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年輕人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他問:“我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愉快、也能夠給別人帶來愉快的人呢?”智者微笑著說:“我送給你四句話。第一句話是,把自己當成別人。第二句話是,把別人當成自己。第三句話是,把別人當成別人。第四句話是,把自己當成自己。”細細品來,頗有一番感悟在心頭涌動。如果說智者的四句話里蘊藏著無限為人為事的道理,那么,這四句話中也同樣蘊藏著作為一名教學者在新課程理念下所應具備的“修為”。
一、把自己當成別人——審視自身
教育家波斯納曾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這既是新時代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教師適應時代發展、自我成長的需要,同時還是新課程標準對教師的要求。實施新課程的關鍵是讓教師接受新課程理念,理解新課程,把新課程推向課堂班級的層面,把理想的課程轉變為現實的新課程,強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因此,要實施新課程,首先要明確新課程對教師素質的需求。
1.樹立整合的課程觀
過去我們把教材視為唯一的課程資源——“教教材”,教材和教參就是圣經。而這次課程改革,就是要把課程交給老師,讓每個教師都意識到,自己才是真正主導整個教學的人——“用教材”,教材只是課程資源的一個重要方面,教師不但是資源的傳授者,而且是資源的建設者。教學不但通過教材來體現,更通過廣泛的資源建設來體現;不但通過課堂來體現,更通過課外活動來體現;不但通過學習具體的知識來體現,更通過校園的文化建設和教師本人的人格魅力來體現。為此要求教師要有敢于突破“教材本位”和“教師本位”的課程意識,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樹立整合的課程觀。
2.成為課程生成的創造者
過去課程理論強調知識是第一位的,長期以來,我國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學行為基本定位在“傳道、授業、解惑”這個層面上,很少為學生的將來發展考慮。在新課程理念下,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應該把自己的學識和人生經歷融會到課程教學中去,用自己的眼光來審視課程,用自己的才華來創造課程,他既可以對預設的課程進行批判,也可以對預設的課程進行重新的再創造,也就是說,教師是課程生成的創造者。課怎么上,關鍵在教師。教師可以對課程進行理解,以自己的形式進行講授,即使是已經預設的課程,也可以進行批判和改造。所以,教師得先具有課程的生成意識,才能上好新時期的課,同時還必須具備課程的生成能力。
3.具備教學研究和反思的能力
過去教師是被動的執行者,而今天作為課程實施的主體,如何去領會課程標準,如何去理解教材、處理教材,課堂教學中如何去實施,如何去教,教什么內容,都由教師來決定,教師的中介轉化作用進一步擴大。為此教師不僅要鉆研教材,而且還要研究怎樣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研究怎樣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研究怎樣設計會使教學過程更為有效,對教學進行決斷,進行反思。研究與反思是教師將先進教育理念與實踐相結合,用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要以研究者的心態置于教育情景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審視教育理論和教學實際問題,以科學研究的精神和方法去教學,在研究狀態下工作,在科研與反思活動中實現思想和實踐的滲透,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以《經濟生活》第十課“加強宏觀調控”一框為例,該框要求學生掌握的系統是國家的宏觀調控。該系統由宏觀調控的必要性、含義、目標、手段四個要素構成。為了更好地服務于該系統,我以杭州市區的房地產市場為依托相繼呈現出如下問題:(1)杭州的房地產市場是不是完全由市場調節?(2)為什么眾人要競相投資房地產?(3)如果你是投資者的話,你會不會在杭州市區投資房地產?(4)針對現在房價有過高的趨勢以及由此帶來的弊端,你認為國家應該怎樣做?由上述四個問題所隱含的知識要點作為要素共同構成了國家宏觀調控的這一教學重點,這樣一來,整堂課問題的呈現環環相扣,具有較強的連貫性和層進性,四個問題共同達成了國家宏觀調控的整體目標。針對以上四個問題,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反復對話,完全在學生的互動下得出了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手段、含義、目標等重點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還涉及到現實生活中的許多熱點問題,大大地拓寬了知識面,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還糾正了幾個同學認識上的偏見,可謂一舉多得。
