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靜
資本雄厚的巴林銀行,在衍生性金融產品的不當操作下宣告破產,即是一樁百分之百內部控制失效的例證,雖然稽核人員早已稽核出其操作的異常,但因為管理當局的寬貸,違背了內部控制的原則,終究使這家“百年老店”回天乏術。曾經以利潤高速增長現身的“鄭百文”,在成績面前頭昏腦漲,激進擴張,對下屬子公司管理失控,迅速跌入經營失敗的困境,上演了一幕扼腕長嘆的悲劇。更有離奇者,像銀廣夏,表面上有關會計憑證審核、批準等控制“完美無缺”,背地里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造假鏈!尤其是中國銀行哈爾濱河松街支行的“巨額現金神秘消失”案件,更是一起典型的由于內部控制制度執行不力造成的“驚天大案”。
內部控制是一個極富彈性的制度,倘若企業管理者忽視了內部控制制度對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保障作用,不身體力行,甚至影響了控制制度的執行程序,其結果必然導致企業走向混亂,直至滅亡。
一、企業內部控制的含義
1996年財政部發布《獨立審計具體準則9號——內部控制和審計風險》對內部控制定義為:內部控制是指被審單位為了保證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保護資產安全和完整,防止、發現、糾正錯誤與舞弊,保證會計資料的真實、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實施的政策和程序。
內部控制是一個循環漸進的控制系統,而不是一項單獨的規定或制度。內部控制的操作和運行應“以人為本”,因為一個企業可能有各種各樣的制度手冊、業務程序、方法和措施等,但所有這些都是由人制定的,又是由人來實施,最終是對人所進行的控制。
二、目前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
1、企業內部控制意識缺乏
企業內部控制系統運行離不開企業經營者的經營思想和理念,它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但有些企業經營者經營思想和理念存在概念模糊,管理意識薄弱現象,進而影響到企業內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而目前我國尚未完善一個約束、監督和激勵經理人員的外部機制,因此經營者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動力和壓力比較小,造成企業經營者素質普遍不高。而企業治理結構不健全,這些企業經營者能夠掌握和控制企業,且其素質又較差,因此,必然影響到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與有效運行。有人認為加強內部控制,束縛了自己的手腳,影響辦事效率。甚至還有人認為搞內部控制就是對自己人的不信任,容易制造內部矛盾等。
2、會計信息失真
近年來,企業由于會計工作秩序混亂、核算不實而造成的信息失真現象較為嚴重。如常規性的印單(票)分管制度,重要空白憑證保管使用制度及會計人員分工中的相互制約、相互牽制原則等得不到真正的落實;會計憑證的填制缺乏合理有效的原始憑證支持;人為捏造會計事實、篡改會計數據、設置賬外賬、亂擠亂攤成本、隱瞞或虛報收入和利潤;財產物資內控管理薄弱,物資購銷制度松弛,存貨采購、驗收、保管、運輸、付款等職責未嚴格分離,存貨的發出未按規定手續辦理,也未及時與會計記錄相核對,對多年來的毀損、報廢、短缺、積壓、滯銷等不作處理,致使巨額潛虧隱藏在庫存中;再加上經濟往來中審查制度不健全等,造成資產不清、債務不實等等。
3、風險識別管理能力薄弱
我國建立市場經濟的時間不長,普遍缺乏風險意識,應變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差。風險評估及預測的手段缺乏,只能依靠主觀經驗判斷,不能應對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大潮的考驗。隨著我國加入WTO企業將面對更大的環境變化和生存風險,特別強調的是不講風險管理和沒有風險管理造成了內部失控,企業經營者和管理層只憑借自己的意愿進行投資決策,盲目地擴大企業規模,隨意擔保等,都會給企業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
4、監督職能不到位
為了加強監督,我國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監督和社會監督在內的企業外部監督體系。然而,如此大的一個監督體系其監督效果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各種監督的功能交叉、標準不一,再加上分散管理、缺乏橫向信息溝通,未能形成有效的監督合力;二是各種監督沒有按照設定的目標進行,有的甚至以平衡預算和創收為目的,監督弱化問題嚴重;三是不規模的執業環境和不正當的業務競爭,以及對注冊會計師監督不力,使得“經濟警察”的作用并沒有發揮出來。
5、內部審計形同虛設
內部審計監督部門獨立性不夠。我國現行的內部審計主要是在行政干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企業缺少行使內部審計的內在動力,內部審計普遍缺乏獨立性和權威性,久而久之內部審計人員也忽略了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工作中必然缺乏主動性和能動性,內部審計名存實亡。
