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瓊
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交換關系的復雜多樣,構成彼此相連、互相制約的信用關系鏈條,所以市場經濟的本質就是信用經濟,信用是維護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基石。在市場經濟日益發達的今天,信用就是信譽,是個人和企業的無形資產,也是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西方發達國家經濟的繁榮與強大與信用體系的完善是密不可分的。我國要提高自身的競爭力,發展市場經濟就必須建立完善的信用體系。
就稅收征信信用體系而言,健全的稅收信用管理體系能促進納稅人的主動納稅意識,規范征稅機關和征稅人員的依法有效進行征稅行為。具體來說,良好的信譽使個人和企業充分重視信用是企業品牌與效益的通行證。誠信帶來的是商機、財富與實力,這樣企業就能化被動納稅為主動納稅,把誠信納稅作為一種自覺的主動行為;同時,國家有了信用納稅體系,可以促進納稅主體公平競爭,保障稅收收入穩定增長,為構建小康社會、和諧社會提供強大的財力保證。“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強”,要提高我國在世界的競爭力,必須盡快建立誠信納稅體系。
目前,我們中國的征信信用體系還不完善,稅源預測還不能準確為收入計劃服務,稅務部門的征管工作還存在一些困難,為了促進稅收征納工作,為稅收征管提供科學有效的使用信息,我們必須建立健全的信用管理體系,使市場主體在進行市場交易及相關行為時注意加強自己的信用度。這也有利于國家的宏觀調控。
近些年來,許多企業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紛紛偷稅、漏稅導致國家稅收的大量流失。"信用危機"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其嚴重程度已對國家的稅收征管正常進行構成損害。因此,誠信納稅,建立稅收信用體系已成為歷史的必然。具體來說應加強以下幾點:
1、轉變觀念,稅收機關變稅收管理為稅收服務,提升納稅人的法律地位。便其與稅務機關處于平等地位,保障納稅人的合法權益。過去,稅是"皇糧國稅",納稅被視為天經地義。稅務機關與納稅人的法律地位往往是不平等的,稅務機關代表國家的強制力,征稅機關以管理者的姿態出現在納稅人的面前,管理意味著納稅相對人必須毫無條件的服從,否則便是“大逆不道”。他們利用手中的職權損害納稅相對人的利益,這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造成征納雙方產生隔膜,納稅人產生抵觸情緒,就不愿真實地公開自己的收入與支出,從而導致稅源的流失。近年來,服務型社會和保障人權的呼聲的高漲,稅務機關開始轉變執法理念,由被動執法變為主動關心與支持納稅人,把納稅人當作自己的服務對象去盡力幫助,提高服務質量,由片面的征稅轉為全面的服務,既考慮國家稅收收入的增長,又努力為納稅人的利益著想,幫助企業排憂解難。這種法律地位的平等,對稅務信用體系的建設有著積極的作用。
2、加強信用立法,完善信用管理體系,信用征信是一個新生事物,情況比較復雜,許多方面我們還處在探索階段,首先我們必須加強信用立法。信用立法包括稅收征信信用管理、信息開放與保護、個人信用征用的管理、政府的作用、法律救濟與責任追究等。對信用信息的收集、匯總、分析、資源共享、風險防范。對納稅人的合法權益的保護,以及相關配套制度進行立法加以規范,使全國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來執行。立法的級別也要提高,在條件成熟時將行政法規上升為法律。其次我們還要完善稅務征信信用管理體系,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建立健全征稅信用、納稅信用相結合的體系,激勵和促進納稅人依法誠信納稅。強化科學管理,提高信息管理中的科技含量,對稅收信用的信息發票管理、稅務稽查,納稅評估、匯集、分析、監控建立起全國共享的征信體系和網絡化征信數據庫。建立基于全國統一規范的應用系統平臺,依托計算機網絡,集中處理信息以實現“管理科學、資源共享、決策支撐、有效監管”四大功能。對嚴重違法、違章的納稅人要進入“納稅失信不良行為警示、記錄系統黑名單”,不定期予以曝光,對依法納稅的企業進行通報表彰。
