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瑛 關 悅
77歲的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顧明遠沒有料到,他的想法竟然與國家總理溫家寶的心思不謀而合。
2006年7月至11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先后主持召開四次座談會,身為中國教育學會會長的顧明遠在8月間受邀走進了中南海。當時他建議,為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推動師范教育,可試行免除師范生學費的政策。
溫家寶立即表示贊同。顧明遠說,他覺得總理對此早有打算。
“我對教師很有感情,我的爺爺、父親、母親都是教師。”溫家寶曾在看望老教師時說,他很敬重教師這個職業。在很多場合,他都表達過對教育和教師的深切關注。
3月5日,在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開幕當天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溫總理宣布:在教育部直屬師范大學實行師范生免費教育。
這意味著,從今年9月起,在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西南大學和陜西師范大學,師范專業的新生不用再交錢讀書。
溫家寶說,這個具有示范性的舉措,旨在進一步形成尊師重教的濃厚氛圍,讓教育成為全社會最受尊重的事業。“就是要培養大批優秀的教師,就是要提倡教育家辦學,鼓勵更多的優秀青年終身做教育工作者。”
中國興辦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教師人數超過200萬。教育部稱,到2020年,中國還需要300萬至500萬名教師。教師素質被視作制約教育發展的關鍵因素。
一位教育專家稱,對于寄望于迅速提升國民素質以帶動國力飛躍的中國,教育以及教師培養的重要性在正式表述中幾乎已經無以復加,“關鍵要看具體的政策導向。”
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表示,6所部屬師范大學的試點方案將于近期公布。
盡管一直被稱作帶動整個教育體系運轉的“母機”,師范教育近年來卻顯得有些沉寂,甚至“邊緣化”。此次出臺的這項局部性政策能否順利實施?對于師范教育乃至整個中國教育體系會有怎樣的影響?
【總理的教育理想】
在去年夏天的教育工作座談會上,溫家寶表示,國家要進一步加大對師范教育的支持力度,吸引全社會最優秀的人來當教師。“我們需要更多一輩子獻身教育、學為人師、行為世范、讓學生永遠銘記的教師。”
2月4日,溫家寶在東北師范大學表示,國家將加大對師范院校的改革和扶持力度。他說,讓孩子們都上得起學,這個目標已基本實現。下一個目標是讓孩子們上好學,這就需要大批的優秀教師。
在今年兩會上提出新政策的同時,溫家寶在講話中再次強調了“優秀人才當教師”“終生執教”“教育家辦學”幾個重點。
對于中國教師隊伍的現狀,從事一線教學和教育研究50余年的顧明遠用“數量缺、水平低、觀念舊”來描述。
他說,盡管小學教師由于小學學齡人口下降在全國范圍來講已經過剩,但是中西部地區還有約50萬名代課教師,說明小學教師還有缺口;初中教師基本上能滿足需要,但高中教師缺口較大。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教育廳副廳長周洪宇曾對中部省份師資狀況做過調查。2004年,擁有516所中小學的湖北省監利縣按省定標準缺編4252人,缺編率為34.3%。
周洪宇說,“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是對中部地區農村教師年齡結構的現實描述。湖南一個地級市曾對轄區內中小學師資現狀進行調研。結果顯示,小學教師過剩5000人,高中教師卻有著2000人的缺口。在農村地區,師資匱乏、低質量已經成為農村兒童失學、轉學的重要原因。
教師的學歷水平也有待提高。2006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數字顯示,高中專任教師的學歷合格率為83.46%,本科學歷以上的初中教師達到35.3%,研究生學歷的高中教師僅為1.2%。