三、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制度的舉措
1、加強公司內控環境建設。
加強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首先應注意企業內部控制環境的建設。控制環境是指對建立、加強或削弱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產生影響的各種因素。它是一種氛圍,塑造企業文化,影響企業員工的控制意識,影響企業內部各成員實施控制的自覺性,決定其他控制要素能否發揮作用,是內部控制其他要素作用的基礎。控制環境直接影響到企業內部控制的貫徹和執行以及企業經營目標及整體戰略目標的實現。
2、進行全面的風險評估。
環境控制和風險評估,是提高企業內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關鍵。當今社會經濟環境的風云變化,企業間競爭越來越激烈,企業經營風險不斷提高,其內部控制的執行也深受影響。對于內部控制的研究不可能脫離其賴以存在的環境及企業內外部各種風險因素,而需從環境及其風險的分擠入手。控制和風險的概念緊密相聯,正如前后門,都通向同一房間,一個組織選擇哪道門進入房間取決于它的經營環境以及該組織怎樣看待它的業務、怎樣界定其戰略重點等。
企業應當建立風險評估控制系統,以最大限度防范其經營風險。首先決策層應參與到全面的風險辨析控制中,對企業可能存在的風險都要有量化風險的預測系統。其次,可以由審計委員會負責成立一個風險控制小組,及時出具控制評估報告,對控制過程中的經驗加以總結,不足加以改進。同時也需要進行多渠道資訊的溝通,全面提高信息的真實性和傳遞速度,包括加強會計系統建設、避免信息失真以及利用資訊系統支持企業信息溝通,建立暢通的信息溝通渠道等兩個方面的內容。再次,規范權力的使用。對企業各經營環節、經濟活動操作者的權力實施有效監控,防止權力濫用造成經濟損失。
3、構建嚴密的企業內部控制體系。
具體應包括三個相對獨立的控制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在企業“供產銷”全過程中建立相互牽制、相互制約的制度,建立以“防”為主的監控防線。第二個層次是設立事后監督,即在會計部門常規性的會計核算的基礎上,對企業各個崗位各項業務進行日常性和周期性的核查,建立以“堵”為主的監控防線。第三個層次是以稽核、審計、紀律檢查部門為基礎,成立一個直接歸監事會管理并獨立于被審計部門的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通過內部常規稽核、離任審計、落實舉報、監督審查企業的會計報表等手段,對會計部門實施內部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為主的監督防線。以上三個層次構筑的內部控制體系對及時發現問題,防范和化解企業經營風險和會計風險,將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采用預算控制、會計系統控制、電子信息技術控制等先進、科學的管理控制方法,建立內部控制報告制度,可以及時發現并糾正控制執行中發生的偏差。
4、加強企業內部會計控制。
建立一個有效的會計系統,實施會計控制是內部控制制度的關鍵。在企業以會計準則為指導,自行設計會計制度日漸成為國家對會計的管理體制的情況下,會計系統的建立也就是企業會計制度的設計。會計制度的設計不僅包括規定會計賬戶、賬簿、會計報表等內容的編制說明,還包括發生在企業各部門間各類經營管理活動中會計處理程序的具體規定,把內部控制抽象性、要素性的方法和程序融化為企業會計制度中具體可操作的方法與程序。
5、加強信息流動與溝通。
一個良好的信息系統應能確保組織中每個人均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擔的特定職務。每位員工都必須了解內部控制制度的有關方面,這些方面如何生效以及在控制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擔負的責任以及所負責的活動怎樣與他人的工作發生關聯等;員工需知道企業期望他們作出哪種行為、哪種行為被接受、哪種行為不被接受;員工還需知道在其執行職責時,一旦有非預期的事項發生,除了要注意該事項本身之外,尚應注意導致該事項發生的原因。一個良好的信息溝通系統不僅要有向下的溝通管道,還應有向上的、橫向的以及對外界的信息溝通管道。企業會計系統是企業信息系統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企業的會計系統為企業提供成本信息、營運信息、生產信息、庫存信息等。因此,企業應加強會計系統及其他方面的信息溝通體系的建設。
6、強化企業內外監督職能。
內控監督機構對每個崗位、每個部門和各項業務實施全面監督反饋制度,實現與行政管理交叉控制,加強內部監控。內部控制必須被監督,監督是一種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評估制度執行質量的過程,只有施行切實可靠的監控,才能及時發現和解決內部控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堅持企業內部控制與外部監督的有機結合,才能更好的發揮企業內部控制的作用。
不可否認,就目前我們企業發展的現狀而言,如果要全面、到位地落實內部控制的要求,確實有一定的難度,但我們決不能因為“不好做”而“不去做”。制度建設上存在的控制缺陷,絕不是我們造成行為缺憾和損失的理由。
(作者單位:上海愛爾眼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