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自強
認真分析國企改制過程中職務腐敗的特點,研究對策,防止國有資產流失,保證國企改制的深入發展,應是紀檢監察機關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國企改制過程中職務腐敗的一般特點
(一)弄虛作假,隱匿國有資產。企業負責人和有關業務人員,利用職權或職務之便,私自藏匿企業內的國有物品占為已有,或是在資產評估時弄虛作假,減少企業凈資產,欺騙審計部門,套取國有資產。有的虛增債務,套取差額;有的虛列支出,變相貪污;有的偽造虧損,侵占利潤;有的編造經濟糾紛,惡意訴訟,將公共財產據為已有;有的隱匿應收賬款,個人持有債權,實現“體外運作”。如市鷺島大廈有限公司案件中,就是有關企業負責人利用職務便利,采取少算面積、超低價格的手段將公司店面出售給親朋好友,之后從中牟利,致使國有資產流失100多萬元。
(二)瞞天過海,轉移國有資產。企業負責人利用職權,大玩“瞞天過海”之術,打著合資、聯營、租賃、承包等幌子,為親友經商辦經濟實體提供便利和優惠條件,以國家企業養私人企業,變國有資產為私人資產。有的以低廉的價格由親屬購買、租賃或承包下屬盈利企業;有的由企業出資,讓親屬出面辦企業,盈利歸己,虧損由企業承擔;有的讓親屬辦的企業生產或經營與本單位相似的產品或相同的業務,把本來是國企的客戶帶到親友的企業,外出跑業務時公私兼顧,而費用全部在公家報銷。如:我市查處的百貨公司案件,該公司部分領導干部伙同建筑商采取變“合作建設”為“承包建設”的手段,導致國有資產流失近1 000萬元。
(三)巧列名目,私分國有資產。有的企業負責人,在公司改制前或是在改制過程中,就炮制一系列“引資獎勵”、“引資分紅”、“創收獎勵”、“購買養老保險”等政策,大肆發放各種“獎勵”和用公款購買各種私人保險等,致使國有資產落入個人腰包。2004年,市煤球廠廠長、副廠長、工會主席、會計、出納等七人就以購買養老保險的名義將20萬元公款予以私分。市昌盛大廈案件中,部分領導干部利用職務便利,在企業改制過程中以他人名義投資裝修大廈11、12、15層,進而從中獲取巨額“紅利”,使200多萬元國有資產流入個人腰包。
(四)投機經營,侵占國有資產。部分人利用政府加快企業改制之機,組建“皮包公司”,玩“空手道”,拉關系,找門子,把需要改制的企業騙到手后,再轉手倒賣,肥了個人腰包,卻增加了新企業的負擔,進而造成國有資產流失。還有的管理企業負責人利用改制之機,故意抬高入股門檻和夸大經營風險,使大部分職工不敢入股,趁機買斷該企業,然后轉手就將企業出賣獲取差價。今年上半年查處的市汽配公司案件中,該公司經理鐘某某利用職務之便,不經正常程序,擅自將公司店面和倉庫以68萬元的低價賣給朋友龍某,龍某立即以180萬元的價格賣給開發商,致使110多萬元國有資產流失。
二、預防國企改制過程中職務腐敗的對策
1、強化教育,預防職務腐敗。可通過組織國企干部讓正在服刑的原國企領導現身說法,談教訓、論危害,或者組織觀看一些以案說法、反腐倡廉的錄像,使之通過參加這些活動,對如何守住自己的思想防線、道德防線、法律防線,如何增強“憂患意識”,多一分清醒、多一份理智,使之能樹立公仆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2、建立公正合理的用人機制,遏制職務腐敗。企業要嚴把用人關,要建立公正、公平、公開的用人機制。要采取公開擇優競聘、集體考核等方式進行,特別是對“一把手”選用更應如此。在調查中發現,職務腐敗的主體多是廠長、經理,其次是財務人員,顯而易見,管人、管錢、管物的崗位是職務腐敗的多發區,抓好崗位預防也是刻不容緩的,用好的規章制度管好人、管好錢、管好物,規范重點崗位職責,認真約束管理人員的行為,并且實行考核及崗位輪換制,是有效遏制職務腐敗的途徑。
3、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堵塞職務腐敗。防止國企改制中的腐敗,關鍵是探索和建立一套真正管理的監督制度和機制。實踐證明,沒有監督的權力,必然會導致腐敗。健全權力監督機制,不僅是當代企業改革自身的需要,更是加大從源頭上治理腐敗,標本兼治,保證改革順利進行,促進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是要強化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的監管。國資管理部門應對所屬企業的轉制工作制定操作性強的細則規定,做到有章可循,層層把關,責任到人;二是要強化黨的監督。要監督民主集中制原則的執行情況,監督改制政策的醞釀、決策制定和貫徹執行的全過程,監督有無“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監督重大決策有無個人獨斷等;三是強化專門機關的監督。紀檢監察機關等執紀執法部門要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針對權力腐敗的多發部位和經濟活動的熱點部位,幫助改制企業建立有關管理制度,設置監督制約程序,防止權力被濫用;四是要強化群眾和社會輿論的監督。發動群眾進行監督,取得群眾在心理上和輿論上對預防權力腐敗工作的支持,創造有利于打擊權力腐敗,有利于預防權力腐敗的社會大環境。
4、加大查處力度,標本兼治,打擊職務腐敗。切實履行黨章賦予的職責,嚴肅查處腐敗分子,堅持以案促教、以案促建、以案促防,使我市國有企業改制能順利進行,是我們紀檢監察機關義不容辭的責任。一方面,切實加大查處力度,充分發揮查辦案件的震懾功能。國企改制過程中的職務腐敗,大多都涉嫌貪污賄賂、挪用公款以及私分國有資產,且表現為串案、窩案等群體性,案件的事實情況比較復雜,因而在此類案件的調查過程中,必須選準突破點,以點帶面突破案件。一是從涉案嫌疑人中選定突破口,即根據涉案人員的行為社會危害性及可能承擔的法律后果、與案件利害關系的程度、本人心理素質等因素的差異分析突破難易程度來選擇突破口;二是從企業大筆資金流向中尋找突破口;三是從資產去向中尋找突破口;四是從企業資產重組中股權的變化上尋找切入點;五是從企業債權處置上尋找突破口;六是從轉移國有公司的利潤蹤跡中尋找突破口。另一方面,切實抓好查辦案件的治本措施,充分發揮辦案的促防功能。一是以案促教。堅持抓好警示教育,不斷推動黨風廉政宣傳教育,切實達到查辦一案,教育一片,治理一方的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增強教育的感召力;二是以案促建。針對辦案中發現的問題,根據企業管理的實際特點,與企業共同分析發案的主客觀原因,提出有針對性的監察建議,幫助建章立制,堵塞漏洞,不斷推動體制機制制度創新,切實增強制度的約束力;三是以案促防。認真研究行業腐敗產生的原因特點及規律,主動深入案發企業,幫助案發單位抓好預防工作,并提出具有針對性,操作性及前瞻性的預防對策,不斷推動監督管理到位,切實增強監督的威懾力。
(作者單位:萍鄉市紀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