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 勇
10月25日上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第三季度的經濟數據。經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166043億元,同比增長11.5%,比上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其中,一季度增長11.1%,二季度增長11.9%,三季度增長11.5%。此外,前三季度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4.1%。其中9月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6.2%,一改今年5月份以來的加速遞增態勢,比8月份的同比升幅下降0.3個百分點。
具體來看,實體經濟指標方面,消費、出口、投資這三大增長引擎已有所降溫。前三季度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長15.9%,扣除價格因素后,實際增長12.3%,增速比去年同期低0.3個百分點;貿易順差累計1856.5億美元,9月份當月出口增長22.8%,明顯低于出口退稅下調政策實施前28.6%的平均增速;前三季度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91529億元,同比增長25.7%,比上半年下降0.2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回落1.6個百分點。
此外,前三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8.5%,其中9月份增長18.9%,比上年同期加快1.3個百分點。增長加快的主要是石油加工、電氣機械、鋼鐵、交通運輸設備、電力、建材和化工以及煙草、醫藥、化纖、飲料和紡織等行業。1~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實現利潤15623億元,同比增長37.0%。

綜合考量這些信息,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狀況可用“喜憂參半”來概括。一方面,宏觀經濟過熱的壓力已開始見頂回落。對于宏觀調控當局來說,經濟拐點的出現無疑是一個“久旱逢甘霖”式的利好,似乎有了喘息之機。外部環境也有望為宏觀調控解壓。受次級債危機所累,美國經濟增長尤其是國內消費需求將有所放緩,這將降低對中國出口的拉動。
另一方面,經濟無疑仍在高位運行,宏觀形勢的改善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說“邊際意義上”的,宏觀調控仍任重道遠。
的確,所有這些“轉機”并不表示宏觀調控已取得階段性效果,或可以告一段落。打個比方來說,在炎熱的夏季,即便溫度從40度下降到38度,仍然是酷暑難當,空調肯定還是要開足。國內的經濟形勢也是如此。關鍵經濟指標的單月回落,并不能說明經濟已經真正擺脫過熱風險。實際上,內部的流動性過剩、固定資產投資過高、貨幣信貸投放過多以及外部的國際賬戶盈余、貿易順差高企、人民幣升值壓力等等,無一得到根本緩解。相反,可以預期在將來的一段時間里,來自這些方面的壓力還會繼續存在。如果這樣,那么針對這些過熱苗頭的政策“空調”也就應該繼續“制冷”。
宏觀經濟高位運行的一個信號是生產資料價格增速反彈。發改委23日公布,9月流通環節生產資料價格同比上漲4%,1~9月份累計同比上漲3.6%,比上年同期高1.1個百分點。從各月同比漲幅看,三季度漲幅逐月擴大。預計四季度流通環節生產資料價格仍將高位運行,全年同比漲幅將在4%左右。
研判數據的結論是宏觀調控仍將繼續發力。央行行長明確表示,貨幣政策總體力度還不夠,還可以加大調控力度,并暗示54個基點也可以成為加息政策選擇。一個意味深長的信號是第三季度數據的推遲,敏感的市場已經預感到本年度第六次加息腳步的臨近。最近兩次加息,都是在物價或宏觀數據出爐后隨即發生的。
如果說調控政策將繼續發力的根本原因在于,宏觀經濟持續偏熱的現狀沒有緩解,那么最近出現的兩個特別動向,進一步加大了宏觀調控長期化的可能性。其一,調控當局越來越多的信號是將控制物價上漲同穩定和民生聯系起來。物價上漲會讓老百姓的錢變“毛”,降低低收入階層的生活水平。這為宏觀調控設定了更高且更具剛性的目標。
其二,資產價格將受到更大程度的關注。隨著股市房市積聚越來越多的資金,資產部門的風險也在與日俱增,資產價格在決定宏觀調控政策時的權重也將隨之增加。因而,雖然全面通脹的可能性不大,高漲的資產價格本身也可能引致嚴厲的緊縮政策。
十七大報告強調了宏觀調控政策的有機結合,要求在宏觀調控中廣泛采用財政、貨幣多種政策。這意味著,雖然宏觀調控的方向不難猜測,但在調控手段的靈活性和針對性上,各界應保留一定的想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