這位老專家稱,有些教師缺乏敬業精神,不學習,不鉆研,教學質量堪憂。有些教師缺乏應有的思想品德,不能為人師表。不少教師還停留在“應試教育”、單純用分數評價學生的陳舊觀念上,有些教師缺乏應有的愛心,不能正確對待學生,常常在言語上損害學生的尊嚴,打擊學生的自尊心、自信心。
教師隊伍的流失也令人擔憂。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常寶寧率領的調查組調查顯示,30.8%的西部貧困地區中小學教師想換職業。
2005年的中國人民大學一次教師生存狀況調查顯示,超過60%的被調查教師對工作不滿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同時,超過80%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較大,近30%存在嚴重的工作倦怠,近40%心理健康狀況不佳。
福建龍巖學院中文系副教授陳弦章在2004年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這樣的數字:北京市教科院調查顯示,北京市50%的中小學教師希望改行,只有17%的教師愿意終生執教。
顧明遠分析說,教師素質堪憂有多重原因。從師范教育來講,由于取消了中等師范學校,許多師范院校轉型,使師范教育的資源大量流失,師范教育的質量有所下降。過去中師提前招生,吸收了許多農村優秀青年,但是自從中師取消以后,師專卻只能招收高考第三批錄取的新生,質量遠不如前。再加上師專的專業和課程不能適應小學的要求,小學教師的質量也有所下降。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司長管培俊說,上世紀80年代,教師隊伍的主要問題是“數量不足,質量不高、隊伍不穩”。90年代,隨著財政體制的變化,教師保障機制面臨問題,如何吸引優秀教師顯得很重要,教育部門提出“保安全、保運轉、保工資”。現在,質量問題成為教師隊伍的主要矛盾。
從教師培養的源頭著手,為教師隊伍補充新鮮血液,成為此次政策的落腳點。
北師大社科處處長周作宇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師范生免費政策不是孤立的,重點還是在于解決農村的社會發展問題。他說,中國教育的城鄉二元結構很明顯,有的學者稱之為“斷裂”的結構,這一政策正是著眼于彌合這種“斷裂”。
他認為,這一政策由總理代表中央政府提出,而不是由教育部公布,還體現了對社會的價值觀的影響,“必須防止優質教育資源為部分階層所壟斷。”
【6所部屬院校表態跟進】
盡管教育部尚未正式公布此次師范生免費政策試點的具體方案,但從6所部屬師范院校的表態中,已能大致勾勒這一政策的輪廓。
據估算,為落實這項師范生免費政策,國家每年每生需補助學費、住宿費、生活費約1萬元,6所高校本屆新生約1.1萬人,一年投入約1億元。
一項被廣泛認可的配套措施是,免費師范生須與學校簽約,保證畢業后到農村學校服務3年,3年后可以再作選擇。
幾乎所有的部屬院校都表示將擴大師范生規模。華中師大的師范生招生計劃將在原有基礎上增加10%,達到2200名,增加名額主要用于西部地區;陜西師范大學將師范生的培養規模擴大到2500余人;西南大學今年預計招收師范專業學生2800余人。
北京師范大學校長鐘秉林表示,將配備最好的資源,從招生、培養模式、課程設計、就業以及職后教育等方面做好制度設計。
這所大學的師范專業本科生每年約有2100人。畢業生中50%繼續深造,30%到中小學任教,研究生中則有15%的人最終選擇教師這一職業。
鐘秉林說,不僅2007年以后入校的新生可以享受免費教育,目前的在校生也可以享受免費教育。只要愿意畢業后到西部支教3年,學校將以獎金的形式退還學費。
華中師范大學稱,免費師范生將實行提前批次錄取,以招收最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在農村服務3年后,考研和出國深造都不會受影響,并且有優惠政策予以保障,中心城市和城鎮優質中學也要求優先錄用完成服務期的免費師范生。
東北師大黨委書記盛連喜說,這所大學每年來自農村的學生約占43%,而畢業后真正到縣以下的農村學校工作的不到10%。
盛連喜說,今年學校在錄取上將有所變化,達到分數線以后還要增加一次面試,考查學生是否具備啟迪智慧的能力和愛心。
東北師大對于畢業后到農村執教的學生還有一項優惠政策——本碩連讀,一邊教書一邊讀研究生,到服務期滿研究生也畢業了。
很多人都期待著這一“示范性”政策盡快產生帶動作用,將免費范圍擴大到200所省屬師范高校。據悉,已經有東部省份表示將有所行動。
