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納
【摘要】幼兒教育是基礎教育的基礎,是孩子一生中受教育最重要的階段。隨著經濟的發展步伐加快,諸多家長偏向于培養孩子的知識、特長,而忽視了孩子社會性發展的培養。在一場辯論賽中,一位專家說:現在的孩子,在小學學習初中的知識;在初中學習高中的知識;在高中學習大學的知識;到了大學,拿著諸多文憑、證書的我們反而要溫故幼兒園里的知識。早期教育工作者,經常可以看到自私、狹隘、霸道,不容人、不講道理,缺乏或者沒有愛心,不知道也不懂得關心他人的現象存在,因此很是令人擔憂。
【關鍵詞】幼兒;教育;感恩;回報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只知受惠,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奉獻;只知攀比,不知回報。在我們幼兒園,也經常可以看到自私、狹隘、霸道、不講道理,缺乏愛心、不懂得關心他人的現象存在。生活中,我們時常會看到這樣一幕幕與感恩不相符的畫面:媽媽在給孩子好吃的東西前,試吃了一口,孩子就大哭著叫起來:“誰讓你吃的?這是我的!”下雨天,年老的奶奶蹲在地上給孩子換鞋子,而孩子卻心安理得,沒有一聲“謝謝”。孩子大小便在身上,老師毫無怨言地幫孩子換上干凈的褲子,孩子卻認為理所當然……我們的孩子很多都缺乏感恩意識。這些現象也反映出了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漏洞。為此,我們積極地展開了幼兒園感恩教育的實踐。
所謂幼兒園的感恩教育,就是在幼兒園階段,讓幼兒感受到來自幼兒園、家庭以及社會中所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在自己成長過程中對自己的幫助和關愛,從而產生感激和報恩的意識,并主動地去關愛和幫助他人的一種活動。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是這樣做的:
一、從家庭教育入手,培養幼兒的感恩意識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站,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應成為幼兒感恩教育中的首席教師,并將家庭視為幼兒獲得感恩意識的第一個平臺。為此,我們就積極地指導家長,在家庭中開展感恩教育。
1、開展禮貌用語教育
對于我們的孩子來說,要讓他們學習感恩,首先要讓他們學習尊重家人。因此,我們指導家長首先要孩子學習使用禮貌用語打招呼。無論在什么時候什么場合,都要重視家人的存在,尊重長輩。
2、開展“謝謝”教育
接受別人的幫助就要記在心里,發自內心的說謝謝。因此,我們指導家長在任何地方,當孩子接受到禮物或幫助時及時提醒孩子說謝謝,使“感謝”成為孩子的一種習慣。
3、開展謙讓教育
在孩子逐漸的有了一定的意識后,切忌向孩子灌輸自私的想法,我們指導家長這時應讓孩子在同伴之間、鄰居之間、家人之間學習謙讓,讓孩子在謙讓的氛圍中長大。
4、開展互助教育
在孩子有了一定的自理能力后,也不要再給孩子包辦代替。我們指導家長使家長和孩子之間形成一種互助的關系。你幫我穿衣服,我幫你拿拖鞋,你幫我盛飯,我幫你拿筷子,這樣讓孩子在一種“互相關愛”的環境中長大。
二、以幼兒園教育為抓手,增強幼兒的感恩意識
隨著二期課改的推進,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幼兒園的教育不再是簡單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而讓孩子學會做人則成為了更重要的任務。陶行知曾經說過,“教師所要創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讓孩子在感受別人愛的同時,也嘗試著去愛別人。因此,將感恩教育有效的融入幼兒園日常教育,也成為了我們開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把愛的種子撒播到孩子心中呢?孩子的愛心不是靠強行灌輸,在一夜之間培養出來,更不是用沒有原則、失去理智的溺愛換來的。它是通過自然而然的模仿、潛移默化的滲透而逐漸形成的。
1、在日常生活活動中,開展感恩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生活的環境和受到的教育不同,人的品行也發生了變化。幼兒時期是孩子個性、品質形成的重要時期,關鍵是成人怎樣正確引導和培養。人們都看過這樣一個公益廣告:“媽媽,洗腳。我也給你講小鴨子的故事。”可以看出,孩子是渴望愛心教育的,愛心教育應從娃娃抓起。幼兒園是孩子生活的大集體,環境的影響和教育對他們極其重要。作為老師要注重日常生活的教育,從孩子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一次,我因膽囊炎引起的肚子痛,痛的眼淚都下來了。因為又在村級幼兒園,學校里面只有我一個老師。班里年紀比較大的小朋友看到以后,紛紛圍過來問我:“老師你怎么了?”“老師別哭。”“老師你痛嗎?”聽了以后,我感動的笑了。這是一群多么可愛、善良的小天使啊!……這又是一次多么棒的愛心教育現場啊!
