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睿
如果我們把“讓他人心動”的能力界定為感染力,那么“讓他人行動”的能力則為穿透力。如何讓演講者的感染力、穿透力走得更遠(yuǎn)呢?那就得保證演講者能消除演講者、受眾之間的心理隔膜,拉近感情距離,讓自己的演講感染力、穿透力直搗受眾心扉。
套近乎,拉感情
心理學(xué)家認(rèn)為:當(dāng)一個人面對一個從未謀面的“生人”時,往往存在戒備心,這是正常的。所以受眾面對眼前演講的是一位“生人”的時候,開始很自然免不了有些隔膜感。這時演講直奔主題常常讓人很難接受,故不妨先“推銷”一下自己,套套近乎,拉拉感情。
孟俐小姐在做《讓女生部早日“消亡”》的演講時,開場是這樣的:
親愛的女同胞們,還有敬愛的先生們:晚上好?。ㄕ坡暎┦紫雀兄x大家的熱情,謝謝!
我早想說上幾句,很想認(rèn)識一下大家,也讓大家認(rèn)識一下我。先來介紹一下,8911(2)班的一員,姓我們?nèi)寮颐献拥摹懊稀?,單字伶俐的“俐”,孟俐,就是我。你們大家聽出來了,我這個人愛說好話,連自己的名字也要美化。不過,我要說明,這個小毛病絲毫不妨礙我對“女生部長”之職的熱情,可是,即使天大的熱情也不能改變這個趨勢。女生部的發(fā)展完善過程,也就是她走向消亡的過程,我的任務(wù)就是促成這個過程盡早結(jié)束。
孟俐小姐的開場白很不一般,其最大的特點便是:一開口就“我早想說上幾句,很想認(rèn)識一下大家,也讓大家認(rèn)識一下我”、“我這個人愛說好話,連自己的名字也要美化”,寥寥數(shù)語巧妙而自然地“塑造”了一個爽朗、率真的“我”,很快便贏得了受眾的好感,拉近了“我”與聽眾的距離,讓人很開心,有興致傾聽。
察實情,投其好
受眾聽演講聽的是實話、心里話,而演講者作演講也應(yīng)體民情、順民意,講真話、講好話,即要善于察言觀色,切實把握受眾的實際需要,捕捉人們內(nèi)心的關(guān)注,做大家的代言人。1937年夏天,朱德總司令應(yīng)邀出席國民黨127師官兵會議,在會上他作了即席演講。其中有一段話給大家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你們初次離開家鄉(xiāng),遠(yuǎn)來北國,可能水土不服,生活不習(xí)慣,希望你們注意起居,保重身體,好為國殺敵?!ㄕ坡曢L起)
在演講中,朱總司令絲毫沒有端架子,始終以一種平易、親切的語調(diào)和大家聊著,不像是在演講,相反是在拉家常。幾句樸素的言語正中士兵們心懷,很好地傳達(dá)了他們的心聲,無疑給了他們極大的關(guān)切、體貼和激勵。會后,難怪士兵們不約而同表示:跟這樣的長官當(dāng)兵打仗,死了也值。
放架子,促和諧
演講者與受眾之間應(yīng)該是一種平等、互相尊重的和諧關(guān)系,這就是說演講者要想讓受眾與你融為一體,親密無間,那就要說心里話,待人以誠,平等待人。
張志公在演講邀請賽閉幕式上的即席講話中,在贊美了“小李燕杰們”的成績之后,忽然說:
說到這個地方,我很想改變一下稱呼,但又擔(dān)心有倚老賣老之嫌,可是感情使人不能顧及這個嫌疑,所以,現(xiàn)在我就把“親愛的青年朋友”改稱“可愛的孩子們”!(長時間熱烈鼓掌)
張志公先生作為中國德高望重的語言學(xué)家,沒有表現(xiàn)出盛氣凌人之勢;作為長者,始終和藹可親,以誠待人。將自己的感情表達(dá)得一波三折,既懇切又委婉,既明白又深沉。“可愛的孩子們”更是獲得了當(dāng)場在座的每位年輕朋友的認(rèn)可,讓他們深深感到了來自長輩的激勵、鼓舞,心里覺得異常好受。張先生可親可敬的形象也因此一下子高大起來。
隨鄉(xiāng)俗,動真情
所謂演講,重在一個“講”上。這就要求演講者在講時得注意演講的詞語、句式、語氣盡量口語化,這樣才會讓人感到樸實親切,也便于縮短與受眾的距離,獲得其好感。
在動員農(nóng)民集資辦學(xué)時,寧海市某村支書程功偉作了一篇題為《為了咱的娃》的演講。他這篇演講稿最大的特色、亮點就是大量運用通俗易懂的口語、俚語,讓鄉(xiāng)親們倍感親切,心里暖和,事情自然辦得十分順利。其中有這么一段話值得大家玩味:
咱娃也是姓程,咋就該坐在這石頭塊塊、土蛋蛋上……把咱娃害得近視眼、關(guān)節(jié)炎、羅圈腿、背鍋腰……咱那破教室老實說還不如縣大牢哩!咱縣大牢窗戶上還搭幾塊玻璃哩!要是我的娃在那兒坐上一天,我都舍不得(程哭,鄉(xiāng)人亦哭),咱大家好好想一想,大人們住的是好房子,可娃咋就在這地方受洋罪?咱娃娃可有話要對你們說哩!(大哭)
程功偉的演講之所以深深打動鄉(xiāng)親們,不是他的語言生動、形象,也不是用語言華麗、粉飾,而是動用了貼近民眾生活的俗言俚語,易于被人們所接受。因此,適時、適當(dāng)而巧妙使用口語能起到言簡意豐、感染受眾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