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芬
古希臘厄庇道洛斯半圓型劇場雖然經歷了兩千多年的風吹雨打,卻依然那么莊嚴宏偉。以它為象征的戲劇藝術的生命力,首先應該歸功于人類長盛不衰的戲劇創作與演出。其次,在某種意義上,這也與人類綿延不斷的戲劇教育有著相當緊密的關系。這類戲劇教育,或由師徒相授,或由學校系統施教,倘沒有這種薪火相傳的遞進,戲劇藝術只能成為文明的化石。

本文所提到的戲劇教育,指的是有別于列入教育部專業戲劇教育體系的、正式的、高等專業戲劇院校的系統施教,而僅指在綜合性或專科性學校所進行的戲劇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戲劇教育的重要性與戲劇所具備的以下幾個特點有關——
首先,戲劇是一種綜合性藝術,融合了多種藝術表現手段,如文學(劇本)、造型藝術(布景、燈光、道具、服裝、化妝等)、音樂、舞蹈等,從而成為時間與空間綜合的藝術。當代不少舞臺演出還借助了多媒體的參與,甚至把作為“第8藝術”、“第9藝術”的電影、電視先后納入自己的特殊表現手段,從而展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使戲劇審美有了嶄新的內涵與外延。由此,戲劇教育可以憑借戲劇所具備的多種藝術因素,使受教育者得到多種教育,使大學生的素質得到多方面提高和完善,從而組成一個比較完美的知識、智慧與能力的素質結構模式。這,正是我們的素質教育所孜孜以求的理想目標。
其次,戲劇又是一門特殊的集體藝術、綜合性創造。戲劇需要所有創作者和參與者的集體智慧,通力合作才能塑造出鮮明而完美的舞臺形象。如果脫離了任何一個部門的工作與創造,那么一臺戲劇演出的效果必將減色,甚至有難以完整呈現的可能。因此,戲劇教育可以憑借戲劇這種集體性特征,培養大學生具備團隊精神、集體精神,使他們的思想品德情操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而這些,正是當前不少大學生較為欠缺或忽視的品質。
再次,戲劇是一種深刻表現人生的藝術,是人類審視、品鑒、表現自我的重要方式,也是陶冶精神情操、滋潤心靈的春風甘露。當今社會,物質化的潮流正迅猛地占領人類的生活空間,人類的精神世界日益受到擠壓;而以流行時尚的大眾文化卻在“娛樂”名義下,幾乎滲透了社會每一個角落。此時,優雅高尚的戲劇藝術作為人們精神世界的養分,成為許多人的迫切渴求。憑借戲劇的這個特點,可以培養大學生去發現、欣賞、珍惜、愛護真正的美,從而提升精神境界、完善自己。
最后,戲劇有著明顯的當眾表演性。市場經濟的推進及媒體時代的來臨,使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意識到在他人面前“當眾表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求職面試、自身形象、包言談舉止、交際能力,社會對人才的“當眾表演”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戲劇藝術正是培養這種能力的有效手段。

戲劇教育理應進入教育家的視野。然而,事實并非如理論思考與邏輯推理所表述的那么理想。
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戲劇教育的位置歷來并不引人注目。環顧西方發達國家所重視的通才教育體系,其中就包括了從幼兒園到大學的各層次課程中的戲劇教育。美國有一千多個大學舉辦了戲劇系,而選修戲劇課程的非專業學生則更多。這些課程中,既有戲劇欣賞等“軟”課程,也有表演、劇作、舞美等“硬”課程。中國臺灣的許多綜合性大學也都設有戲劇系,但那里卻沒有“戲劇學院”。而在內地的教育體制下,大多數人似乎只有在幼兒園“玩游戲”的階段還與戲劇搭上一點關系,一旦進入小學以后,就開始被要求“嚴肅”地學習了。而且隨著年級越高,離高考越近,與戲劇的距離就越遠。

然而,一個比較有趣的現象是,過了高考這一關,許多大學生就明顯地表現出了對戲劇的熱愛和追求。現在有一些校園戲劇,雖然開展得不像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校園劇那么熱鬧,演出也沒有當年的學生那么成熟,卻常常可以吸引大批大學生前來觀看,且引起激烈的爭論與評說。雖然這種情形常使許多專業戲劇人士稱羨不已,但總體來說戲劇教育在國內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綜合來看,內地大學的戲劇教育在以下幾個層面存在著缺失——
首先,能滿足大學生戲劇熱情的戲劇課程仍然非常稀少。如今,不少高等院校對素質教育的期望與重視在認識上與日俱增,但在具體的教學安排上并沒有給予足夠的分量,課程設置往往局限于音樂、美術、舞蹈、文學等門類。有些高校延伸至插花、服飾等課程,或安排一些戲劇講座,讓專業劇團或專業戲劇院校的編導演、教授等前來介紹國內外有關戲劇的信息,卻很少設置完整的戲劇類課程。戲劇教育似乎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強化,也沒有得到教育家的普遍關注,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其次,戲劇教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得相當緊密的藝術類課程,即使有一些學校設有戲劇類課程,但普遍的情況是缺乏實踐。目前戲劇欣賞課程的教師大多來自中文系,他們一般只擅長理論與劇作分析,難以指導戲劇實踐,而實踐恰恰是學生劇社最需要的內容。有關資料表明,美國的大學一般都有劇場,每一個劇場都會有七八個全職專業員工負責道具、服裝等方面的工作。如美國中西部的印地安那大學有4個劇場,每年要演出幾百場次的戲,而一切費用(包括員工的工資)都不依賴售票,主要由大學本身提供。中國學生演劇的繁榮,曾在百年中國話劇歷史上留下過重要的印記,中國現代戲劇的開端就是1907年由一群中國留日學生編演的根據美國長篇小說《湯姆叔叔的小屋》改編的五幕話劇《黑奴吁天錄》;而天津南開學校蓬勃的學生演劇活動,既造就了著名劇作家曹禺,又為一些政治家打下了良好的文藝基礎,這些都是戲劇教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成功典范。

最后,作為戲劇教育“第二課堂”的校園戲劇,已在少數高校初具規模,如在復旦大學,除校話劇社外還有歷史悠久的麥田劇社、燕園劇社、研究生劇社等,交通大學也有校話劇團與陽光劇社等。這些校園劇社的演出,一般比較正常與頻繁,而且誕生了一定數量的原創劇目。不過,毋庸諱言,目前有相當數量的大學劇社的活動仍只停留在“節慶點綴”層面上,他們僅僅是校園文化的一種“美容”裝飾品,并沒有正常的活動計劃與日程。
以上現象,都與教育的“三個面向”不甚相符,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大學生素質的全面培養與人格的正常發展。值得慶幸的是,這些不盡如人意的現象正在逐步得到改善,人們完全有理由期待大學戲劇教育的春天的到來。這有待于教育家的正確評價、主管部門的具體支持、學校領導的大力推動與任課教師的辛勤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