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巨頭杉杉現在不僅成為凱雷、紅杉、黑石等國際知名投資公司的同行,而且憑借自己的投資風格和理念,已經成為新崛起的本土資本大鱷中的典型代表
3月9日,杉杉控股的附屬公司杉杉股份(600884.SH)對外發布公告稱,出資1.8億元成立寧波杉杉創業投資有限公司。這一看似平常的事件卻引起了資本市場業內的關注。這家服裝巨頭正式成為凱雷、紅杉、黑石等投資巨頭的同行。
事實上,杉杉的投資能力在此前杉杉進行投資操作的兩個平臺——A股上市公司杉杉股份(600884.SH)和中科英華(600110.SH)的強勁表現上已有印證。

杉杉股份除服裝主業外,主要是投資金融和能源材料等項目。其擁有寧波商業銀行8.73%的股份,為其第三大股東。今年1月,寧波商行完成第二輪增資擴股,新加坡的華僑銀行以5.7億元人民幣購得該行12.2%的股份。根據輔導期時間來推算,寧波商行極有可能于今年下半年在國內A股上市。而在新能源領域,杉杉股份的鋰離子電池正負材料一直在國內處于領先位置,公司投資的尤利卡太陽能項目是國內少數掌握將IC工業廢片加工成太陽能電池硅片關鍵技術的企業,這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具有極高的技術壁壘,壟斷性突出。
由原長春熱縮更名后的中科英華,主業是礦產資源和電子信息材料。2006年,中科英華收購了吉林省松原市金海實業的股權,從而間接持有松原油田的50%股權。同時該公司還有兩個殺手锏:一是通過子公司潤星間接持有一家即將在日本上市的網絡游戲公司股權;另外,中科英華正傾力打造“中國輻照加工中心”,這是由國家倡導的先進環保型高新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該項核能源民用化投資,預計將建成中國規模最大、功能最強、規格最全的輻照加工產業基地。
從這些項目的羅列中,我們可以發現其增值潛力的巨大。作為一家老牌服裝企業,杉杉是如何介入資本領域,如何處理服裝主業與投資的關系?作為杉杉控股的掌舵者,鄭永剛向《商務周刊》解釋了自己從一名實業家轉型為中國式“投資銀行家”的歷程。
《商務周刊》:大家都知道,您是從做服裝起家的,但目前您把很大的精力放在投資上,您是因為覺得服裝產業的未來沒有前途嗎?
鄭永剛:不是這樣。中國服裝業發展未來是很清晰的,就是如何國際化的問題。這一點我很確定。國際化最終目標是包括服裝在內的中國時尚品牌融入國際社會,讓西方主流社會承認有中國的世界名牌。這個目標的實現可能要很長時間,但趨勢不可阻擋,因為中國時尚產業的發展必然會與中國的崛起同步。作為我們服裝行業來說,中國的大國崛起就意味著中國的時尚產業的崛起。
實現服裝行業的國際化有兩個途徑可能是較快的。一是品牌國際化。盡管大家對目前中國的汽車行業發展褒貶不一,但不可否認,它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其主要原因就是引入了外資品牌和技術。我想中國的其他產業也是一樣,不管你怎么崛起,你都要包容先進文化,這是一個發展的戰略眼光問題。做好產品,運作好別人的品牌,這是中國品牌國際化的捷徑之一。
杉杉在這條路上是堅持不懈的。5年前我們就開始干這事。到2006年,杉杉自己的品牌和運營的國際品牌都贏利了。這個臨界點很重要,過了這一關,這個板塊就全活了。
其二,在引進國外品牌和運營的基礎上,有實力的中國企業一定收購國際上的大品牌服裝企業。貿易配額取消后,歐洲市場的飽和程度將進一步加強,特別是歐洲有許多已經生存了幾百年的家族企業面臨著發展問題,相反現在世界上最好的時尚市場在中國,中國服裝市場規模和企業的發展速度會很快。
目前杉杉正在通過資本運作和整合世界頂尖的名牌。服裝業發展到后來,也是資本運作。國際上的大企業都是并購來的,如果僅靠自身發展很難成為世界級的企業。許多國人會認為,搞資本運作是外國人的強項,事實上并不如此,許多國外高端公司擅長經營的是文化底蘊,而資本運作方面,我們中國人也不比外國人遜色。
《商務周刊》:聽說第一個稱您是“資本大鱷”的就是一個外國人。
鄭永剛:前年我們在澳大利亞投資了一個紅酒企業。這家紅酒坊成立于1945年,是現公司老板的爺爺創立的,企業的資產規模僅是4000萬—5000萬元人民幣。但它是一個典型經營文化底蘊的家族企業。半個世紀前,他的爺爺把公司從意大利搬到澳洲的一個雪山腳下。意大利的傳統工藝,澳大利亞的雪山葡萄,釀造出澳洲評比最好的紅酒。就是這一個高品質的企業我們僅投入116萬美元,就收購了22%的股份。
他們優勢是祖祖輩輩執著于這個行業。我的優勢是開發國際市場和品牌的運營。當我第一次將我打算如何對紅酒進行國際運營時,這個老板很興奮,他對我說:“你真是一條大鱷魚。”
同樣道理,歐洲許多知名服裝企業的牌子很響,但它的規模并不大,像杉杉這樣規模上百億、利潤幾個億的服裝企業,拿到法國和意大利都是很大的,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因此,我們完全有可能收購他們。這也是與盛世中國同步的,我們將進入全球化的資本并購時代,這是必然的趨勢。
《商務周刊》:杉杉在國內的投資方向是怎樣安排的?
