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解讀一個政策的全過程,從來都是解讀中國資本市場的最好方法。8月21日,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了《開展境內個人直接投資境外證券市場試點方案》,其中宣布,“將在天津濱海新區試點境內個人投資香港股市”。雖然這一政策目前還沒有正式進入執行,但港股卻由此進入了一輪新的升勢。當天,香港恒生指數,勁升1208點,拉出極為罕見“大陽線”。
開放個人投資海外股市意義深遠。這兩個月來港股漲勢如潮,也出乎絕大多數市場人士的預料,因此,回顧一下這次波動,或許能讓人們感受到中國資本市場的成長,以及成長中的一些問題。
首先,讓我們從“平面的市場”來看。
港股此前最高達到年度高點的23800點,然后回調整理,當時預計跌幅只有10%左右,也就是應在21800點一帶止跌,但卻意外地向下跌穿過19500點;8月17日,恒指最低曾經探到過19387點,當日只有非常緩慢地反彈。
到10月11日,港股收在29134點。期間一共37個交易日,港股又從“恐慌性下跌”,再至企穩,再到拉高,可以說是上漲已經超過10000點的“大行情”了。同期的國企指數的漲幅更大,從短線跌穿9000點再漲到19000點,震蕩幅度足足1萬點。期間交易量成倍放大,多次發生“堵單”,這在一直被認為理性的香港市場十分罕見,由此,香港股民“怨聲載道”。
對此,我們完全可以套用阿里巴巴的那則廣告,“你和財富只差一點”——從8月中旬虧得“瀕臨暴倉”,到10月中旬賺得“盆滿缽滿”,其實所有的人都會感嘆這種“只差一點”的轉折。在港股的交易歷史上,也以近期的行情最為“詭譎”。
我們的問題是,綜合各方面的分析,港股會不會已經到位了?階段性的高點是否已經出現?難道真如某些評論所言,本輪行情,是“嘆地瓜的,解放了嘆魚翅的”(嘆:嶺南方言,泛指“吃吃喝喝”)?
這也不一定。
當然了,自從內地資金進入香港以來,是“A+H(兩地上市)”股受惠更多,主力品種的平均股價接近翻番,而民企小盤股的行情并沒有跟進。這是因為近期進入港股的外部資金具有相對比較專業的炒作思路,而且有明顯的主力機構開始“A”化的跡象。
以10月10日為例,UBS(瑞銀)把神華H的目標價由每股35.15港元上調到101元,理由是給予最高A股市盈率的15%溢價,74倍2008年贏利,且預期未來煤價會再漲三倍,從56美元/噸漲到150美元/噸。而瑞銀的這個買入評級,相當于國際其他投行的估值的2—2.5倍。神華H股當天即大漲24.01%。
其他機構與瑞銀的態度相仿,花旗給出中保旗下在港上市的民安保險的買入評級報告,預計上升空間41%,次日民安保險猛漲25%,成交量是平時10倍以上;中銀國際則給出海螺水泥的買人評級報告,上調目標價。次日,海螺水泥狂漲20%。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個人的觀點,一般行情的末端都是這樣。這真是市場的悲哀:分析員的推薦買入報告一出,不管買入的根據是什么,都可以見到股價不問緣由地上升;只要有人敢給“多頭市場”一個買入的理由,所有的人都只能選擇“下單,先買了再說…”
當然,相對于A股,港股的差價是相當明顯的,但是不是真正的“價值洼地”?這個問題的實質是,無論是A股市場,還是香港市場,到底有沒有實質的區別?
事實上,炒作港股的資金,與A股可能是同一性質的資金,其炒作背后的真正“推手”,可能正是令內地的人民幣儲戶得以享受“負利率”的同一只手——如果炒作港股的機構,仍然只是市場機構,那么兩地行情就是“同質”的,行情的性質,均屬“資金推動型”。
首先,市場的走勢,取決于資金的多少。我們知道,工行去年的贏利總額僅為花旗的30%,市值卻早已把花旗遠遠拋在身后;誰能說不是那些充沛的、被銀行“負利率”所“攆”出去的居民儲蓄,正在購買工行的股票?無論是機構還是普通百姓,最終竟成了工行股票的持有者!
其次,具體而言,港股的投資者,沒有任何選擇:一是內地新多資金(包括QDII)加速入市建倉,根據市場發行計劃,近期的QDII發行數額極為巨大;二是配合特區政府的減稅計劃以及開通了更多的機構席位,極大提振了市場的信心;三是由于基本面支持,港幣堅挺,樓市暢旺,港市資金充沛,不斷釋放高量。所以無論期貨還是現貨,諸多市場機構,只敢“做多”,不敢“做空”。
最后,香港是個相對成熟的機構市場,遠非A股能比。港股與A股最大的不同,在于港股處于全球投資機構的“火力覆蓋”之內,資金的結構遠遠不如A股那么“單純”。所以在任何“高位”,盤中的“浮籌”都不會過分“堆積”,這與內地的單邊市場、機構市場不可同日而語。
我個人的意見,眼下的港股,的確已經值得特別“關注”。短線而言,大市或將回吐,風也多雨也多;但是中線而言,港股的漲勢肯定還沒有到位。要知道,真正“港股大戰”,只要“開戰”,至少要打它三到五年,無論多頭,仰或空頭,均不可能草草離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