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 彥
漢語?英語或者斯瓦西里語,人們說這些語言,僅僅是因為他們成長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未必!一項新研究顯示,基因的區別可能影響了某種特定文化的語言類型的發展,也就是說,基因可能決定了舌頭?
大多數語言依靠輔音和元音來區分單詞,但一些語言,比如漢語,同樣使用語調來達到這個目的?這些依靠語調的語言類型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和東南亞很常見,可是在歐洲?澳大利亞和亞洲的其他部分卻很罕見,而且,即使在這些人群中,認知這些語調的能力也有差別?
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美國伊利諾斯州西北大學的神經科學家帕特里克·王和他的同事們發現,英語國家的成年人——使用非語調語言的人群——要么很擅長辨認人工語言中的語調,要么在這方面很笨拙?此外,那些能成功辨認語調的大腦,在呈現語調感知的聽力大腦皮層的部分中擁有更多的灰色物質?
由于受到這些發現的啟發,英國愛丁堡大學的語言學家丹·德度和羅伯特·拉德試圖確定,這種辨認語調的能力區別是否由基因造成?他們推測,這種區別主要與兩種基因的變化相關,它們被稱為ASPM和microcephalin,這兩種基因會影響大腦的發展?它們的兩種變體具有某種篩選方面的優勢,在人類的進化中它們不斷增加,而且散布于全世界的人口中?
從世界上49種人種中采集了基因數據后,德度和拉德想要找出,包括上述兩種基因變體在內的983種基因變體和這些人種使用的26種語言特點之間的聯系?這些特點包括使用輔音和語調的數量?實驗結果顯示,兩者之間很少有關聯,這意味著大部分語言的區別不受基因的影響?
可是,在擁有ASPM和microcephalin變體基因和說非語調語言之間,兩者有很大程度的聯系,即使在研究者們對共同的語言歷史效果做了數據更正后,他們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研究人員認為,這些基因變化可能會造成與語調感知有關的大腦結構中的微小不同?而這一類人群能擁有高頻率的基因變體,這些變化很可能讓他們發展為說非語調的語言?研究人員們在最近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描述了此項發現?
不少科學家已經對這篇論文表示,“非常令人激動”,因為它提供了在基因學?大腦解剖學和語言的一種可能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