2、利用節日活動,開展感恩教育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在許多傳統的節日中就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內容,如:教師節、重陽節、元宵節等,結合這些節日積極地開展感恩教育。如:重陽節,我們請來了爺爺奶奶,讓爺爺奶奶說說自己的經歷,說說自己養育孩子的辛苦,幫助孩子體會爺爺奶奶對自己的付出,與此同時,我們也鼓勵孩子表達自己對爺爺奶奶的感謝之情。
3、充分挖掘學科教材中的“愛心”素材,開展感恩教育
在幼兒園的教材中,有些“愛心”素材可充分利用。如:中班語言活動《三只蝴蝶》,該活動目標為理解故事內容,懂得同伴間要相親相愛。讓幼兒說說自己還有哪些與同伴相親相愛的事,并畫下來,與同伴分享付出愛的喜悅。實踐中,我們還利用文學、美術、情景表演等藝術手段作為愛心培養的有效途徑。藝術手段以其特有的感染力淡化了說教的呆板,使幼兒的心靈在得到美的熏陶同時,愛心也一點點地滲入孩子的心靈。
4、結合主題活動,開展感恩教育
主題活動是幼兒園的主要活動形式,在開展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充分地結合主題活動,開展感恩教育。例如:在小班主題活動“我愛我家”的活動中,讓孩子了解了自己的家人對自己的關心和幫助,產生對家人的感激之情。大班小朋友馬上就要畢業了,我針對這一情況,開展《我要感謝的人》這一主題活動。我告訴幼兒:“馬上就要畢業了,在這三年里你最想感謝的是誰呢?你怎樣來表示感謝呢?”有的小朋友說要感謝老師、有的說要感謝阿姨,還有的說要感謝自己的小伙伴;他們折了千紙鶴送給老師,畫了最美的畫獻給阿姨,和小伙伴一起玩一玩最喜歡的玩具。
5、利用情境教學,開展感恩教育
在開展感恩教育的過程中,我們也有效地利用“情景教學”,進一步增強幼兒的感恩意識。例如:為了讓小班幼兒知道有了好吃的東西要與長輩分享,我們就設計了這樣的情境:媽媽買回了一籃桔子,這時該怎么分呢?小可欣選擇了一人一個,多出來的留給了自己。樂樂選擇了一個人獨自享用,而欣妍則選擇了先分給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自己留下了最小的。誰的做法最好呢?孩子們展開了積極地討論,最終一致認為欣妍的做法最好。借助類似的情境教學,我逐步地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學習如何在生活中更好地去關心別人。
三、以社會實踐教育為契機,強化幼兒的感恩意識
為了讓幼兒能真正地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我們就開展了一系列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去學習主動地關愛和幫助他人。例如,孩子們親手制作了的禮物,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了“敬老院”,他們和敬老院的爺爺奶奶一起聊天,還給他們按摩,使爺爺奶奶們感受到了他們的關心和幫助。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在幼兒園開展感恩教育,使我們的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這樣就能更好的繼承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使我們的未來社會充滿愛和希望!冰心曾說:“有了愛就有了一切。”讓我們把愛深深地扎根在孩子的心田里吧!
【參考文獻】
[1] 林崇德. 發展心理學[M].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2.
[2] 易曉明. 讓孩子重拾一顆感恩的心[J]. 幼兒教育,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