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新華 肖首榮
自2007年1月1日起實施的新會計準則包括1個基本會計準則及38個具體會計準則,基本涵蓋現階段各類企業經濟業務的一般情況,且填補了不少會計規范的空白,彌補了會計實務中缺乏規范而形成的漏洞。但與此同時,新會計準則的出臺給會計工作帶來了新的問題,那就是會計自由裁量權加大,會計事項的處理更加依賴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
會計職業判斷就是會計人員在會計法規、企業會計準則、國家統一會計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約束的范圍內,根據企業理財環境和經營特點,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經驗,對會計事項處理和財務會計報告編制應采取的原則、方法、程序等方面進行判斷與選擇的過程,即對企業應采用什么樣的會計政策進行判斷與選擇。具體體現在對會計原則的選擇、對會計政策的選擇以及會計估計等方面。
事實上,我國新會計準則體系內容越來越趨向于國際會計慣例,對某些交易或事項不再規定具體的會計處理方法,而是給出某些判斷的標準。這就意味著在實踐中,會計人員常常需要結合本企業的具體情況做出職業判斷。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還會不斷出現新的經濟業務,這些業務暫時沒有具體準則來規范。作為信息管理系統的會計,它必須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如實地反映企業的各項交易或事項,提供有利于決策的信息。這些都表明會計職業判斷的空間加大,風險也提高了。
反之,會計職業判斷也會對會計準則產生影響,會計準則的正確實施依賴會計職業判斷的準確性。隨著經濟的發展,交易范圍越來越廣泛和復雜,而且客觀情況也是千差萬別的,所以要找到現成的、普遍適用、穩定不變的會計政策和方法非常困難,在這種情況下,需要進行職業判斷,否則會計準則就不能準確實施。當企業存在復雜或異常交易事項時,財務報告的編制意見就會出現明顯差異。公認會計準則一般沒有明確規定適當的會計處理方法,這就需要企業及獨立會計師在決策時進行相應的判斷。判斷是否合理充分,直接影響準則的合理使用,從而影響財務報告的結果的準確性、客觀性,影響會計信息的真實性;相反,片面或者錯誤的判斷會歪曲經濟業務事項的實質,致使會計信息的失真,甚至誤導利益相關者的決策,進而影響社會資源的配置。
我國目前的會計職業判斷的現狀又是如何呢?在長期的會計實踐中,我國一直沿用行業會計制度來規范會計行為,會計人員只需根據會計制度的明確規定作簡單的是非判斷。在這種情況下,會計人員缺乏獨立判斷的意愿和行動,處理會計事項時照搬以前的做法或者請示領導遵照執行,沒有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我國無論在理論界還是實務界,都未給予職業判斷以應有的重視。所以,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亟待提高,從而提高會計職業判斷能力。
新準則對會計實務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如何提高會計職業判斷力,以盡快適應新會計準則呢?筆者總結以下幾條途徑:
1、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
會計職業判斷的技術性要求會計人員必須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扎實的基本功。會計人員必須重視會計基礎理論的學習,尤其是對會計原則的把握。長期以來,會計學習重實踐、輕理論,造成會計人員只會記賬,既缺乏參與企業經營管理的能力,又缺乏從事理論探討的能力。會計人員必須轉變觀念,改變過去按圖索驥的舊習,積極主動強化新準則、新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學習,不斷更新和充實自己的業務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會計管理部門要通過加強對會計從業人員后續教育,有針對性地組織社會力量對會計人員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業務培訓和指導,如闡釋和培訓新準則、各項法規制度的要點、難點以及對新經濟業務的討論,以提高其職業判斷技能。
2、重視會計實踐操作,提高會計人員解決問題的能力。
會計理論來源于會計實踐。廣泛的實踐活動有助于對理論的深入理解及掌握。其次,會計理論最終還是要應用于會計工作中,會計人員不僅要掌握本專業的知識,具備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能力,重要的是具備適應復雜多變的會計環境的能力,要根據已經變化了的客觀現實,運用會計基本原理解決新問題。而這種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會計工作中逐漸培養。積累起來的。為此,我們要改變過去那種會計崗位終生不變制,實行崗位輪換制,甚至在不同的會計部門之間輪換,使會計人員成為會算能管理的全才。
3、加強會計職業道德建設。
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對會計的職業判斷尤為重要。在過去的會計制度下,會計核算工作的運作空間很小,一切都在制度的約束下沒有發揮的余地,會計的錯誤只表現為賬面數字的錯誤。然而,新的會計制度準則對許多會計的核算處理只作了原則性要求,賦予企業很大的自由裁量權,為會計職業判斷提供了空間。會計人員作為特殊的行業人員,如果會計人員道德缺失,會計職業判斷就會偏離真實公允的原則,會計欺詐,隱蔽性就會越來越強,不易被察覺,危害極大。因此,要加強對會計人員的道德教育,促使從業人員正確規范自己的行為,做到誠實守信,客觀公正,不做假賬。會計職業道德規范包括愛崗敬業、廉潔自律、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提高技能、參與管理和強化服務。
4、完善會計監督體系。
就企業內部控制系統而言,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充分發揮監事會和獨立董事對公司經營和財務活動的監督權,以確保公司如實編制和披露會計信息。二是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企業應從各自具體環境出發,依據內部控制制度建設的一般規律,針對其內部控制系統運作中存在的薄弱環節或漏洞,建立健全企業的內部控制系統,特別是在授權批準制度設計中應賦予會計人員一定的獨立判斷權。
就企業外部會計監管系統而言,包括:一是盡快健全和完善以行業自律監管為核心的社會監督體系,并以此約束和監督企業的會計職業判斷,充分發揮注冊會計師的社會監督作用,以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可靠。二是強化政府外部監督,即由國家財政、審計、證券監管等部門依法加強對企業財務檢查和審計,尤其是要加強對準則、制度執行質量的監督檢查,以約束企業會計職業判斷行為,增強會計信息的客觀性和公允性。對借職業判斷之名弄虛作假和屢次違反財經紀律的,必須及時予以糾正或處理,情節嚴重的要給予經濟制裁、行政處罰(包括實施退出機制)及至追究其刑事責任。三是加強法制建設。健全的法制是制止和防范會計人員利用會計政策的可選擇性以及會計職業之便,主觀蓄意制造虛假會計信息的保證。在法制建設方面,不僅應該完善立法,制定有關會計信息質量的管理法規,還應對違法行為規定明確具體的懲治措施,督促會計人員能夠在準則、制度及相關法律法規允許的范圍內進行選擇、判斷、估計。
(作者單位:贛州農業學校人文管理學科財會教研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