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永遠穿著灰斗篷,目的就是不能讓人知道斗篷下藏的是手槍還是玫瑰
掮客之王
像任何一位老派的華爾街大亨一樣,微微駝背的史蒂夫·施瓦茨曼緩步走上演講臺,與熱情洋溢介紹他的錢穎一擦身而過的瞬間,突然用那只經常與小布什摟肩搭背的肥厚大手,從后面輕輕勾了勾清華經管學院院長兼耶魯校友的手指。
新加冕的“華爾街之王”的這個舉動,不經意間把自己與清華大學這所目前中國政界最強勢“孵化器”的精英群體拉得格外親昵。當他俏皮地向臺下的MBA們開自己語言能力的玩笑,當他看到自己對壯闊雄偉的世界并購市場前景和黑石野心的布道讓青年才俊們如癡如醉,顯然很得意于自己又與中國的未來做了一筆“big deal”。

事實上,10月底他的中國行程中還有一件正在緊鑼密鼓操作的生意——與中國藍星集團公司聯手27億美元收購澳大利亞農用化學品生產商Nufarm。今年8月黑石集團突然出手6億美元收購藍星20%的股份。如果聯想到藍星母公司是中國最大的化學品進出口商中化集團,以及中化集團背后的“婆婆”國資委,那么現在答案已經出來了——幫助中化集團實現全球范圍內的版圖擴張,同時準備首次全球私人股權公司與中國內地央企的聯合大宗海外收購,實現國資委的“借船出?!?。
“黑石在中國市場并非捷足先登,但對投資的理解和對中國機會的把握,凱雷、KKR、TPG或者龍星等PE難望其項背?!敝袊y行一位高級戰略分析人士接受《商務周刊》采訪時,對這個似乎橫空出世的“資本掮客”流露出頗帶醋味的敬意。
的確,僅僅半年時間不到,黑石就在中國完成了兩項頂級交易:其一是今年5月中國政府購入黑石價值30億美元的股份;其二是中國國家開發銀行今夏向英國巴克萊集團投資135億美元,黑石在此交易中充當了顧問角色。
這位曾在華爾街有過10年從業經驗、并與黑石集團打過交道的中行“海歸”,將黑石行動的剽悍,歸因于施瓦茨曼對中國資本弱點的充分理解,和對“政商精英圈子”的無比信仰。他說:“當外匯儲備以每天14.6億美元的速度涌向外匯管理局時,急切地‘走出去’就成了中國資本難以遏制的沖動。至于‘圈子’,與同窗小布什結下的近40年友誼已經很清楚注解了施瓦茨曼的根基。”
“什么叫生意?生意就是金錢游戲: 什么叫大生意?大生意就是和大人物玩的金錢游戲。”他意猶未盡地告訴《商務周刊》,一輩子只愛“big deal”的施瓦茨曼,理所當然地把自己的政商圈子延伸到了大中華,“當凱雷苦苦等待商務部簽發并購徐工的判決書時,施瓦茨曼能在短短20天內拿到還處于籌備中的中投公司30億美元的投資大單,已經說明黑石在中國要做的就是大生意?!?/p>
但信息不對稱之下,大生意很容易變成“單贏”。一位知情人士向《商務周刊》透露,在與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協商入股黑石的過程中,作為施瓦茨曼的大中華圈代理人,前香港財政司司長梁錦松,清華經管學院畢業的跳水女皇伏明霞的丈夫,并沒有向與之商談的中投公司高層提示黑石上市面臨的政策風險,特別是面對美國眾議院的調查和審計,以及可能的稅率調整。中投公司在其第一筆海外交易中已經賬面損失了4億美元。
令人失望的還包括,黑石集團剛剛上市,施瓦茨曼就食言自肥,與曾任美國商務部部長的合伙人彼得·彼得森賣掉了持有的相當部分股票,獲得5億多美元的收益。隨著他們出售股票,黑石集團的股值下跌至25美元。
“中投公司為這筆在他們看來屬于合法,實為黑石集團高層操控的交易買了單,現在浮虧達到22%?!彼f,“現在圈子里的人都開玩笑說,香港人并不一定都有一顆‘中國心’?!?/p>
無獨有偶,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一直聲稱“比黑石更好的私募股權基金難找”的一位中投公司高層,終于在9月份也承認,“黑石交易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好?!?/p>
“牛頭犬”與“大馬哈魚”
不管這筆交易合不合算,是黑石撬開了中國資本“水庫”的閘門。而“水庫”中自亞洲金融危機后10年繁育下來“膘肥馬壯”的國有金融機構,開始頻繁出席海外資本巨頭們舉辦的金融并購盛宴。
據英國《金融時報》10月30日披露,中國全國社?;鹄硎聲诜e極入股美國私人股本集團,并與凱雷、TPG和KKR等公司就入股事宜進行了初步談判。此前,市值超過花旗的中國工商銀行已達成協議,將以54.6億美元收購南非標準銀行的20%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中信證券宣布入股陷入困境的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英國巴克萊資本與國開行在大宗商品領域結盟,向中國企業提供能源、賤金屬和排放領域的風險管理……
