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超
近年來,諸多產品的產量、銷售量和進出口總量等,都已使中國成為經濟總量大國。
但經濟總量大國不等于是經濟強國。中國在當前及相當長一段時期內,還難以成為經濟強國。而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國嚴重缺少擁有自己核心領先技術、在國際市場有持久競爭優勢的企業群體。
目前,我國統計的高新技術產業大多數根本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工業產業基本上屬于代工經濟型,即工業產品多為國外品牌,我們自己主要是利用勞動力價格低等優勢,通過外資獨資、合資、貼牌加工等形式形成較大的生產規模。
也就是說,中國當前仍然只是一個嚴重缺乏有國際市場競爭優勢品牌的制造業代工基地。但一個國家要成為經濟強國,必須要有一大批掌握核心技術、具有持久競爭優勢的企業,以及一大批在國際市場享有美譽度的品牌誕生。
而細觀中國的企業群體,當前,他們主要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類是國有企業。有實力的國有企業主要集中在中央一級,省以下所屬還有一小部分。這部分企業大多數集中在壟斷市場、壟斷資源的行業。

這些企業已經經歷了部分改革,經營管理上有一定的進步。但從總體上看,這部分企業機制上不適應市場競爭的諸多問題,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管理的弊端因為壟斷的效益而被掩蓋。并且,政府設計的大國企之間的競爭,并沒有改變他們對行業壟斷的性質。
而處于市場競爭較激烈行業的部分國有企業,享受不到壟斷的效益,要么與外企合資做代工,如一汽、二汽等,要么經營發展都比較困難,如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公司等。
第二類是外資企業,他們多數集中在制造業領域。據估計,我國的主要制造業領域外資要占50%左右,但技術、品牌都在國外企業手上。
第三類是民營企業。我國對民營經濟的政策經歷了一個復雜多變的過程。但在政策演變中,民營企業創新的能力已逐步顯示出來。但民營企業的規模總體不大,大多數集中在小產品領域。因此,目前還難以擔負起國家從經濟總量大國向經濟強國跨越的中堅責任。
另外,一部分經歷了內資改制、重組的國營企業已成為民營企業。他們雖然在改革后有很大的進步,但和原生型民營企業一樣,迫切需要創新、升級,但普遍缺乏創新的資本實力。
一部分未改制的地方國營企業,這一問題也相當突出。因為一項新技術的開發并實現產業化往往需要幾億、幾_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投入,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努力。由于國內強大的有資本實力的企業和機構沒有有效介入這一特殊的需求市場,導致近幾年國外大批基金公司來注資并購我國企業的高潮。從近期看,這很快解決了部分企業發展的投資問題,但從長遠看,這對我國國民經濟體系的安全性影響需要進行科學的評估。
現在還有另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現象,一方面,國內金融資金流動性過剩相當突出,僅商業銀行的存貸差就高達11萬億,我國還用巨額的外匯儲備數千億美元到美國購買美國政府的債券,另一方面,國內眾多企業難以獲得投資,任由美國等國大批的投資機構到中國收購企業并通過上市運作,很快獲得幾倍乃至幾十倍的巨額投資回報。
而企業的創新,還需要一個健全的技術創新制度體系來保障,它包括高效的產學研銜接機制、配套的政府政策和利益分配導向機制、有多渠道的創新投資體系。
但當前,我國距離完善的創新型制度體系還有較大的距離,全社會的各項創新資源還未有效整合,風險投資體系還不健全,而最基本的矛盾,則仍在于目前我國還未真正從由政府主導創新,過渡到由企業主導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