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貽貽
語文教學是母語的言語教學,是關于學習如何掌握和運用語言的教學,它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個體運用語言進行言語交往活動的能力。作為語文教學重頭戲的閱讀課,是學生獲得語文能力的重要陣地,它的主體、本體應是閱讀技能訓練課,即充分利用選文進行某一技能訓練,從而使學生掌握此技能,獲得閱讀所有同類文章的能力的課,因此,語文閱讀教學首先要明確一堂閱讀技能訓練課的核心,是進行閱讀言語技能訓練為中心的“學得”活動,提升并規(guī)范學生的廣泛的課內(nèi)外的閱讀言語活動,促進學生閱讀及整個言語能力的發(fā)展,從而為其人文精神的提升乃至全面發(fā)展奠定基礎。
一、遵循“學得”規(guī)律,科學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
我們先從前面余映潮老師的《散步》教例說起。這是一個備受推崇的教例,它鮮明地體現(xiàn)了余老師的“板塊式教學思路”的特點。在這節(jié)課中,余老師從三個角度有序地安排了“理解文意、朗讀課文、品味語言”這樣呈“塊”狀分布的教學活動環(huán)節(jié),每一個板塊都著眼于解決教學內(nèi)容的一個角度、一個側(cè)面的問題。使得教學步驟更明朗,教學內(nèi)容更優(yōu)化,目的性也更明確。
這樣的環(huán)節(jié)設計,使學生能夠親身去從事各項言語活動。在練習的過程中,“學得”的語文知識與技能逐步在頭腦中積淀內(nèi)蓄下來,使“習得”之路較為通暢,隨后逐漸內(nèi)化成受益終身的語文能力。應該說,余老師課中靈動的環(huán)節(jié)設計、遵循“學得”規(guī)律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樂于也易于讀懂課文。他的三方面活動內(nèi)含了許多技能訓練的因素,有利于默化學生的閱讀能力,有利于默化讀這類文章的能力。但很可惜的是,僅僅是默化,他沒有從活動中總結(jié)提煉出技能,沒有正面進行任何一樣技能的訓練,即沒有使技能顯化。例如:“擬標題,理解文意”和“品味語言”兩塊活動幾乎沒有方法指導;“朗讀課文”這一塊有讀法指導,但未明確提煉出方法教授給學生。如此,閱讀能力的默化程度如何、效果如何,就只能完全看學生自己的悟性了。悟性好的學生會意識到讀其他文章也該用這類辦法,暗中獲得或提高了技能水平;悟性差的就僅僅是較愉快地讀懂這篇教過的文章,一旦面對其他文章依然不知該怎樣去讀。由此可見,這種默化式經(jīng)驗型的教學也就很難真正達到以“篇”達“類”的目的。
二、立足文本,對學生進行目標明確的言語技能訓練
要達到舉一“篇”而達一“類”的效果,必須正面地進行閱讀技能訓練,并以此為重心來訓練學生的言語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想方設法地促進學生的“習得”,使學生通過“科學世界”的言語技能訓練走上“言語發(fā)展的高速公路”{1}。
1.明確訓練目標,突出言語技能訓練的中心地位。
讀任何一篇文章都必然運用到全部的閱讀技能,但想在一篇文章、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進行文章閱讀的各方面技能的訓練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盡管課堂上讀一文涉及全部的閱讀技能,我們?nèi)员仨毻怀瞿骋豁椉寄軄磉M行訓練,正面把這項技能的掌握作為教學目的;在具體操作上要立足文本,正面告訴學生這一技能的意義、作用特別是構(gòu)成因素與操作程序,教師就文中語句或段落作示范,然后組織學生用其他語句或段落進行練習。
我們來看一例。
老師:我們這兩節(jié)課閱讀《〈夢溪筆談〉二則》,目的不是單純閱讀這二則課文,而是想幫助你們掌握一種讀書方法,就是概括課文大意的方法。……請同學們看課文。
(引導學生總結(jié)《采草藥》各層層意。略。)
……
老師:課文大意最后都是得出抽象概念。這里牽涉到概括課文大意的方法問題,我們今天正要學習概括課文大意的方法。
(發(fā)給學生概括課文大意知識短文,學生閱讀這篇短文。)
老師:同學們看了這份材料有什么問題,請?zhí)岢鰜怼?/p>
學生5:老師,怎樣確定基本概念,我們還弄不清楚。
老師: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運用基本概念進行思維,知道嗎?
(學生不做聲)
老師:你們寫作文要描寫一個人,要描寫哪些內(nèi)容呢?