二、把別人當成自己——換位思考
兒時常做一種游戲,兩腿叉開,頭向下從兩腿之間往后看過去,本來習以為常的鄉間景色便有了新意,讓人百玩不厭,常玩常新。成年后多了些社會生活經驗,又讀了些書,知道那種看似簡單的游戲實際上蘊藏著并不簡單的道理:換位思考。懂得換位思考的教師會在許多事情的處理上比別人棋先一招、技高一籌。
當我們面對學生上課無精打采、心不在焉的時候,別急躁,換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授課方法有什么問題?怎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呢?當學生屢勸不聽、屢教不改的時候,別泄氣,換位思考一下:是不是我的教育方法不得當?當學生失去理智、頂撞冒犯你的時候,別發火,換位思考一下:他會不會有什么特別的原因?我對他是否缺乏更深刻的了解?他的心理方面會不會有什么問題呢?只有這樣,教師才會教得輕松,學生才會學得快樂。
面對學生85分的試卷,我們眼中往往是學生為什么因為粗心大意而沒有100分的指責或者是“善意的忠告”,我們的眼中忽略的是學生辛辛苦苦的豐收成果——85分。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和表揚,一個善意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話語,一次中肯的表揚……往往能夠改變學生的一生,成為學生成長的新起點。
教育家魏書生說過:“走進孩子的心,你會發現那是一個無比豐富的奇妙世界,許多百思不解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如果蹲下來看孩子,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就會發現孩子們的想法與做法是多么的獨特!相信孩子,學會轉變思考的視角,搭建平等交流的平臺,尋找每一個學生發展的起點,我們總會感受到教育成功的快樂的。
三、把別人當成別人——尊重個性
“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思想政治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需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索、勤于動手,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要做到這些,教師首先應該以新的教學理念來倡導尊重學生。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過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精彩表演往往占據主要地位,尤其是一些公開課,我們常聽到教師優美的開場白,到精彩的過渡語,再到完美的結束語幾乎設計得無可挑剔,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每一步、每一問都是教師事先設計好的。這樣,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將會受到嚴重壓抑,根本沒有發揮的余地,這些都是不尊重學生的表現。在廣西南寧舉行的全國第四屆青年教師閱讀觀摩會上,香港代表黃錦燕老師所上的《漫談溝通》一課,不管教學理念、教學過程還是教學策略,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她處處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與學生平等對話,與學生合作學習,每個教學環節不忘尊重學生,不忘面向全體,站在學生的前面是位“循循善誘的指導者”,站在學生的后面是位“和藹可親的組織者”,站在學生的旁邊是位“全神貫注的欣賞者”,站在學生的中間就是位“親密無間的學習伙伴”,為內地教學改革吹來了一襲清風。
2.重學生的個性,因材施教
教師還應該尊重學生之間存在的個性差異,對不同層面的學生可提出不同的要求。讓優等的學生有發揮的余地,讓后進的學生也有自由選擇的機會。這既尊重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又從不同層面上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新課標”的理念重在學習的過程,學生只要在某一方面有所提高,有所進步,就是成功了。例如,在講授《經濟生活》“勞動和就業”時我共呈現了以下五個問題:(1)人為什么要就業?(2)你的理想職業是什么?(3)能否談談你所知道的求職技巧?(4)如果讓你自己去創辦企業,你覺得你應具備哪些素質?在這些素質中什么素質最重要?(5)如果讓你自己去創辦企業,你覺得應該考慮哪些因素?為什么?這五個問題的呈現梯度性較強,其中前面三個問題呈現給個體能力稍低一點的同學回答,后面兩個問題呈現給個體能力較強的學生回答。這樣既有利于學習目標的達成,又能調動不同學生的積極性,使大家愿說、會說,使邊際效益達到遞增。
3.尊重學生的學習成果,善待學生的創新
