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毓舒 劉朝暉
一本配合語文教科書、書名為《中學教材學習講義·九年級(下)》的教輔讀本(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喀什維吾爾文出版社,2006.10),其精美的封面上有幾處誘人的廣告語:“開創教輔新傳奇/新課標探究性學習經典參考/來自全國名校名師的內部講義、課件、教案?!狈_內頁,無論是編排體例還是題型設計等方方面面,我們都看不出“開創”了什么“新傳奇”,與其他同類讀物比較也不知有何“經典”,但其中文言文課文濫用概念的現象我們倒是發現了不少。限于篇幅,僅舉兩處:
一、第293頁有一道“一詞多義”的題目,其中有這樣幾組小題:
二、第302頁有一道“古今異義”的題目:


第一處是濫用“一詞多義”。大家都很清楚,一個詞以本義為基礎而引申發展具有兩個以上互相聯系的意義叫做一詞多義。例如“兵”的本義是“兵器”,因為拿兵器的是人,由“兵器”本義可引申出“士兵”意義,進一步又可引申出“軍隊”意義。因此,我們講詞的本義及其引申義都是指具有實在意義的實詞。而此處的“于”“之”“而”都是文言虛詞,沒有實在的意義,其功能主要是在句子里起語法作用,談不上有什么本義并且還能以本義為核心引申發展出什么兩個以上具有互相聯系意義的詞來。故對于文言虛詞具有多種用法的現象只能稱之為“一詞多性”(詞性不同而用法也不同)。所以,我們必須將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和文言虛詞的“一詞多性”嚴格區別開來。至于第二處,真不知如何去評說。設計“古今異義”的題型,是為了指導學生了解詞義的古今變化,不能按現代漢語的意義去理解其在文言文中的意思。但就這道題來說,幾個例字的全部例句除了古義還是古義,根本就沒有表示今義的例句(其中還有張冠李戴,如將“入則無法家拂士”的“士”依“拂”字去解釋的錯漏)。
這些年來,各種名目、各種版本的中學語文教輔、參考資料之類的讀物比比皆是(我們手頭就還有一本,也是新疆青少年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全解王》,書中同樣有多處濫用概念的現象),有的讀本則粗制濫造,錯誤甚多,尤其是在中學文言文教學方面將一詞多義、多音多義也當做通假,將詞的通假關系、文言虛詞的一詞多性也當做一詞多義,將多音多義、通假字又當做詞類活用的濫用通假、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等概念的混亂現象使不少師生莫衷一是,無所適從。近幾年來,筆者一直擔任當地中學語文教師資格認定和中學語文教師教學競賽的評委工作,每次都發現有教師對這些概念把握不準,與之探討時,他們都會說其依據出自某本教輔讀物。也就是說,這些教師都覺得即使自己講錯了,也是有根有據的,甚至認為它們是省級以上出版社的正規書籍,應該具有權威性。
目前,在各地書店里裝幀精美、廣告誘人而質量低下的教輔讀物很多。因為它們缺乏學術價值,是很普通的通俗讀本,因而很難引起教育部門和有關專家的重視。筆者認為,正是因為它們的普通、通俗,因而發行量大、流傳廣,對文化程度還不高、識別能力也較低的中學生的影響也就相當大,且對我們的一些語文教師都有一定的誤導,因此我們千萬不能小視。為避免以訛傳訛、誤人子弟,筆者雖然人微言輕,但仍想發出呼吁:中學文言文教學切忌錯用概念,我們在編書、出書以及教學時必須慎之又慎。
湖南新化縣第十四中學 41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