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教師教育智慧,是指教師在其專業領域深刻體驗與執著思考的基礎上,對教育本質與教育過程所持有的一種深刻洞察、精確理解、迅速判斷等成熟完善的心智思維品質。其主要特征表現為:智慧的獨特性,教師的教育智慧都具有自己鮮明的個性;智慧的敏銳性,教師的教育智慧對問題有著靈敏的反應與迅速的判斷;智慧的緘默性,教師的教育智慧一般無法用文本語言清晰地表述出來;智慧的創造性,教師的教育智慧具有創新工作的功能;智慧的幽默性,教師的教育智慧在解決復雜問題過程中顯得詼諧輕松與順利圓滿;智慧的隨機性,教師的教育智慧在事先無計劃、無預知的情況下能夠憑直覺嫻熟應對與化解各種困難局面;智慧的直覺性,教師不經過復雜智力操作的邏輯過程而直接迅速地認知事物的思維活動;智慧的高效性,教師的教育智慧在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學生發展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教育智慧具有如此出神入化、奧妙無窮的教育效能,因此,做一名富有智慧的教師,是多少教師一生的美好夙愿。
據此,筆者認為,教師教育智慧的內涵由如下幾方面構成。
一、知識為前提
知識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識一樣直接傳授,但它需要在獲取知識、經驗的過程中經由教育的悉心呵護而不斷得到開啟、豐富和發展。教師這一職業不同于其他職業,它是一個專門從事學習知識、傳播知識、豐富知識的文化群體,因此,知識在教師教育智慧尤其是理性智慧的形成和發展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按照波蘭尼在《個人知識》著作中的觀點,人類的知識有兩種:一種是公共知識——明確的、可以言傳的、外顯的、能夠用各種符號加以表述的知識;一種是個人知識——緘默的、個體的、內隱的、難以言傳的知識。照此劃分,教師的教育知識亦可分成為兩大類:一類是文本式、課程化的教育公共理論知識,如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法、教育技能方法、教育信息技術等;一類是教師個人實踐知識,即在具體的教育教學實踐情境中通過自己的體驗、沉思、領悟并總結出來的方法、技巧、程式、策略等。兩類知識各有所長、各顯其能,又互補交融,相得益彰。理論知識是教師的主觀認識、思想觀念,主要表現為對教育的本質、目的、制度、方法等有正確而又深刻的理論洞察,屬于康德所說的“純理性”。教師的“純理性”對于教育實踐具有一種“前定”的效果傾向,即有怎樣的“純理性”,便會產生怎樣的實踐傾向,“純理性”發揮著教育觀念對教育實踐的指導作用。西賽羅曾精辟地論述過理性與智慧的關系:“當理性發展成熟和完善,便被恰當地稱之為智慧”;個人知識是教師的實踐知識、情景知識,主要表現為“教師自身的知識包括教師對自己價值觀、目標、生活哲學、風格、個性,優缺點等與教學相關的內容的了解和認識”。[1]一旦教師在情景體驗與實踐反思的基礎上形成了一整套比較成熟的內在認知架構與個人知識模式,就會逐步遠離教育行為的盲目性、重復性與低效性,進而為產生個性鮮明、內涵豐富的理性智慧奠定了一個堅實的知識基礎。由此可見,扎實豐富、鮮活實用的教育專業知識體系是催生教師理性智慧的必備條件。
二、經驗為根基
如果說理性智慧建立在對知識的把握和學習的基礎上,那么實踐智慧更多的是建立在經驗的基礎上,是在個體經驗感悟、教學反思基礎上形成的教學智慧。如果離開了長期的實踐探索,離開了對實踐的反思,那么教師的實踐智慧水平是很難提高的。從本質上講,教育情景具有易變性、不確定性和特殊性等特征。這使教育情景很難從屬于某種概括性、普遍性的教育規則。充滿變化和不確定性的教育實踐要求教師時時刻刻機敏地感知、辨別與頓悟當下教育情景。感知,意味著教師要抓住具體情景中的一切細節,思考該情景是怎樣呈現出來的;辨別,意味著教師要明白該情景和其他情景的差異,其間暗含了哪些行動可能,擬采取何種行動;頓悟,意味著教師明白某個學生的某種表現和行為必然發生與“他是誰”相聯系,從而形成特定情景的經歷感和意義感。[2]由此可見,洞察并解決當下復雜教育情景中的種種問題,僅靠公共理論原理、知識與方式是遠遠不夠的,還得憑借教師自己根據問題的背景、性質與特點,在以往教育活動過程中不斷積累下來的豐富工作經驗中檢視選擇,經過一番精心的甄別、提取、優化與整合,組合成一個富有智慧的策略思路與解決方案,對問題進行有效的消解與排除。這既是優秀教師排解教學障礙、開展教育活動、凸顯自身價值的一個過程,也是教育智慧誕生于教師個人教學經驗的基本程序。因此,“就教師的個體而言,他最可寶貴的財富,就是他的個體經驗,特別是那些值得總結、挖掘、提煉的優秀教學經驗。在教學實踐中應鼓勵教師有個人風格。教師要學會獨立思考,學會用自己的嘴巴說話,學會走自己的路,這是當前教育教學改革中應當倡導的。”[3]
