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君
讀了《中學語文教學》2007年第8期上的楊先武老師《可敬而可悲的父親——〈臺階〉意蘊新探》一文,非常受啟發,深為楊老師的分析折服。但關于小說的結尾,我不同意楊老師的“敗筆”一說。
楊老師認為:父親造臺階所表現出來堅忍的毅力和執著的精神固然值得敬佩,但他把改變地位的希望寄托于加高臺階卻是可悲的。作者似乎也未能意識到這一點,在結尾處畫蛇添足地以“怎么了呢,父親老了”這句話為父親的失落給出了一個淺顯的答案。這不能不說是一處敗筆。
我認為,《臺階》的這個結尾恰恰是畫龍點睛之筆。
《臺階》的結尾是耐人尋味的。為什么呢?在我第一次接觸文本的時候就覺得,“怎么了呢,父親老了”在標點的運用上蘊含深意。句子表達的感情毫無疑問是非常沉重的,但作者為什么會舍棄表情達意相對豐富的感嘆號,而偏偏選擇了一個句號呢?
直覺告訴我,課文的魂就在這個句號中。
上課的時候,我先讓學生朗誦了《背影》的結尾:唉!我不知什么時候才能與他相見!用該句中的兩個觸目驚心的感嘆號自然引出了《臺階》讓人費解的看似平淡的結尾。然后通過四個教學步驟,引導學生去理解這個句號。第一步:快速瀏覽課文,用最精練的語言概括故事情節。第二步:感受文中兒子的感情,體會兒子對父親造屋一事的評價。這表現為一個填空題:我______父親。學生們對文本的理解果然表現出很大的分歧:感激、敬佩、痛惜、擔心、憐惜、感慨、心疼……我抓住這些“分歧”和“矛盾”,自然地生成了教學起點。第三步:通過朗讀和點評帶領學生們走進課文。我們的研討重心落在小說的精華段落上,通過對父親的腳、眼光、汗珠、腰、笑容、頭顱等的細心揣摩,力求不露痕跡地引導他們進一步去思考兒子對父親的情感變化。第四步:讀出句號深處的感情。有了上面的鋪墊,最后我們重新聚焦在“怎么了呢,父親老了”這句話的朗讀設計上。在不斷的對比嘗試中,孩子們漸漸明白了:這最后似乎是不經意的一聲感嘆,其實是作者最無奈最沉重的一句呻吟。父親老了,這里的“老”,不僅僅是指父親年事已高身體受傷無法再操持農活,還是指兒子感受到父親心靈世界的“老化”——父親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體,也同時失去了奮斗目標。身體的老朽固然已經可悲,追求的喪失更讓人心痛。但兒子之痛還更在于他幾乎是眼睜睜地看著父親為了造屋而耗盡了一生的精力,他在父親身體和心靈都迅速衰老的殘酷現實面前無能為力。一個句號,悲涼地道出了中國農民再勤勞善良也無法徹底改變命運得到幸福的殘酷現實。小說中的父親是如此,無數中國農民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因此,我認為,并非如楊老師所說,《臺階》的作者“未能意識到這一點”,恰恰是因為作者意識到了父親精神幻滅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所以才有了這樣的一個結尾。作者不是見慣不驚,而是見慣而“無法”驚。還有什么能比清醒地無能為力地面對困境更讓人扼腕心疼的呢?這個貌似波瀾不驚的句號,更能于平淡而冷靜的語境中凸現出震撼人心的悲涼。
所以,《臺階》之感人,不僅在于他塑造出的人物形象真實感人,更在于他含蓄而深刻地提出了如何改變中國農民的生存現狀的現實問題。善良的德行、堅忍的毅力、執著的精神、吃苦耐勞的品質——中國農民們擁有著這些被譽為人類的最高貴的精神,除此之外,他們一無所有。但是,當這些最高貴的精神依舊還換不來一個人基本的尊嚴和幸福的時候,那首先反思的就應該是我們的社會了。
探究《臺階》的結尾問題,除了幫助我們更深層次地認識文本之外,還有助于我們進一步思考文本的使用價值。
