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仕紅
要想從根本上解決會計信息失真,會計監督失效的局面,就必須從體制上設計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會計監督體系,使之結構合理、運轉高效。筆者認為,完善政府監督、社會監督、內部監督三位一體的會計監督體系,關鍵是要理順三種監督的關系,明確監督職責,同時,強化處罰力度,樹立監督權威,純潔監督隊伍。
一、加強內部會計監督
1、建立健全公司內部控制制度。
(1)企業管理當局在控制環境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管理者的觀念、方式和風格會極大的影響控制環境。只有企業最高管理者對內部控制給以足夠的重視,并配之以管理觀念、方式和風格的切實轉變,才能保證企業從內部控制的要求和原則出發,營造出良好的內部控制環境,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重視會計控制,從而保證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執行。
(2)加強并完善企業內部牽制制度和內部審計制度。堅持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相互制約,相互監督。如會計信息收集,歸類過程中,除了制單外,還規定須有復核并由財會主管審批;又如現金流轉業務中,現金收支的審批、收入和支出、印鑒的保管、記賬等業務應分工管理,互相牽制。實行崗位輪換制,對關鍵崗位應輪換頻繁一些,次要的崗位稍少一些,從輪換中暴露出存在的問題,揭示制度上和管理上的缺陷。
內部審計作為企業內部控制體系的一個特殊形式,在加強經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等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獨立性方面的缺陷,實際效用大打折扣。因此,必須將內部審計人員從會計、財務人員中分離出來,并直接對董事會負責,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內審人員的作用,監督和保護企業的資產、財產安全,監督企業朝著合理、合法、合規的良性方面發展。
2、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
針對我國目前普遍存在的內部人控制這一癥結,公司治理結構設計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完善公司產權制度。我國實行的是公有產權制度,現在處于經濟轉軌時期,最大的弊病是只有形式所有者,而沒有事實上的所有者。產權主體缺位是導致內部人控制的根本原因,也是造成財務報告粉飾問題的重要原因。因此,一是要塑造公有產權主體代表,使其真正負起監管國有企業的職責。成立一個純經濟性的國有資產管理控股機構,對被控股公司行使監督權、收益權,對財務報告實施有效的監督。二是將財產所有權分散化,形成多元所有者的產權結構。關鍵是解決我國國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問題,減少持國有股、法人股的數量,并使其自由流通。
(2)完善董事會制度。首先應完善董事會構建機制,優化董事提名機制、董事會形成機制以及董事會責任追究與免責機制,將董事會建成能夠真正獨立行使權利和承擔責任的機構;其次應從人員配置上割斷董事與經理層的臍帶,保證董事會成員的相對獨立性。如果董事與經理人員高度重疊,董事會與經理層的分設就完全只是為了應付法律,而無法體現公司治理法規所體現的制衡機制,董事會也就名存實亡了;再次應完善獨立董事制度,獨立董事顧名思義必須獨立,只有獨立了才能發揮其監控作用。除此之外,獨立董事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勝任能力即財會知識和行業知識,以合格勝任監督檢查工作。
3、實行會計委派制。
會計委派制是現代企業制度下加強所有者監督,維護所有者權益的需要,是與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委派制的目的是將執行會計監督的會計人員與被監督企業分離,不存在人事及經濟利益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消除會計人員的后顧之憂,才能真正發揮會計的監督作用,以便其具有公正性。因此,實行會計委派制、借助企業外部會計專業力量進行會計監督是必要的、可行的。并且政府實行會計委派制消除了會計人員與企業管理當局在經濟利益上的共同關系,再加上新《會計法》確定的法律責任,相信長期困擾的會計信息失真的頑疾將得到徹底根治。
4、建立科學合理的責、權、利平衡和激勵兼容機制。
企業是一序列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契約組合,投資企業的股東是委托人,投身企業的經理是受托人,企業得靠經理來經營管理,如何既考慮短期經營業績又兼顧長期經營業績的激勵契約是最優的,防止經理的短期行為和對股東利益的侵蝕,抑制董事和經理層通過粉飾財務報告來謀取私利;同時對經理激勵獎罰。一個由“基本薪水”+“獎金”(主要取決于年度業績)+“股權激勵”(取決于長遠業績)組成的經理人激勵公式比較科學。
5、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會計人員素質。