三、思考為鑰匙
貝斯特在其《教育的荒地》一書中曾這樣說過:“思維也許不是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但對學校來說,卻是最重要的;同時,智慧的訓練也許不只是學校的職責,但歸根到底是學校存在的理由。”貝斯特將思考與智慧緊密地聯系在了一起,而蘇霍姆林斯基則直載了當地指出智慧的產生離不開大腦思考:“正像肌肉離開勞動和鍛煉就會變得萎縮無力一樣,智慧離開緊張的動腦,離開思考,離開獨立的探索,就得不到發展。”[4]診斷教學問題的思考,可以逐漸練就一副見微知著、循表求實的精湛慧眼;尋找實踐策略的思考,可以不斷歷練披沙揀金、識優擇美的鑒別能力;檢視內心歷程的思考,可以漸漸養成捫心反思、自我完善的良好習慣;瞻望教育未來的思考,可以及時校正前行方向,提升器量胸襟境界。大量實例表明,養之有素、持之不懈的思考習慣,才能使教師深刻領悟規律、覺悟思想、酲悟才華、頓悟事理,徹底擺脫人云亦云、因循守舊、從眾跟風的習俗,逐步走向有主見、有創見的智慧之境。在精思熟慮、孜孜不倦地探尋、追求和營造著智慧的同時,教育智慧也確實有著“不假思考”的直覺性現象出現。表面上看,直覺是不經過復雜智力操作的邏輯過程而直接迅速地認知事物的思維活動,它是直接觀察而不是間接認識,可經由某種捷徑而不循慣常的邏輯法則快速地進行。但必須要注意到:直覺畢竟是一種思維活動,不能因為它似乎沒有思維的時間與邏輯序列而否認它的思維性質;直覺判斷僅是一個結果,它的“前期”過程是日常大量的體驗與深思熟慮的積累。關于思考對促進人智慧產生的重要價值,教育家杜威早就注意到了:“脫離深思熟慮的行動的知識是死的知識,是毀壞心智的沉重的負擔。因為它冒充知識,從而產生驕傲自滿的流毒,它是智力進一步發展的巨大障礙。持久地改進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徑,在于把注意力集中在嚴格要求思維、促進思維和檢驗思想的種種條件上。”[5]
四、情感為動力
教育智慧不僅屬于認識范疇,同時也是情感范疇的體現。如果只從認識范疇來談智慧,這種智慧是不完整、不和諧的。情感不僅是智慧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還為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是教育智慧發展的維持系統。從情感方面講,智慧型教師是具有一種“人本取向”之智慧的教師。目前,對教育活動中的“人本取向”尚有不同看法,對教育是“以人為本”還是“以育人為本”尚有歧見。筆者認為,教育的“人本取向”貫徹的是“人是目的”這一崇高的人文精神。當然應承認“人既是目的又是工具”,然而,人為工具的一面究竟是為“人是目的”服務的。教育的“人本取向”主要是以學生為本,它不僅建筑于理性認識基礎之上,更重要的是扎根于師生的情感關系之中。教師教育智慧中的情感內涵主要應當具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了解自己的情感,能立即覺察自己的情感,了解產生情感的原因,明了自己對別人與某些決策的感覺,掌控自己的生活。(2)控制自己的情感,能安撫自己,擺脫強烈的焦慮和憂郁,也就是能夠控制刺激情感的根源。(3)激勵自己,能夠整理情感,讓自己朝一定的目標努力,增強注意力與創造力。(4)明察和理解別人的情感,了解別人真正的感受,覺察別人真正的需要,具有同情和理解別人的心理。(5)營造融洽的人際關系,能夠因應、協調進而引導別人的情感,營造良好的人際互動模式和團結共享的氣氛,提升集體精神,使集體生活充滿和諧與生機。上述五點,是和諧愉悅、健康舒暢、輕松自由的情感大廈形成的堅實基石,也是智慧得以破土而生的溫床。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情感的發展是人的發展的一個本原性、根基性問題。它不僅是人的發展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且還主宰著人的發展方向,提供發展的動力,促進認知的發展。”[6]
五、能力為形態