鄭永剛:目前,杉杉控股下面有服裝集團、科技集團、礦業集團三大塊,各自專注和分工不同。依托于這三個不同的平臺,我們確實選擇了幾個很有價值的投資項目。比如近期將在日本上市的一家網絡游戲公司,但由于現在是上市前緘默期,我要遵守相關規定,不可以說太多東西。
2005年1月,杉杉還出資6000萬元收購哈爾濱松江銅業的國有產權,在重組后的企業里以25%的股份實現相對控股。這家公司是擁有30多年礦業生產歷史的國有大型企業集團,是黑龍江省最大的銅、鋅、鉬、合金等有色金屬生產企業。收購三個月后,公司分紅,我們就收回了投資,此后每年的利潤都很可觀。另外還有一個寧波商業銀行,我們投入1.97億元,目前該銀行正在證監會排隊上市,現在每年的投資分紅也有幾千萬元人民幣。
《商務周刊》:網絡游戲的事大家特別關注,聽說全球著名的私募基金凱雷也是它的股東之一,您能簡單說一下它的發展脈絡嗎?
鄭永剛:3年前,我們下面一個公司的老總來問我,想不想做網絡游戲。我問需要投入多少錢,他說2400萬元人民幣,但風險很大,這錢說丟就丟了。說實話這東西我一點也不懂,但本著鼓勵員工積極性,我就同意了這個項目。具體負責網游公司的總裁叫王子杰,是日本籍上海人,他在韓國和日本搞了10多年的網絡游戲。
投入半年后,2400萬元花光了。這時,我們找來了凱雷、香港招商局和一家韓國企業。他們一共投資了600萬美元,我的代價是股權被稀釋。然而,8個月后,這些錢又沒了。這時,我們又出去找錢,這次找來了具有日本背景的風險投資公司Dragon Groove,Dragon Groove是日本AISON GROOVE在中國成立的投資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約2億美元資金。AISON GOOVE的負責人孫泰藏是軟銀集團總裁孫正義的弟弟,Dragon Groove在中國還投資了天空游戲、51auto等項目。他們又投了1100萬美元。
2006年前,網游公司平均每月的虧損額為500萬元人民幣,但在2005年時,它的價值已經開始體現。這時我想我不適合作第一大股東,而孫泰藏想作第一大股東,我將大部分股份轉讓給了他。
2006年2月,這家網絡游戲公司開始贏利,第一個月是500萬元,第二個月就是1200萬元,現在每個月大約是2000萬—3000萬元的利潤。如果沒有胸懷,這個項目走不到今天這一步。
《商務周刊》:從廠長到經理,到集團董事長到目前的投資控股公司主席,您的身份一直在變,你如何看待這種變化?
鄭永剛:當初我們把杉杉總部從寧波遷到上海,許多人不理解。事實上,上海確實不是一個做服裝、做實業的地方,而是做資本的地方。從廠長到總經理,到集團公司董事長,再到投資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我現在的身份是一個投資銀行家。我現在經常交往的人,大都是中科院的所長、銀行家、國外基金公司經理。我自認為自己升格了。我認為,企業家做到投資家的時候,就像讀書人讀到博士一樣。
《商務周刊》:杉杉做了許多有戰略意義的并購和投資,比如2005年1月對哈爾濱松江銅業國有產權的收購,而且你們與當地政府關系相當融洽,您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鄭永剛:收購國有企業,最根本的問題不是錢,而是政府要信任你。我收購過5個大型國有企業,沒有一個人下崗。哈爾濱人包括哈爾濱當地的媒體普遍認為,松江銅業和杉杉的重組是在恰當時機以適當價格實現的多方共贏之舉。哈爾濱市的官員也公開表示,雙方的重組不僅為政府解決了后顧之憂,使職工得到妥善安置,而且也為杉杉搭建了一個進一步延伸產業空間的平臺。這次重組還是哈爾濱市對外開放的一個積極成果,是一次沿海發達地區與東北老工業基地企業間跨地域合作的嘗試。而且通過重組,杉杉公司在資金、機制等方面的優勢與松江銅業開發礦山的經驗和生產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結合。
我并不高調。少說多干,這是企業家的根本。我并不是反對一些企業家經常在公開場合露面,只是你高調可以,但你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你和你的企業對社會貢獻夠不夠;二,你的自身素質夠不夠。如果這兩個支撐點有一個缺乏,你就難以持續。事實證明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