位于蘭州的西北師范大學,每年都有60%~70%的學生到地市級以下的學校任教。校長王利民曾作為“特邀代表”參與6個部屬院校的方案討論,他希望國家和省里能共同支持,讓這所在西部地區很有影響的學校也能享受免費政策。
參與試點的院校都相信,實行免費教育不會對學校收入產生太大影響。他們認為,國家將加大對師范教育的投入,在“211工程”“985工程”和“高校教學質量保障工程”中給予傾斜政策。
有人認為“3年服務期”可能影響免費師范生生源結構,來自農村和貧困地區的學生會增加。東北師大等院校則表示,學生入學后可自愿選擇免費師范教育。
【免費不是回歸計劃經濟】
對于中國近現代過程影響深遠的師范教育,從100年前起步時就是免費的。
1902年《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中規定:“師范出身一項,系破格從優,以資鼓勵。”師范生的衣物食宿由公家供給,還按月考成績給予獎金。
民國時期師范生依然免收學費,由學校供給餐費及雜費。此時畢業后有了服務年限的規定。
新中國成立后,所有大學都實行免費入學,師范院校可提前錄取,實行人民助學金制度。當時學生每月都能領到一定的補助。
這種情況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改變。1993年出臺的《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綱要》,確定了“非義務教育階段培養成本收取一定比例費用”的改革思路。
根據1996年12月頒布的《高等學校收費管理暫行規定》,高校“學費標準根據年生均教育培養成本的一定比例確定”,“農林、師范、體育、航海、民族專業等,享受國家專業獎學金的高校學生免繳學費”。自此,一些師范院校開始調整收費政策,從過去的全部免除學費調整為收取一部分費用。
1997年以來,隨著大學全面擴招,全國很多地方高校的師范教育專業已開始收取部分學費。
2000年6月,教育部、國家計委和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2000年高等學校招生收費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指出對享受國家專業獎學金的高等學校學生可收費,具體標準則由省、區、市政府確定。而從2003年開始,師范教育實行全額繳費。
研究者認為,收費后師范生的畢業去向可不受限制。但同時,負面的影響也比較大。報考師范院校的優秀生源明顯減少,師范畢業生中一些比較優秀的不去從事教育工作。傾斜政策不到位,使畢業生從農村向城市、從貧困地區向發達地區、從一般學校向重點學校集中,教師資源分布不均衡的現象加劇。
周洪宇認為,今天回頭來看,師范生收費政策忽視了師范教育的公益性和公共性。當時他還在華中師范大學工作,在開始收費不久的1996年,本以為招生會下滑,但當年高分學生報考師范的很多,生源普遍好于普通高校。
“其實,這個現象產生的原因是就業的壓力,還有自90年代后期開始的教師待遇大幅提高。”周洪宇說,“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掩蓋了師范教育本身的深層次矛盾。”
也有人表示質疑:師范生免費并承諾3年服務期,似乎是回到了計劃經濟時代。如果采用傳統的封閉式師范生培養和就業模式以及資助政策,與市場經濟相違背,是難以推行的。
華中師大校長馬敏表示,新的師范生免費教育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施的,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規律培養和使用人才。它不是計劃經濟下的定向分配,不是一“分”就定終身。在就業上仍然是雙向選擇,在農村服務3年后還可以二次就業,重新選擇。
更有人呼吁,將師范生免費教育延伸到研究生層次。
根據教育部規劃,到2010年,全國小學和中學教師要分別達到大專和本科學歷,高中教師研究生學歷層次達到10%,而目前僅為1%左右。在這種情況下,將免費教育延伸至研究生層次是必須的,還可以為未來的骨干教師培養儲備資源。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2007年第12期)
責編:熊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