“中國金融機構進行海外組合投資,是因為它們需要獲取更高回報,分散國內市場的風險,同時減輕巨額資本流入給金融系統造成的壓力?!比疸y(UBS)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喬納森·安德森告訴《商務周刊》,中國國有銀行并非真的是政府推向門外進行海外投資的,“主要推動力量還是來自企業自身”。
對渴求中國生意的全球投資銀行而言,它們過去追逐的海外股市上市目標現在正在成為寶貴的并購客戶。“交易中間商紛紛向中國公司大獻殷勤,這并不奇怪。它們擁有大量現金,是市場中的有錢人。”JP摩根中國證券市場部董事總經理兼董事長李晶認為,這是“‘郎有情、妹有意’的買賣”。
然而,中國金融機構面臨的一個共同挑戰是令人吃驚地缺乏全球經驗。比如,社?;鹋c美國私人股權公司的談判出乎一些市場觀察人士的意料。銀河證券高級分析師田書華向《商務周刊》表示:“在歐美次貸風暴下,沒有預料到全國社保基金會進行規模巨大的低流動性投資?!?/p>

在他看來,大量的中國資本仍然屬于“笨錢”,像洄游的大馬哈魚一樣,只顧拼命往外擠。因此,對看中中國生意的資本掮客們而言,“中國大魚”們的“走出去”戰略,充滿了商機。
或許正因如此,一貫以直言不諱著稱的美國賓厄姆頓大學社會學教授詹姆斯·彼得拉斯近日宣稱,自己“對高盛公司前CEO保爾森為何能變身為美國經濟戰略中的決策人物這一點絲毫不用奇怪”。原因很簡單,在彼得拉斯的權力精英研究中,保爾森的整個職業生涯都與華爾街有關,一直力促中國加快金融市場更大開放。無論是在他執掌高盛期間,還是在其作為美國經濟政策主管的今天,在中國金融市場的滲透和擴張已經成為華盛頓經濟政策和華爾街大亨們一項長期的戰略目標。
今年61歲的保爾森在伊利諾伊州巴靈頓一個農場長大。1 米 86 的他,24歲就擔任國防部長幕僚助理,尼克松總統在任期間,出任總統幕僚助理和白宮內務委員會成員?!氨柹且恢慌n^犬,很像年輕時的切尼?!北柹暮糜颜f起他的早期華盛頓歲月不無贊嘆,“他是推銷員中的推銷員。”
1974年加入高盛,1999年出任高盛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在天才推銷家保爾森的領導下,高盛成為華爾街最賺錢的投行,員工數目雖然僅及業界老大美林證券和第3位的摩根士丹利的一半,但贏利從未跌出前三。此外,從2000年起,高盛就一直保持著全球并購業務第一的地位。在美國《紐約時報》2004年公布的“華爾街權力排行榜”,保爾森高居榜首。
2006年,小布什總統為了延攬保爾森入閣,給予了保爾森比前兩任財長斯諾及奧尼爾更大的國內和國際經濟政策的決策權,實質權力和國防部長及國務卿平起平坐。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很簡單,這是一位對中國情況非常熟悉的“中國通”。
讓華盛頓和華爾街精英們著迷的是,面對中國,保爾森并非只是一位單純的財政部長或高盛前掌門。他是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顧問委員會的創始人之一,2000年,他受時任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朱基的邀請,出任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首任顧問委員會主席。他還支持好朋友約翰·桑頓辭掉高盛首席運營官,到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執掌教鞭。從1990年代初起,保爾森每年數次往返中國,共計不下70次。
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2006年9月19日,履新美國財長的保爾森公開宣稱,將把自己首次財長身份的中國之行第一站,安排到杭州拜訪“老朋友”習近平。一年多之后的今天,人們不得不嘆服,這是世界金融界最精明的天賦和眼光。
“發酵”的三部曲