對學生的尊重,還表現在肯定、賞識學生的學習成果上。教者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贊賞學生的學習成果,讓學生從成功中增強自信,享受成功的快樂,特別是課堂評價語更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如“你真會讀書!”“你的感悟能力真強!”“你提的問題十分有價值!”“你的想法很有創意,老師也沒想到。”……這些語言雖然簡單,但對學生來說十分在意。它能鼓舞學生的斗志,增強學生的信心,激發學生的潛能,碰撞出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四、把自己當成自己——堅持自己
個性是一個教師教學經驗、教學特色和靈性的折射。有個性才顯靈性,才有特色,才有創新。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是新課程標準理念實施的需要,是創造教學藝術魅力的需要。一個有理想的教師只有鑄成自己的教學個性,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體系。君不聞“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引伸過來也可說“有個性的才是有魅力的”。為此,教師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
1.有效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
課標對教師角色的定位之一是組織者,我們在營造氛圍時要牢記自己“組織者”的身份,要根據課堂教學的內容確定合適的教法,結合學生特點對課堂教學做精心的安排和合理的組織。在講授《經濟生活》第三課“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框時,根據高一學生涉世不深,閱歷淺,觀察、思考、分析和判斷能力很不成熟的實際情況,設計如下的情景及問題:假如你是一家之主,又假設你的家庭收入為每月6000元,請你為本月的家庭消費做一個計劃。然后根據學生的計劃依次呈現問題:(1)你為什么要做這樣的設計?(2)你的設計受哪些因素的影響?你如何看待這些因素?(3)在前兩個問題的基礎上你覺得你的計劃還需要修改嗎?請說明理由。(4)通過上面三個問題的討論,你覺得對你以后的消費有什么樣的指大意義?這樣的呈現建立在學生對消費稍有了解而又了解不深的基礎上,較好地把握了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一波三折,環環相扣,引導學生的思維漸進式地發展,使學生懂得了日常消費會受哪些因素的影響,學會了如何做一名理智的消費者。最終整個課堂教學出現了邊際效益遞增的好效果。
2. 適時地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
課標對教師的角色定位之二是引導者。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上,討論自然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高頻率使用的教學方法。如果沒有教師開啟智慧的引導,學生的思維就不可能深入,合作探究中出現的問題就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一節課下來,學生會莫衷一是,無所適從。看起來課堂討論很熱烈,但由于沒有教師的適時引導,課堂教學會處于一種低效狀態。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要注意保留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形象,及時發現“散漫”的苗頭并加以制止。例如我在《蛋市》情境教學中,當“老漢”發現雞蛋價格下跌時,突然大喊一聲“殺!”并且做了個夸張的下砍動作,結果同學們哄堂大笑,隨即就有不少男生學做下砍動作,并準備喊“殺!”見此情形我趕緊叫停,用眼神制止了這些同學,同時引導大家回到主題。我想,阻止他們肯定會掃了他們的興,但如果不阻止,這次情境教學就可能失敗,并且會對今后的教學產生不利的影響。
教學是一門科學,其中有許多規律性的東西可循,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供借鑒,但教學同時更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極富創造性的勞動,帶有很強的教師個性色彩。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在堅持個性教學的過程中,開掘自己的教學智慧,去嘗試著解決一個個的實踐問題,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個性,展現自己的教學個性。把知識傳授、能力訓練、情感陶冶、個性發展渾然交融,不斷推動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這恰恰就是個性化風采構建的一種特別的教學氛圍。
總之,一位成功的教師,既要學會正確認識自己,更要學會正確認識學生。教師教學的最終著眼點要停留在學生的發展上,所以我們要換位思考,要有經常反躬自問的勇氣,知人并且知己,推人而及人,由人而知己,雖然難,但卻是在新課程標準下一個教師應有的修養。
(作者單位:浙江諸暨市湄池中學)
(責任編輯:王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