“智慧屬能力范疇,它是辨析、判斷、發明及創造能力。毫無疑問,教育智慧也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產生于教育教學研究和實踐的過程中,是教師專業素養的重要標志。”[7]此判斷雖說有些偏頗,但還是道出了智慧的核心內涵。能力作為教育智慧的基本表現形態,主要體現在:客觀準確地認識把握教育本質特征與學生成長規律的教育能力;清晰科學地洞察掌握系統的學科課程精神與課堂教學設計策略的教學能力;完整透徹地領悟知識的基本價值與自主獨立的學習能力;精益求精地反思教育實踐與改進教學的研究能力;與時俱進地吸收先進思想觀念與探索改變現狀的創新能力。在這些基本的、主要的能力之外,耐心周到、明察秋毫的觀察力,深刻全面、清晰完整的理解力,迅速準確、合乎邏輯的判斷力等,都是構成教育智慧的能力因素。從智慧的構成來看,能力是教育智慧的準確體現與完美表達,但從能力的發展來看,教育智慧則具有推動能力進步提升的促進功能。作為普通教師,上述諸種能力要求無疑是苛刻嚴格的,但作為教育智慧的內涵構成要素,它是必備的。正如葉瀾先生所說的:“教師的教育智慧集中表現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他具有敏銳感受、準確判斷生成和變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新情勢和新問題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時機、轉化教育矛盾和沖突的機智;具有根據對象實際和面臨的情境及時做出決策和選擇、調節教育行為的魄力;具有使學生積極投入學校生活,熱愛學習和創造,愿意與他人進行心靈對話的魅力。教師的教育智慧使他的工作進入科學和藝術結合的境界,充分展現出個性的獨特風格。”[8]
教師教育智慧是一個系統完備、富有生機的心智思維品質,如同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這其中,生動豐富的專業知識如同大樹發達的根系,源源不斷地為樹身提供著豐富的營養;寶貴的實踐經驗就像那大樹的樹干,支撐著大樹巍峨的軀冠;勤奮的思考則仿佛是那繁茂重疊的樹枝,默默無聞地h2W4o/fAv5lEOrIbMbLkXPX5xPlCeXVaQtcy0ViJInI=為大樹搭造起一片碧玉的綠蔭;情感是綠葉,通過光合作用不停地為大樹提供著生長能源;能力則如同那掛在枝頭上的茂盛花果,凸顯出大樹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同時,教育智慧又是一個變動不居的常數,“智慧并不是一旦得到就可以永久保用的東西。它常常處于形成的進程中,要保持它就要隨時戒備著,觀察它的結果,而且要存著虛心學習的意志和重新調整的勇氣。”[9]只有完整地將教師教育智慧視為是一個內涵構成豐富、彼此和諧互補、不斷變化生成的完整系統,才能準確客觀地解讀和營造教師的教育智慧。
教師作為引導和幫助學生成長的人,需要教育智慧。教育智慧,不僅僅是教育的智慧,更是成長的智慧,關于自身成長、學生成長、人類成長的智慧。教師的教育智慧,不僅僅需要用成長的智慧去創造智慧的教育,而且它的生命力和歸宿具有更深刻的內涵、更廣闊的天地——這就是站在人類歷史發展的洪流中,去引導和幫助學生健康、全面、可持續地、幸福地發展成長。
注釋:
[1]T.胡森,T.N.波斯爾斯韋特.教育大百科全書.教學卷[Z];教師教育卷[Z].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海南出版社,2006.
[2]鄧友超,李小紅.論教師實踐智慧[J].教育研究,2003,(9).
[3]田慧生.時代呼喚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師[J].教育研究,2005,(2).
[4]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杜殿坤編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5]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A].單中惠,朱鏡人.外國教育經典解讀[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馮建軍,朱小蔓.小學教育:為生命發展奠基[J].教育參考,2002,(10).
[7]劉創.教育智慧:教師專業素養的核心構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4,(3).
[8]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9]杜威.哲學的改造[M].北京:商務印書館,1958.
(作者單位:重慶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