營企業級路由器和交換機。其中,華為以其交換、路由業務,加上所有技術服務銷售人員,折合1.782億美元,持股51%,3Com則投資1.6億美元現金,其在中國與日本的業務作價10萬美元,入股49%,并有權在兩年內向華為收購2%的股權轉為控股。在業務分工上,華為負責H3C在中國及日本的銷售,而3Com則負責其他的海外市場。 這是一次雙贏的合資。它延緩了3Com的沒落步伐。3Com是以太網標準協議的發明者,一度與思科公司等量齊觀,但自2000年不明智的分拆掌上電腦業務建立Palm公司之后,一直在走下坡路,市場占有率下滑至5%,其股價節節跌至不到4美元,而在鼎盛時期,其股價在20美元以上。與此對應,H3C成立后受惠于中國方興未艾的企業網市場,業績喜人,2006年銷售收入為7.12億美元,連續三年保持70%以上的增長。2007財年,3Com銷售收入為13億美元,H3C貢獻了其中的一半營收和相當于全部的毛利,是3Com旗下唯一贏利的業務。
而華為通過與3Com的合資,不僅在與思科的知識產權官司中獲得3Com的關鍵性支持,從而在那場世人矚目的訴訟中立于不敗,還通過3Com和H3C的銷售渠道成功滲入北美市場,4年凈賺7億美元,并收獲大量技術專利。此外,中國市場是H3C主要的銷售業績來源,它扮演了華為狙擊和打壓港灣網絡的重要力量。
2005年11月,3Com根據當初的合作協議,以2800萬美元的價格收購了華為手中H3C的2%股權,成為控股股東,按此價格,H3C整體價值達14億美元。
2006年,3Com新任董事長埃里克·本哈默(Eric Benhamou)希望通過談判增持合資公司股份。而H3C長期保持的50%驚人業績增長率,也引起私人股權投資基金的關注。據報道,2006年下半年,華為與3Com之間圍繞H3C的股權展開新一輪競標,貝恩資本從那時起便希望與華為合作。當年11月,志在必得的3Com搶先啟動競購程序,最終以8.82億美元收購華為手中的H3C股權,此時H3C估值為18億美元。
“當初華為是把H3C視為一個銷售平臺,借助3tom的渠道進入美國市場,從這個意義上來說,H3C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華為退出在情理之中。”電信咨詢公司FrostSulliven總裁王熠全認為。
全資擁有H3C之后,困境中的3Com并未挽回頹勢,相反還因整合不順和華為撤出而陷入財務泥沼。9月20日披露的財務數據顯示,其2008財年一季度銷售額僅3.19億美元,虧損高達1870萬美元。另據報道,去年收購H3C,3Com只拿出了4億美元支付給華為,剩下的4.8億美元至今無力支付。
難以為繼的3Com在收購H3C僅僅不到一年之后,被華為聯合貝恩全資收購,價格僅為22億美元,其中包含有44%的溢價。
美國《商業周刊》刊文分析稱,華為參與收購3Com意在進軍美國。“華為的確需要太平洋對岸的幫助。”但電信分析機構BDA首席分析師方美琴認為,華為收購3Com更是基于看好數據通信市場。“相對于核心網、寬帶和無線領域來說,數據通信市場,尤其是企業級市場比較分散,也剛起步,有很強的生命力。”她預測,2009年前,企業在網絡方面的投資會大幅增長。
正是因為發生在同樣主體身上的兩次并購前后不足一年時間,王熠全認為,去年同意3Com收購H3C,也只是華為今天收購3Com欲擒故縱的鋪墊。“按照常理,資本運作沒有如此的操作手法,所以我認為3Com回購H3C只是達到目的(華為收購3Com)的一個手段,目的早就定下來了,價格也是事先定好的。”他解釋道,“也許是為了向股東和市場證明這個價格的合理,所以先讓3Com出價收購H3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