十七大召開之際,《華爾街日報》最關心的人除了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外,恐怕就是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一篇署名《周小川或將離任,未來平添變數》的分析文章中,《華爾街日報》高度評價了這位清華大學博士的功績:“5年前擔任中國央行行長以來,周小川不斷推進對銀行業的整頓,對希望更多參與中國市場的外資金融機構放寬了限制?!?/p>
文中列舉到,“在美國政治家向中國施壓、要求人民幣實現可自由兌換時,他主持了10年來中國銀行系統最大的一次升值行動”,“允許外資銀行在中國設立分行,批準中國四大國有銀行中的三家到海外上市,因積極推動銀行系統的發展而贏得了尊敬……”
無獨有偶,英國《金融時報》十七大前也對中國的央行行長不吝贊譽,強調他是“一位異常敢做敢為的央行行長”,“在這個領域(金融)極富經驗,而且在全球投資界贏得了尊重”,最后甚至指出,如果周的位置被盛傳的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取代,“會讓很多外國政府感到失望,因為尚缺乏國際經驗”。
現年59歲的周小川早在1990年代初,就已經受到美國精英組織“三邊委員會”的關注,被視為中國少數能真正領會金融市場運行機制的領導人之一,尤其是可以用英語發表講話,并同其他國家央行官員自由交談。盡管華爾街的觀察家對“頂住強大的反對壓力推動中國金融領域開放”的周小川未來仕途判斷較為保守,但在他們看來一個無法改變的局面已經形成——“中國的政策制定者已經逐步走向金融市場開放”。
通過深刻觀察中國高層領導今年以來對金融安全的高調宣傳,詹姆斯·彼得拉斯得出判斷,“中國金融部門的自由化成為激烈討論和反對的目標”。但他認為,目前自由改革派逐漸占領了陣地,“特別是最近一段時期以來,雖然暗藏風險,但自由化的進展循序漸進,步伐也越來越快”。
盡管金融自由化帶來了一些負面問題,例如1990年的日本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和開始于今年7月以來的歐美次級債危機,但中國的銀行家們有充分的理由贊美它,比如:
“外國銀行的進入將改善金融服務效率,減少腐敗,讓中國與國際金融市場接軌,把中國的金融機構帶入新高度”;
“外國銀行資本要處于國家監管之下,因此它將服從于中國法律,并為中國利益服務”;
“中國外匯儲備在國際市場上的投資,比其留在國內會為國家帶來更大的收益”;
“在投資海外市場的同時,中國可以確保能源、原材料和食品等供給鏈的完好無損,并縮小貿易順差和消除歐美政策壓力帶來的負面影響”;
“隨著金融部門的開放,中國將獲得華爾街在反對貿易保護主義者方面的支持”。
所有這些有力的觀點,已經開始在中國的經濟決策層發揮影響了。
中國擴大了外國資本進入證券市場的通道。5月,中國政府批準合資券商進入中國,并擴大了它們的業務種類。現在外國銀行可以在中國經營信用卡業務,合格的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投資額度也從原來的100億美元上漲到300億美元。
目前,中國頂住了美國要求取消對外國銀行進入中國限制的壓力。但考慮到歐美企業在中國數量的增多和作用的加強,在中國徹底取消這些限制并非很遙遠。中國也取消了外國投資者投資中國私人企業的限制,使得外國資本進入到一些關鍵領域。今年頭5個月,外國銀行的收益增長了40億美元。
中國政府還對企業以外國股份有限公司小股東形式進行海外擴張、并購和投資放開了綠燈,并開放合資證券市場,取消配額,同時允許股票價格和利率按照市場規律制定。與此同時,2006年摩根士丹利、高盛和瑞士銀行進入中國投資銀行領域,并在2007年中國證券市場的迅猛增長中獲益。
以華爾街為代表的國際資本正在通過各種手段促進著中國市場的“發酵”,并按照“三步走”的進程擴大自己的中國影響力版圖:
第一步,獲得中國對金融集團購買股權的開放許可,為占領銀行、投資公司和投資咨詢公司等次級部門開辟灘頭陣地,同時伴隨著美國私人投資資金獲得投資的更大自由化;
第二步,把美國的金融巨頭引入到中國巨大的內部存款渠道,讓其投資于本地的制造業、商業、技術和金融部門,從而對中國各戰略經濟部門形成切實影響;
第三步,通過企業并購一旦獲得了對中國經濟施加金融壓力的能力,就直接為更多的資本利益服務和施壓……
“實際上,美國大部分針對中國的索賠和起訴的目的,都可以被看作是換取中國金融市場徹底開放的籌碼?!蹦俏恢行械摹昂w”人士毫不避嫌地用“陰謀論”的判斷得出了自己的結論,“縱觀美國的金融戰略,貿易保護主義正成為政客手中的談判工具,以便讓中國在開放金融和銀行部門的談判中向華盛頓和華爾街讓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