學生:(你一言,我一語)外貌、心理、語言、行動、表情……
老師:你們說的這些都是基本概念,你們在運用這些基本概念構(gòu)思作文。“外貌”“心理”等這些基本概念都是抽象的,他的外貌怎么樣、心里想什么,都不具體。
學生5:老師,到底怎樣確定基本概念呢?
老師:我發(fā)給你們的書面材料上,用邏輯學語言說明概括課文大意的方法,你們一下子體會不了,用通俗的話來說,你們看著一段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可以想一想這一內(nèi)容屬于什么問題,答案就是所要確定的基本概念。我們來試一試,看這個方法靈不靈。我說幾個具體內(nèi)容,你們看這些具體內(nèi)容各屬于什么問題。
學生:(齊聲)好。
(同學們注意力很集中,興致很高。)
老師:我姓潘名鳳湘。
學生2:姓名。
老師:對,你的反應很快。再來,我今年68歲。
學生6:年齡。
老師:對,再來。我原先高度近視眼,視力是0.08;后來眼底病變,視力降到0.05;現(xiàn)在發(fā)展到視物不清,視力下降到0.02。
學生4:您的視力。
學生6:您的視力下降的情況。
老師:非常正確!基本概念是“下降情況”,“您的視力”是限制成分。
學生7:老師,怎樣確定限制成分,請您說一下,好嗎?
老師:好,你們鉆研得很細。限制成份是限制基本概念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范圍、數(shù)量、狀態(tài)等情況。如《采草藥》第一層在“否定意見”前加上了“古時”和“二月、八月”這兩個屬于時間的限制成分。還加上“采草藥”這個屬于事件的限制成分。
學生9:老師,從層到節(jié)到段概括課文大意有三種方法,聯(lián)合和擇要兩種方法好掌握,進一步概括這種方法我還弄不清楚。
(有幾位同學輕聲附和)
老師:概括有同級概念,還有上下級概念。所謂進一步概括,就是把同一層次的課文大意結(jié)合起來,想想它們共同屬于什么問題,找到一個總的概念。如同級概念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它們的上級概念是“文學”。我再說一組同級概念,請你們說出它們的上級概念。這組同級概念是:火車、汽車、飛機、輪船、自行車,它們的上級概念是什么?
學生10:交通工具。
(同學們情不自禁地說:對!)
老師:是的,你們的概括能力真強!我再說一組概念,請你們說出它的上級概念。這些概念是:語文書、數(shù)學書、英語書、物理書、化學書、歷史書、地理書、練習本。
學生l:(搶答)課本。
老師:對嗎?
學生2:練習本不屬于課本。
老師:你很細心,能明確區(qū)分概念。
(課堂里出現(xiàn)了智力競賽的氣氛)
老師:這些問題,對我來說很重要,可以幫助我充實和完善《概括課文大意》這篇知識短文。謝謝大家!由于時間關系,請你們現(xiàn)在開始概括《采草藥》和《雁蕩山》二則的課文大意。寫出內(nèi)容提綱,格式參照《活板》一文內(nèi)容提綱的格式。
(同學們伏案鉆研課文,概括課文大意。){2}
這是潘鳳湘老師上的《〈夢溪筆談〉二則》的實錄片段。上課伊始,潘老師就明確指出“學這篇課文不只是為了讀懂這兩篇文章,而且是為了通過這篇課文的學習掌握概括課文大意的方法”。整節(jié)課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要訓練學生概括文章大意的技能,隨后的所有教學活動都圍繞著這一目的展開。“把教學內(nèi)容的落點放在閱讀方法上,而把較為正確的或較為妥當?shù)睦斫馀c感受看成是方法運用的自然結(jié)果”{3}。可以說,讀懂這篇課文是副產(chǎn)品,通過學課文掌握方法才是真目的,換句話說,上課就是為了讓學生學習“漁”之道。這種教學生以閱讀的技能方法,才能取得舉“一篇”而達“一類”的效果。
2.注重“原型定向”,遵循“學得”規(guī)律進行技能訓練,以“學得”促“習得”。
“言語技能訓練不是字、詞、句的習題操練,它是循著精細的心智動作要素和合理的心智動作順序,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的合乎言語心智活動法則的言語活動方式的操練,是按預定的范式從低到高、從簡單到復雜分項逐一有序進行的技術化練習活動。它的前提是熟悉言語過程,結(jié)果是內(nèi)化為能力。”{4}也就是說,言語技能訓練實際上是一種言語心智技能訓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參照我國心理學家馮忠良提出的智力技能三階段理論(即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和原型內(nèi)化三階段)來進行{5}。對于語文閱讀教學,“原型定向”就是在具體的“學得”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可以看得見、聽得著的規(guī)范合理的言語及其活動方式懂得應該如何去做,必須掌握哪些要素等,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言語活動的步驟及順序。以此為基礎,參照模仿著去做、去親身實踐,就進入“原型操作”階段了。經(jīng)過多次的操作,這些要素、步驟逐漸積淀內(nèi)化為學生的言語能力,完成了“原型內(nèi)化”階段。在這一心智技能形成的過程中,語文教師在“原型定向”階段的示范尤為重要,這階段要求教師善于將原型示范給學生,使學生形成完整的活動映像,利于學生的模仿,使學生理解掌握原型,既而進行“原型操作”。從這個角度上說,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是一位善于示范的老師。