3、加強稅收宣傳,促進依法誠信納稅,保證稅收收入的穩定增長,誠信納稅要通過稅務機關和納稅人雙方的共同配合來實現,由于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我國公民依法納稅意識薄弱,偷稅、漏稅等稅收違法問題嚴重,依法誠信納稅的意識還沒有植根于人民的心中。因此,稅收宣傳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必須結合人們的道德與法律意識,把握重點,有針對性地開展稅收宣傳,特別是加強對企業、個人、經營管理人員的誠信宣傳,使其充分意識到依法誠信納稅的重要性與迫切性,自覺切實履行依法誠信納稅的光榮義務。在宣傳的形式上也應注重創新,開拓思路,以稅收特別節目,以案說法等多種形式,深入宣傳誠信納稅和稅務征信征用體系,易為廣大納稅人接受和理解。在人民心中樹立誠信納稅的觀念,形成“誠信納稅光榮、偷稅、漏稅可恥”的社會風尚,為依法治稅創造良好的環境土壤。同時稅務機關又要告訴他們應如何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懂得如何通過法定程序申請減免稅,合法避稅。在合法權益受到稅務機關及工作人員不法侵害時運用法律手段解決涉稅糾紛,保障自己的正當權益。
4、建立納稅信用評級機制。納稅信用升級可以防范因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稅收成本提高,效率降低。稅務部門根據納稅人的納稅狀況、守法狀況、財務狀況進行嚴格的評估,對納稅人進行考核。納稅信用等級的評定依據包括納稅人的直接納稅信用、間接納稅信用和其他社會誠信。其中,直接納稅信用主要包括稅務登記情況,納稅申報及時準確情況,納稅申報表,財務會計報表及其他納稅資料報送情況,稅款入庫情況,偷稅,漏稅行為記錄情況,發票違規使用處罰記錄。保管和使用增值專用發票或普通發票情況等;間接納稅信用主要包括財務會計資料的真實性、完整性和會計核算質量等情況,財務會計人員和專職稅人員的配備情況等。稅務機關對納稅人信用等級考核評定采用百分制,分A、B、C、D四個等級。對不同等級的納稅人實行分別管理,對A類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對B、C類企業要加強涉稅政策輔導;對D類企業要加強管理。其他社會誠信主要由工商、銀行、海關、技術監督、司法、教育等其他部門和單位提供有關個人和企業的社會誠信方面情況。國家稅務總局于2003年制定《納稅信用等級評定管理試行辦法》部署全國稅務機關開展納稅信用等級評定工作。截至2004年,全國評出A級納稅人6萬戶,從而規范了稅收制度,提高全社會的納稅遵從度,保證了國家稅收收入的穩定增長;其次,提高了納稅人依法納稅的意識和能力,有助于納稅人作為市場主體的社會信用的形成。這種信用等級體系的建立加強監控提高稅收風險預警能力,同時也會為稅務機關有針對性地為納稅人提供服務,規范稅收執法行為提供保證。
5、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完善國家征信制度體系和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問題是對立統一關系。稅務機關為了建立稅務信用體系,必須對納稅人的納稅狀況、財務狀況,管理狀況等信息進行收集、保管和分析,建立相應專業化、規范化數據庫,這就難免涉及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的問題,這是一個價值取向與利益平衡問題。如果處理不當,不但會挫傷個人和企業誠信納稅的積極性,還可能引發社會矛盾,造成對稅收機關的敵對情緒,故我們必須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要實行民主、科學管理,既要考慮到國家稅務機關的利益,又要充分保障稅務當事人合法權益,讓他們在個人隱私和商業秘密受到嚴重損害時有權向有關機關提起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救濟方式,并獲取相應賠償。因此稅務機關在管理信用信息時應為稅務當事人、保障自己的合法權益提供便利,不能隨意公開。這方面資料如果不是不得不公開,應予以保密處理。
6、大力推進依法治稅,改進優化納稅服務。首先,稅務機關應嚴格依照法定權限與程序執行好各項稅法和管理規定,要嚴格稅收執法監督,大力推廣稅收法制,將稅務的征收管理、稅源管理和稽查管理等置于稅務機關統一依法行政之下,努力實現稅收征管的科學化、規范化、法治化、現代化。杜絕“人情稅”、“關系稅”以及“以補代罰”、“以罰代刑”等執法不公的問題產生。稅務機關也應優化誠信服務意識,以方便納稅人及時全額納稅和提高稅法遵從度為目標,不斷改進納稅服務工作,進一步搞好申報“一窗式”管理、合理簡化辦稅環節,提高辦稅效率,大力實行“陽光作業”自覺接受社會監督。為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營造良好的稅收秩序而服務。其次,稅務機關通過各種途徑提高稅務干部的素質,堅持依法組織稅收,積極探索科學合理的稅收計劃編制方法和有效的稅收能力評估辦法,并公之予眾,讓誠信服務深入稅務征管人員的心中。最后,稅務機關還要加強政府各部門間的協作,與工商、海關、交通、銀行等部門密切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家及時穩定的取得財政收入,保證國家權益不外流,納稅人才能誠實納稅,履行自己應盡的義務。稅收征信信用體系才能在征納雙方共同努力下有效建立。
(作者單位:鷹潭市財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