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預測顯示,今后四年,筆記本出貨量將保持接近16%的年增長率,而臺式機不過3.8%。2010年中國大陸地區筆記本將占到整體PC市場的46%,成為超過商用、家用的第一大PC產品。
自1985年第一臺筆記本電腦產生之后,直到1997年,索尼、東芝、IBM乃至蘋果公司相繼推出的突破性產品,才使得筆記本電腦發展顯現出更為強大的勢頭。一方面,多媒體技術的空前發展,更大程度上把筆記本電腦帶向了更多的消費者領域,筆記本產品開始功能多樣化、設計多樣化;另一方面,包括國內更多廠商的加入,產業的競爭帶來市場領域的拓展和價格的走低。由此,從1997年至今的10年成為筆記本產業從商業用戶走向個人用戶的重要時期。
10年來,技術推動了產業,產業改變了公司,筆記本在移動辦公和個人娛樂兩大需求的持續上漲下,突破質、性能、價格三大制約因素,已經成為不少人生活的一部分

選一個陽光明媚的冬日,把辦公地點從封閉的辦公室移到咖啡店,厚厚的落地窗把陽光遍撒身上,隨便選擇一個位置,你就可以上網、回郵件,也可以在休息時看看短片、聽聽音樂。聽起來就是個不錯的建議吧?或者,你早就已經享受到這種幸福了。
但在10年前,這一切都還只能停留在想象。直到1997年東芝Libretto 50CT讓多媒體迷你筆記本開始成為現實,2003年迅馳平臺實現無線上網的突破,夢想才逐漸照進現實。
“1997年到2007年,是筆記本電腦不平凡的10年。”英特爾中國大區總經理楊敘對《商務周刊》說,“這10年里,筆記本電腦完成了從高端到主流、從單一到多元、從工作工具到生活伴侶的巨大轉變。”
如果說互聯網革命是把信息和大眾在虛擬的全球市場中結合起來,筆記本電腦行業的變革則讓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這個全球網絡中一個閃亮的“結點”。我們的工作乃至生活方式正在由此發生巨大改變。
蓬勃發展
英特爾中國大區產品市場部移動產品經理孫桂艷使用筆記本電腦的時間也恰好是10年。當時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她使用的是基于英特爾奔騰M的筆記本。她清楚記得,那是一臺非常重的筆記本,功能也很簡單,電池導航時間只有不到1個小時。
“盡管每天都要背著電源,但我拿到第一臺筆記本還是非常高興。”孫桂艷回憶到,“之前我使用臺式機的時候,一出了辦公室就沒辦法查找任何存儲在其中的文件了。現在終于可以帶著屏幕背著電源走了。”
孫桂艷今天使用的筆記本是公司統一配備的ThinkPad X60,不但外型小巧得多,外出時也不用再拿電源了。更重要的是,她可以在公司內部乃至外面的任何地方隨時隨地上網。最近,英特爾正在為員工進行筆記本電腦的升級換代。她笑稱:“同事們都希望能夠換一款更酷、更時尚的漂亮本子。”
盡管東芝早在1985年就推出了世界上首臺筆記本電腦,但易觀國際IT分析師李對《商務周刊》表示:“筆記本產業最大的轉變發生在最近的三年。”
2003年迅馳平臺問世以后,更強的計算性能、更好的便攜性、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和無拘無束的無線網絡聯結,促進了筆記本市場的迅速成長。而中國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的發展戰略,是IT市場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直接帶來的就是培育了行業用戶對包括筆記本電腦在內的IT產品的龐大需求。與此同時,技術進步與競爭的加劇迅速拉低了筆記本電腦曾經高昂的身價——就是這兩年,動輒上萬元的品牌筆記本只需要五六千元就能夠買到。筆記本電腦也因此在對于價格更為敏感的個人消費市場普及開來。
2003年到2005年,中國內地的筆記本電腦市場年增長速度連續超過50%,遠遠把臺式機甩在后面。2006年,包括單核時代的SONOMA、雙核先鋒的Napa和雙核64位的Napa Refresh三代不同平臺在短短一年中同臺亮相,2007年,在微軟Vista系統配合英特爾第四代迅馳平臺Santa Rosa的推動下,以及四年一次的換機潮開始啟動,筆記本對臺式機的替代效應加速發酵。