作為一線教師,對整個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課文安排我是有異議的。當《阿長與〈山海經〉》《背影》《臺階》《老王》《信客》這些課文聚合在一起的時候,客觀上形成了一幅表現底層勞動人民生活的艱難世事圖,勤勞善良這些人性中的最精華的東西在冷酷的現實面前幾乎變得一文不值。當勤勞善良和失意孿生,和智慧決裂,和冷漠對峙,當無數的“父親”靠自己辛勤的勞動依舊無法平和而安靜地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甚至還成為了他人笑柄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將無法避免尷尬。
教學的現狀就是這樣的。上一屆學生甚至直接向我表態“我才不做信客那樣的善良的人呢,他們根本就是傻子”。這不能全怪孩子們。就如對《臺階》中父親形象的認識一樣。如果我們對其“可悲”之處的強調方法不恰當,就完全有可能引發學生對艱苦奮斗精神的負面思考,嚴重的甚至可能使學生鄙視勞動和輕視底層勞動者。
所以,《臺階》的教學,必須是旗幟鮮明的。我以為,用“可敬”來形容《臺階》中的父親還不夠,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這更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因為他在一無所有的背景下用雙手創造出了自己的家園——這既是他的物質家園,也是他的精神家園。父親當然不會意識到,正是這樣的精神,艱難地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如果我們的農民連這點精神都沒有了,所有的理想就更會成為天方夜譚。也許是因為文學作品需要更集中地揭示生活本質的需要,這篇小說側重渲染了新屋建好后父親的失意。其實在現實生活中,一個老農奮斗一生建好一幢新房子并不是個別現象,這甚至是中國農民或者說是中國底層平民的常見的生活狀態。這對于個人來說,是人生一項最重要的“事業”的成功,它帶給個人的幸福和尊嚴應該是巨大的。如果按照小說的情節設置,造屋的成功反而讓父親的“頭顱埋在膝蓋里半天也動不了”,我以為,這太殘酷了,也不符合生活現實。教參說得沒錯,父親是勤勞善良的謙卑的父親,“低眉順眼”了一輩子,“從來沒有覺得自己有地位”,蓋房的成功滿足了父親的一些心理需求,但是非要把父親的痛苦完全歸結為房子建成了但其社會地位的提升并沒有達到相應的期待,這對于一個一輩子老實巴交對生活沒有太多欲望的父親來說是不公平的。從文中大量的篇幅可以看出,父親是個外在和內心都同樣循規蹈矩的農民,他其實正是在艱辛的勞動中感受到自我的價值。他并不厭惡勞動,而是以勞動為光榮。那么父親為什么造屋成功反而會顯得失落,這其中的原因應該還有很多。這也許是作者真正沒有弄清楚的問題,也是更值得我們去思考探討的問題。總之,僅僅歸結于父親“社會價值”沒有得到肯定是不合理甚至可笑的。即使真是這樣,我們也沒有必要去批判父親的精神境界還不夠高,甚至嘲笑父親“臺階意識”的荒謬,因為用精英階層才可能有的價值觀來衡量父親根本就是荒謬的。父親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國農民奮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絕不是失敗的。以父親為代表的這些一無所有但依舊艱苦創業的草根階層,正是中國的筋骨和脊梁,中華民族也正是在這種堅韌精神的支撐下才繁衍不息的。父親就算有些“可悲”,但也絕不是他自身的可悲,而是社會不公平造成的可悲。我們更不能把批判這種“可悲”作為學習《臺階》的主旋律。我們要學習父親的創業精神,更要思考父親以及中國農民的命運問題。
我以為,面對《臺階》這一類的小說,我們這些比農民生活得稍好一點兒的人,應該有“俯下身去”讀的意識。但這“俯”,絕不僅僅只是悲憫。只有真正的愛和深刻的理解,才會讀懂《臺階》們的主人公,才不會在有意無意之中犯了居高臨下的錯誤。究其根本,這其實是涉及到閱讀觀的問題——到底是平民的閱讀觀,還是精英階層的閱讀觀。唯有如此,《臺階》們的文學價值、美學價值、思想價值才會避免被扭曲的可能。
重慶外國語學校 400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