加強對會計人員的監督管理,提高會計隊伍的整體素質,是強化會計監督的根本要求。針對我國目前會計人才市場供過于求,但高素質人才稀缺的現狀,應加大職業后續教育的培訓力度和廣度,提供多層次、多渠道的教育平臺,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和綜合業務能力。對新入門的會計人員應嚴格把關,那些既不能勝任工作又無培養前途的會計人員,進行崗位分流。進一步強化會計人員職業道德教育,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做假賬”為執業信條和基本理念。會計人員還應具備較高的風險管理能力,隨著知識經濟的飛速發展,會計人員面臨的經濟業務會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會計人員能夠在保持職業的謹慎性和規范性的同時,要從整體的角度,用科學的分析方法,明確的理解力和準確的判斷力,找出解決的辦法和思路。
二、社會監督方面的強化對策
1、會計師事務所應注重提高自身的執業質量。
會計師事務所執業質量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廣大投資者、債權人及社會公眾的切身利益。因此每個會計師事務所都應認真做好質量控制工作,用制度來保證執業質量。要結合工作實際制定合理和有效的全面質量控制政策與程序,并采取相應措施,確保各項條款的全面落實。
承接業務應謹慎,防止客戶風險轉移。推行“雙承諾制”,即客戶向事務所承諾提供真實、完整、合法的會計憑證、會計資料,承擔相應的經濟法律責任。對單個項目實行全過程控制。業務項目的每一步都應按操作規程扎扎實實地做好;徹底執行三級復核制,各級都應明確具體復核內容和承擔責任,層層把關,級級負責,確保審計項目的所有環節自始至終符合會計準則的要求;完善督導程序,加強督導力度。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主任會計師必須對質量控制負總責,總結經驗教訓,掌握業務規律,提高執業水平。
2、強化注冊會計師審計的獨立性。
獨立性是注冊會計師執行鑒證業務的靈魂。為了徹底擺脫注冊會計師對被審計單位的依賴關系,保證其獨立性,應當改變目前的審計聘任制度。建議由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出面組織成立一個獨立的審計業務聘用委員會,充當被審計單位與事務所的“中間人”,被審計單位定期向該組織上繳費用,該委員會則負責進行上市公司評級、招標選擇事務所、支付審計費用等工作。
3、加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及后續教育的監管。
對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的監管是提高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水平的強制性因素,有必要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和各地方注冊會計師協會設立職業道德監管機構,以保證監管的專業性和權威性。同時也要完善注冊會計師繼續教育制度,杜絕繼續教育走形式、學習不深入的現象,以增強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意識,提高行業監管水平。建立健全注冊會計師監管制度,改進目前以清理整頓、年度檢查為主的監管手段,采用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水平追蹤制度,建立注冊會計師職業道德信用檔案,是保持注冊會計師提高職業道德水平的外在驅動力。
三、政府監督要明確職責,合理分工
1、財政監督應當以會計信息質量為主要對象。
各單位會計信息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整體上的社會經濟秩序,財政部門作為管理會計工作的職能部門,應當承擔起管理和監督的的職責。在監督的方式上,可供選擇的途徑有二:一是財政部門以社會經濟管理者身份委托注冊會計師審計各單位的會計報表,財政部門保留對各單位會計報表質量和注冊會計師審計報告質量進行再監督的權利;二是財政部門以國有資產代表者身份,有選擇地向部分國有單位委派會計負責人,通過會計負責人對國有單位的財務會計活動實行有效的控制和監督。
2、稅務監督應當是政府部門對各單位會計工作監督的主要手段。
稅務監督的對象是納稅人依法納稅情況,財務會計資料是其監督的基本內容之一。因此,如果稅務監督的職能到位,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財務會計工作中的違法違紀問題。
3、審計監督主要承擔國家投資項目的監督。
審計監督主要是實施對稅務、財政部門行政執法監督的再監督。在具體操作上,審計監督還應當與財政部門要有明確的分工,避免重復。
此外,財政、稅務、審計監督還應當加大處罰力度,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樹立監督權威。
四、加快法律體系建設
會計監督的有效實施,必須要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規做保證,現階段仍需進一步加強我國的法律體系建設。我國已頒布了新《會計法》,應盡快出臺《會計法》實施細則,增強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會計制度,滿足企業多元化經營的需要;明確會計監督、審計監督的執法職責和權限,以實施清晰明了的監督職能;加大法律法規的處罰、賠償和執行力度,對違規違紀的企業及其連帶負責人予以曝光,發揮社會輿論的監管作用;同時還要強化一些相關配套法律及相關法規的實施,加快會計法律體系的建設步伐,使會計監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作者單位:路橋華東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