來自IDC的預測顯示,今后四年,筆記本出貨量將保持接近16%的年增長率,而臺式機不過3.8%。2010年中國大陸地區筆記本將占到整體PC市場的46%,成為超過商用、家用的第一大PC產品。
小電腦大用途
一位網名為“土狼”的筆記本發燒友對記者如此描述他的生活狀態:“人醒著,電腦開著;人睡著,電腦還開著;只有在路上,我才把電腦關上。”
的確,盡管目前最輕薄的筆記本電腦僅0.7英寸厚、2.25磅重,但就是這樣的“小家伙”正在極大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狀態。
“筆記本電腦讓我的工作環境擴大了,工作時間和地點都可以隨心所欲。”網名為“超人”的資深玩家對《商務周刊》表示。去年9月,他到沈陽出差,回來時提前半小時到達沈陽機場,花15分鐘處理了一份標的文件。“這在以前根本是無法想象的。”他說。
“超人”所在的建筑公司,原來一個部門有30名員工,因此需要30個辦公位,每個辦公桌上還要配備一臺臺式機。現在,部門的30名員工不變,辦公位縮減到9個,大家使用筆記本電腦無線上網,唯一需要共享的只是電源接口。
筆記本電腦市場的擴大與Wi-Fi技術的普及也相輔相成,由此帶來的是包括學校、單位及家庭上網成本的降低。一位業內人士對《商務周刊》透露,以一棟20層高樓為例,傳統網絡布線大概需要1000萬元的成本,并且具體網絡設備的布點位置需要專業人士進行測量及安裝,而使用無線局域網,不但省去了專業人士的人工費用,其成本也降低50%左右。
“英特爾最早推出迅馳平臺是具有前瞻性的,到現在很多公司及家庭把有線網絡變為無線,無線網絡成為一種很基礎的配備,這種改變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李表示。
筆記本改變的還不僅僅是工作學習的方式。隨著筆記本電腦消費品屬性越來越強,強調個性化、娛樂化和體驗式的特性對筆記本產業產生了重大影響。Santa Rosa的發布使得筆記本電腦越來越表現出在娛樂方面的潛力。再加上近年來寬屏、獨立顯卡等硬件技術的應用,筆記本電腦甚至有成為家庭娛樂中心的趨勢。
網中人
SSD(固態存儲技術)、燃料電池等硬件技術的發展,會使筆記本電腦在未來更具便攜性。對行業乃至個人用戶的細分,則讓市場出現更多為特定人群量身定做的產品,這一點在近年一些廠商推出的女性筆記本、學生筆記本中即可見端倪。
在孫桂艷看來,另一個里程碑式的改變將出現在明年,比如超小體積筆記本電腦的普及,還比如筆記本的多功能集成。她解釋到:“這不僅僅是一個辦公用品,還是一個消費品,更是一個時尚品。在應用模式上從最簡單的移動辦公到集移動娛樂計算于一體,重點之一是娛樂功能,可以看電影、電視,下一代這種集三種功能于一體的筆記本會是一個普及化的設備。”
在無線網絡鋪就的巨大城市乃至全球網絡中,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其中一個活躍的“結點”。由此產生的問題是,工作環境的擴大是否會導致個人生活的失衡?是否會有更多的人產生網絡依賴癥?
根據美國學者多娜·霍夫曼和托馬斯·諾瓦克的研究,網絡用戶在上網時可以進入一種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入定(flow)”的狀態,由此可引起網絡依賴癥。該狀態包括:具有一連串由于機器互動性而產生的反應,自我意識的喪失,自我強化刺激,以及對時間的感覺扭曲。
可以看到的例子是,以隨時隨地接受郵件的便利性而獲得巨大成功的黑莓手機給個人生活帶來的負面影響近年來正逐漸明顯。在CNN的一個節目中,隨處可見的“Bbers”(黑莓使用者)表情猙獰,運指如飛,深深陶醉其中。當“黑莓”因技術故障而中斷服務,他們不約而同都表現出些須焦躁甚至瘋狂的癥狀。
事實上,在今年夏天的“MSN機器人”(Worm.MsnBot.h)病毒事件中,習慣了通過MSN聯絡的白領們不得不四處尋找對方電話號碼,或者用郵箱逐個發郵件。這一刻,抓狂的人們多么懷念曾經的無網絡時光。
盡管如此,但網絡正通過大幅度提高人類的生產、生活效率而深刻改變著整個社會,讓人們“一網情深”。如果更大膽的猜想的話,隨時隨地無線上網的普及,可能會導致未來個人全方位移動平臺的產生。孫桂艷認為,一種可能性是,手機變得更加小巧,只滿足最基本的通信功能,超小體積的筆記本電腦則承擔其他工作、娛樂和地圖搜索等實用功能;再進一步,兩者融合成一個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