在《散步》教例的“品味語言”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余映潮老師為了引導學生讀懂文章,精心選擇了一個小切入口:“建議大家這樣來品味語言:以‘字、詞、句、段對人物的表現(xiàn)作用為話題,自選文句并聯(lián)系上下文用簡潔的語言進行評點。”然后,不惜時間,不惜筆墨,具體選擇一例句從用詞、詞序、句式、表現(xiàn)手法等方面給學生以準確的示范:“看例子:‘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你們看老師對這句話的品味:‘散步緊緊扣題,全句點明了故事發(fā)生的地點、人物。另外一個角度:全句很有意味,不用‘三代人散步而用現(xiàn)在的寫法,表現(xiàn)出了濃濃的親情。還可以品味,‘我這個字擺的地方非常重要,把‘我放在前面,就表現(xiàn)出‘我的一種責任感,且與后面‘我起的作用是相呼應的。還可以看,這個句子的句式很美,是一個倒過來的句子,這樣寫很莊重,表現(xiàn)了‘散步這件事在‘我心中很重要。你看這個句子,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品味。”這樣準確的示范,其效果是為學生在“原型定向”階段形成“原型操作”意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又,在《〈夢溪筆談〉二則》教例中,潘老師為了對學生進行言語技能訓練,更是緊緊抓住原型定向階段給學生以準確示范,他把概括課文大意的方法和具體操作步驟和程序以書面材料的形式發(fā)給學生學習,讓學生清楚明白地知道應該如何去操作。
3.抓住“原型操作”,科學訓練促進技能形成。
“原型操作”階段的反復實踐操作可以強化學生在“原型定向”階段時在頭腦中建立起來的活動程序計劃,抓住這一階段訓練,對促進學生的技能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學的第三步就要緊緊抓住“操作”這一關鍵詞,對學生進行科學訓練以促進技能的形成。
在潘鳳湘老師的教讀法中,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基礎就是通過訓練培養(yǎng)學生概括句意的技能,也就是前文教例中“具體內(nèi)容屬于什么問題”。為了促進這一技能的形成,老師進行反復訓練:“我姓潘名鳳湘”,引導學生概括為“姓名”;“我今年68歲”,學生概括為“年齡”;“我原先高度近視眼,視力是0.08;后來眼底病變,視力降到0.05;現(xiàn)在發(fā)展到視物不清,視力下降到0.02”,引導學生懂得這是寫“下降情況”;還有隨后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概括為“文學”,“火車、汽車、飛機、輪船、自行車”概括為“交通工具”等。這樣的多次操作,使學生懂得了運用概括的思維方式,使句子的具體內(nèi)容抽象化,抓住句子反映的事物的本質(zhì),用更具概括性的詞來表述這一閱讀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再反復操作,就逐漸內(nèi)化為能力。
如果說余老師很好地引導學生讀懂了所教的一篇課文的話,那么潘老師的教法就更高明地以選文為例文,教方法,練技能,從而架設了從“篇”到“類”的橋梁:“篇”—閱讀技能—“類”,使學生終身受益。可見,閱讀課的主體應是閱讀教學本身,教學中不提煉、不講明方法,只是一味地教學生讀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放任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悟得閱讀方法,漸漸提高閱讀能力水平,這樣做費時又低效。閱讀課中歸納出閱讀的方法直接教給學生,把選文僅僅當做教方法的例子,直接教如何讀一類文章,這便是先教學生如何抓魚,再讓學生練習抓,這樣,悟性再差的學生也能掌握些怎樣抓的方法,從而達到授之以“漁”的目的。
總之,一堂好的閱讀課一定要教給學生“能理解這類句子、這類文章的技能與方法”,要“授之以‘漁,使學生較快地提高閱讀能力”,因為“理解‘一篇只是語文教學的手段,理解‘一類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6}
{1}{4}曾潔、余應源《“科學世界”語文教學科學化芻論》,《江西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2003.4
{2}《名師授課錄·高中語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3}王榮生《變“講課文”為“教讀法”》,《中學語文教學》2007.6
{5}馮忠良《智力技能新探》,《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88.1
{6}余應源《語文教育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第224頁。
上海市紫竹園中學 2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