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頤
近十余年來,許多高中不惜代價豪華建校之風漸漸在全國蔓延,且有越刮越猛之勢,使本來分配就嚴重失衡的教育資源進一步向少數學校傾斜,加劇了教育的不公,隨之而來的負面作用越來越嚴重也越來越明顯。有鑒于此,教育部近日向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發出通知,遏制豪華建校之風,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充分考慮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群眾的承受能力,科學規劃普通高中的布局和建設,使之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該通知還具體要求各地嚴格控制建設成本和經費標準,校舍建設和設施配置要堅持經濟、實用、堅固、安全、環保的原則,“堅決糾正通過高額收費增加人民群眾負擔的做法”,嚴格執行關于“擇校生”的有關規定??傊?,要規范普通高中的建設行為,興辦節約型學校。
此通知的基本精神與具體措施確實不錯,但可惜只是揚湯止沸之舉。因為普通高中的“豪華建校風”的始作俑者不是別人,恰恰是國家教育主管部門。
十余年前,當時的國家教委于1995年決定在全國建設1000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專門對各地下發了《國家教委關于評估驗收1000所左右示范性普通高級中學的通知》。該通知不僅明確肯定了以往建設“重點中學”的重要性,并且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提出辦示范性高中,要求“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社會各界要進一步重視和加強示范性高中的建設,增加投入,改善辦學條件,調動示范性高中的積極性”?!锻ㄖ愤€對校園的“硬件”提出了非常高的“標準要求”:如校園占地面積要求,城市學校一般每生不少于25平方米,農村學校一般每生不少于3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積城市學校一般每生不少于10平方米,農村學校一般每生不少于12平方米,并注明不含教職工家屬住房;除圖書、實驗設備設施外甚至要求有高標準的體育運動場地,位于城市市區的學校要有300米環形跑道,位于市郊、縣城和農村的學校要有400米標準環形跑道;有滿足體育教學和體育活動需要的設施、器材,并具體提出“有條件的學校要有體育館或風雨操場,游泳池或滑冰場”。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此決定一出,各地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建設示范性高中的“運動”。從省、市到區、縣,從城市到農村,無不盡量想方設法“響應號召”建設越來越多、越來越豪華的示范性高中。貧困落后地區“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最后負債累累;不少學校被債主告上法庭,學校因拖欠工程款而被工程隊封堵校門事件時有發生;為解決困難只能向學生多收費,本來就有不少學生因家境貧窮上不起學,這樣一來就有更多的學生輟學回家。對經濟發達、財政富裕的大中城市,建設示范性高中也不輕松:傳統名校、重點中學大都位于市中心,校園面積普遍未能“達標”,為了達標,只能讓附近居民、機構搬遷,為此要付出巨額拆遷費。不同地區、不同學校又競相攀比,結果建設標準遠遠超出有關規定,其豪華程度往往令人咋舌。而且更嚴重的是,這種花費并非“一次性”,建成后為了維護這些設施的正常運轉、使用,年年都要一筆相當巨大、遠遠超過政府正常撥款的費用。
總之,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傾全力辦“示范”依然力不從心,學校不得不自尋財路,不得不以各種名目向學生收費,“擇校費”越來越高,加劇了社會矛盾,引起群眾強烈不滿和激烈批評。對此,有關具體主管部門心知肚明,卻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支眼”。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嚴禁“亂收費”,不少學校都將難以為繼,勢必“崩盤”。事實說明,“示范性高中”的標準遠遠脫離了中國國情。所謂“示范”其實就是“作秀”。脫離實際的“展示”、炫耀少數“樣板”,是中國政治的一大頑癥。此種思路,與傾全力辦一兩所“世界一流大學”如出一轍,圖的是“門面”。
如果說“文革”結束后由于教育受破壞最嚴重、為“快出人才”以應急需而辦少數重點中學還有一定必要性、合理性的話,而在“文革”結束已近二十年的1995年,這種必要性、合理性已漸喪失,重點應是提高、改善普通中學、基礎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和質量,理應注重教育的“公平性”。然而此時出臺的建設示范性高中的決定卻反其道而行之,使極少數“重點中的重點”進一步升格為“示范”,基礎教育的格局因此更加不公,委實令人遺憾。創辦“示范性”高中已逾十年,不公平的“格局”已經大體“格式化”,想要糾偏實屬不易。此事說明,教育與社會息息相關,教育政策往往影響長遠,所以重大教育政策的出臺一定要慎之又慎,應經過全社會的充分討論。
不廢止“示范性高中”而想遏制高中建設豪華之風,只能是揚湯止沸?!敖忖忂€需系鈴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必須由教育主管部門盡快正式廢止“示范性高中”建設;雖然已嫌太遲,總要強于繼續“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