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一詞,古代應用得極為普遍。在《四庫全書》的正文中,出現了186375次,而在注釋文字中,也出現了24860次。這個詞應用很廣,詞義也很繁富。《辭源》就歸納總結出了它的6種意義。如用來指始生之子或頭胎,用來指父親兄長,妻子用來稱呼自己的丈夫,文人學者用以自稱,等等。當然,它也被用來稱呼教師。
從字面意義上說,先生是先“我”或特定個人而出生的意思。著眼于出生的時間先后,這是先生原初意義,也是它后來不斷發展演變時的基本意義。先生的其他意義,如它被用來指始生之子或頭胎,用來指父親兄長,正是在這一初始意義上派生出來的。“先生者,父兄之稱。有德齒、可為人師者,猶父兄也,故亦稱先生。以師為父兄,則學者自比于子弟,故稱弟子。”(《禮記大全》卷一)即使用來稱呼教師,也是依傍對父兄的稱呼。
用先生來稱呼老師,源于《禮記》。《曲禮》中有“從于先生,不越路而與人言;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的說法,說的是跟隨先生在外或與先生在路途上相遇時,弟子應有的禮儀。根據鄭玄的注釋:“先生,老人教學者”(《禮記注疏》卷二)可知,這里的先生,是從事教學工作的人。孔穎達也說:“先生,師也。謂師為先生者,言彼先己而生,其德多厚也。自稱為弟子,言己自處如弟子,則尊師如父兄也。《論語》云:‘有酒食,先生饌。’則先生之號,亦通父兄。”(《禮記集說》卷四)孔穎達依然恪守先生的原初意義,強調先生就是先自己出生的人。
但用先生來指稱教師,顯然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因為教師先“我”而生比“我”年長之意。孔穎達除了強調“先己而生”之外,也指出了“其德多厚”。西漢的韓嬰曾有這樣的解釋:“問者曰:‘古之謂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猶言先醒也。不聞道術之人,則冥于得失,不知亂之所由,眊眊乎其猶醉也。故世主有先生者,有后生者,有不生者。”(《韓詩外傳》卷六)這里,先生雖然相對于后生和不生而言,仍然保留有它原初的意義,但它已經不再著眼于出生的先后,年齡的大小,而是“知道”或“聞道”與否。只有從蒙昧中解脫出來的人,聽聞過道術或了解事情得失的人,才可以被稱為先生。先生就是那些業已啟蒙的人,就像那些在沉睡或沉醉中先已醒來的人一樣。
除了先出生、已聞道之外,先生還是道德的典范,視聽言動的表率。“先生者,齒長而有德之稱。……蓋長者長于彼,而未必有德,先生德齒俱髙矣。”(《禮記集說》卷四)先生和長者不同,他不僅單純年長,而且道高德劭。長者之中,不乏為老不尊的人,如果一定要把先生和長者關聯,先生也是“忠厚長者”。唐宋時期的謚法,都很強調這一點。在唐代,“太常博士掌凡王公以下擬謚,皆跡其功德,而為之褒貶,無爵稱子。養德丘園,聲實明著,則謚曰先生。”(《通典》卷一百四)宋代的禮制也有同樣的規定:“蘊德丘園,聲實明著,雖無官爵,亦奏賜謚曰先生。”(《宋史》卷一百二十四)可見先生不一定要身份高貴,不必有爵位,但必須有德性和德行,而且是“聲實明著”,既實實在在,有完滿充盈的德性和德行,又聲名昭彰,如日在天,為世人所周知。
在年長和德高之外,先生還有一個特征,那就是從事教育工作。“先生,年德俱高,又能教道人者;長者,則直以年為稱也。”(《禮記大全》卷一)先生不僅要“年德俱高”,而且不能獨善其身,要向他人傳授知識,引人向善。“經有曰:侍先生,侍所尊;侍君子,侍長者,何也?曰:先生以教稱之也,曰所尊,以道稱之也;曰君子,以德稱之也;曰長者,以年稱之也。”(《禮記集說》卷四)“凡言先生,謂年德俱高,又教道于幼者;凡言長者,直以年為稱也;凡言君子者,皆為有德尊之,不據年之長幼。”(《禮記集說》卷四)這兩條材料說得很清楚,先生與君子、長者的差別,在于長者只是年長的人,君子則是有德之人,先生則兼具年德,又致力于教育他人的人。
可見,先生必須滿足三個必要條件:一是年高,二是有德,三是致力于教育他人。只有具備了這三個條件,才堪稱先生。由于先生具有這樣的意義,稱呼他人為“先生”,顯然是一種尊稱。自宋朝以后,當時賢明的公卿大夫,對于當世有道之士,往往當做老師一樣禮敬,稱之為先生。當時稱先生有兩種情形,一是“如后進之于先達,或年齒居長,或聲望早著,心高仰之,故稱先生”。這種關系較為疏遠,稱呼先生不過是出于禮敬,為了表示尊敬。另一種情形則是,“如子弟之于父兄,居則侍立,出則杖屨,服勤至死。”這種關系頗為親密,稱呼的對象,是自己服侍日常起居的人。無論如何,稱先生都是自己極其尊敬的對象,而且源于內心,發自肺腑。“字者,親厚之意;先生者,高仰之稱也。”(《伊洛淵源錄》卷十)可見以字相稱,是基于兩人關系密切,情誼深厚,而以先生相稱,則是表示景仰之心,崇敬之意,是為了以示鄭重。
進入明代,流風所漸,鄉下民間,也相率以先生相稱。“凡稱呼尊長,曰老先生;敵者相謂曰先生;于少者,則字之;幼者,則名之。”(《泰泉鄉禮》卷二)或子弟稱父兄,或妻子稱丈夫,或同輩相稱,甚至文人學者自稱。先生這時突破了年高有德、致力教育的涵義,人們單純取其表示尊敬的意義,稱呼因此極大地泛化了。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