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銳
緊追著黑石集團IPO(首次公開募股)的鏗鏘腳步,華爾街另一個私人金融巨頭科爾伯格-克拉維斯公司(Kohlberg Kravis Roberts & Co.,簡稱KKR)也已吹響進軍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號角。這一全球最大也是歷時最為悠久的私募股權公司不僅用自己斐然的并購業績持續創造著資本發酵的傳奇,而且還不斷沖擊未來一個又一個新的市場目標。
時勢造英雄
對于許多美國企業而言,紐約道瓊斯股市在20世紀70年代持續上演的坍塌悲劇肯定是一場空前的災難,但它在KKR的備忘錄中卻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面對大量公司在股災面前不得不廉價變賣自己的瘋狂浪潮,克拉維斯(Henry Kravis)和表兄羅伯茨(George Roberts)找到自己的業務導師科爾伯格(Jerome Kohlberg),提出共同創建一個新公司,以趁機收購那些奄奄一息的目標企業。
1976年,KKR在距離貝爾斯登不到500米的地方掛牌成立。1987年,科爾伯格由于身體狀況正式退出KKR。
克拉維斯兄弟努力維持著KKR的正常運轉。值得慶幸的是,科爾伯格退出的次年,KKR在收購Storer Communications有線電視公司過程中,在投資僅為250萬美元的情況下獲得了驚人的2300萬美元管理費,而且當時并沒有人站出來質疑這種收費方式的邏輯。緊接著,KKR又在成功收購Beatrice的交易中得到了4500萬美元的管理費。一邊將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公司盡情攬入懷抱,另一邊飛快地數著不菲的勞務費進賬——克拉維斯兄弟憑借著這種輕松賺大錢的方式在接下來的30余年中將KKR推到私人股權王國的至尊位置。
目前,從公共養老金到金融機構,從保險公司到大學基金,無數財大氣粗的投資者都密集地簇擁在KKR的周圍。與此相對應,從成立至今,KKR累計完成了近150項私募投資,交易總額達到2700億美元。至于KKR從投資對象中得到了多少回報,英國《金融時報》的估算是不下800億美元。KKR也由此占據了《財富》500強第55名的顯赫位置。
玩轉杠桿并購
杠桿并購(Leveraged Buyout,簡稱LBO)在如今的資本市場中已司空見慣,KKR就是這種市場力量的創造者和最大成就者。資料表明,作為國際上最著名的杠桿收購公司,KKR已主持或支持了全球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10大杠桿收購活動中的6項。
杠桿收購的最大阻力往往來源于目標企業的管理層和股東,對此,KKR表現出了其他企業所沒有的慷慨。在收購勁霸電池的過程中,該企業35位經理共投入630萬美元購買股份,而KKR給每一股分配5份股票期權,這讓勁霸電池的管理者擁有公司9.85%的股權,從而大大出乎管理層的意料,最終KKR擊敗所有競購對手將勁霸攬入懷抱。同樣,為了將世界著名的接插件制造商安費諾公司收歸麾下,KKR在收購方案中不僅讓原公司4名高級執行官進入管理層,而且還承諾在合并后給予數量不等的股票期權,同時對于所有的安費諾公司的股東,KKR答應以高出收購當天3美元/股的價格將股票變現。
失敗中強身
在風云跌宕和充滿詭譎的資本市場,KKR也曾摔得遍體鱗傷。但是,磨難與痛苦能讓KKR變得更加清醒與理智。由于對投資方向的判斷失誤,KKR將籌集的1993年基金和1996年基金全部投在體育用品公司斯伯丁身上,結果KKR 投入的6.74億美元資金90%都血本無歸。無獨有偶,在1997年收購行業瘋狂迷戀電影放映公司的時候,KKR也用巨額收購帝王戲院,但不久之后人們開始發瘋般地建設新影院,過度競爭導致了帝王戲院的破產。為此,KKR付出了高達10億美元的權益損失,創下時至今日收購行業的最高紀錄。
被反復擊傷的KKR停下激進的腳步開始深刻地自省與變革。變革的第一步,是放棄了由創業巨頭全盤掌控的決策模式,建立了一個由6位合伙人組成的投資委員會負責投資決策。接下來成立了一個由13人組成的投資組合委員會,每季度召開一次會議,詳細審議KKR投資的各個公司的業績、經營狀況以及可能的銷路。
KKR的第二項變革就是成立了11個產業小組。每個小組包括一個合伙人、一個執行董事、一個準合伙人和一個分析人員。該小組的任務之一是不間斷地考察有可能產生廉價投資機會的冷門行業。
KKR的第三項變革,即百天計劃,也起到重大作用。這是一項在獲得某個公司的控制權之后立即付諸實施的計劃(之后便一個接一個地推行這種百天計劃)。這類計劃可能提出一套新的標準。例如,在準備收購加拿大的黃頁集團時,KKR發現該公司的許多銷售人員每天一般才打兩個銷售電話,于是在收購該公司后便立即實施了要求打更多電話的新標準。黃頁集團非常成功,經營業績扶搖直上,為KKR創下了146%的內部收益率紀錄。
國際化擴張
加拿大是KKR國際化的第一站。自從在1995年撒下第一筆資金收購了當地統一保險集團后,KKR在加拿大相繼完成了4項投資,動用資本近20億美元,而且,這些交易都是與當地的伙伴合作進行的。
在歐洲,KKR的動作要遠大于其在加拿大的投資規模。目前,KKR在倫敦和巴黎分別設有自己的辦公室,成立和募集了兩支基金,專門拓展當地的投資業務。從進入歐洲至今,KKR在21家歐洲公司當中的累計股權投資總額超過了68億美元。
亞洲也是KKR的投資熱點。兩年前,KKR在香港和東京設立亞洲辦事處的同時,已經獲得了韓國三星人壽保險高達18%的股份。KKR在亞洲地區的總成交值達70億美元,不僅如此,一支規模約為40億美元的亞洲收購基金也已成立。據悉,該支基金除部分投資于澳洲之外,重點將投向日本和大中華地區。
中國已經成為了KKR最為重要的投資對象。不過,與凱雷等私人股權公司在中國大肆圈田置地所不同,KKR則大規模地進行人力資本的高端布局。僅在2006年,KKR就一口氣挖來了摩根士丹利原董事總經理兼亞洲投資部聯席主管劉海峰和摩根大通亞洲投資部合伙人路明,二人雙雙被委任為董事總經理并常駐香港,負責領導KKR在中國的投資活動。不僅如此,在取得了匯豐控股集團原主席龐·約翰的積極加盟后,KKR還特意委任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總裁柳傳志和中國網通前CEO田溯寧為其中國資深顧問。KKR不遺余力地搜羅這些熟悉中國的頂尖企業家,對中國市場可謂深謀遠慮。(摘自2007年7月4日《中國信息報》)
金融博覽2007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