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史書兩司馬(司馬遷和司馬光):司馬遷(前145—前86年)首創紀傳體的《史記》,司馬光(1019—1086年)又在紀傳體的基礎上將編年體形成為完整的體例。兩個人雖然相距一千余年,但兩部史書卻把中國的歷史從黃帝到五代聯系起來,并建立了兩種不同但有密切相關的體例,一直影響至今。
在《資治通鑒》這本史書編纂之前,司馬光已經編撰了從戰國到秦二世的《通志》八卷,并于1064年進呈宋英宗,備受賞識,于是由皇帝降旨為他特設書局,令其擴大范圍,繼續進行編撰。司馬光乃轉任西京御史臺,退居洛陽十五年,專門從事通史的編撰工作。在其助手劉攽、劉恕和范祖禹等的通力協助下,于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開始工作。在工作過程中,先由幾位助手將司馬光提出的“提綱”整理成“長編”,再經司馬光修訂潤色完稿,以日改三卷的速度進行,于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全書告成,歷時十九年。書完成后,初名《通志》和《歷代君臣事跡》,但經神宗閱后,認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乃賜名《資治通鑒》。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又根據剩余的材料,撰成《通鑒考異》三十卷和《通鑒目錄》三十卷,以備查對和檢索之用。
《資治通鑒》全書共二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止五代后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9年)。分為《周紀》五卷,《秦紀》三卷,《漢紀》六十卷,《魏紀》十卷,《晉紀》四十卷,《宋紀》十六卷,《齊紀》十卷,《梁紀》二十二卷,《陳紀》十卷,《隋紀》八卷,《唐紀》八十一卷,《后梁紀》六卷,《后唐紀》八卷,《后晉紀》六卷,《后漢紀》四卷,《后周紀》五卷。取材除十七史之外,還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多種資料。全書以年為經,以事為緯,展示了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為后世史學的研究和撰寫提供了重要資料和評析意見,并成為一門專門學問,即“通鑒學”。其主要缺點是內容偏重于政治、軍事,略于經濟、文化,并墨守著儒家的傳統思想觀點。
有關本書的獨到之處,概述如下。
第一,《資治通鑒》,在已有十七史的基礎上,繼承和發揚了編年體的傳統,以紀年對史實加以系統整理,并吸取紀傳體的長處,使編年體更為完整和系統化,為后世撰寫編年體史書樹立了新的體裁和范例。
第二,以史為鑒,供資治而作,這在他的進表中已言之備詳。書中選取了有關國家興衰,生民憂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的政治歷史事件,并加以評說,供統治者施行和鞏固其統治參考,以達到“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的目的。
第三,史實準確,持論公正,一定程度上體現出“春秋筆法”。在此書的編寫過程中,參閱了大量的史書、文集,據說所參閱的書籍達三百多種,往往一事據三、四種資料寫成;并通過《通鑒考異》以訂正事實。其中的“臣光曰”,表明司馬光對人對事的觀點和評述,大多數也是比較客觀、公正、準確的。
第四,行文生動優美,結構謹嚴,文筆精辟、簡明,對問題寫得繪聲繪色,膾炙人口,不失為優秀的文學佳作。不記怪異和荒誕、離奇故事,也是本書的一大特點。
但是,《資治通鑒》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全書貫徹正統思想,這同司馬光的保守思想有關;在取材方面,多于政治,略于經濟、文化,也是此書的不足和局限。
《資治通鑒》的注釋,主要有宋末元初胡三省的《資治通鑒音注》。清初嚴衍的《資治通鑒補正》,也為通鑒的拾遺補缺和刊正錯誤做了一些工作。(引自《辭海》三卷本(中)第3766頁)
附:《續資治通鑒》
在《資治通鑒》問世之后,又有南宋李燾的《續資治通鑒長編》,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清畢沅的《續資治通鑒》等史書問世,現僅以《續資治通鑒》為例,做些說明。
《續資治通鑒》,為清畢沅(1730—1797年)與其門客邵晉涵、孫星衍等利用宋遼金元四史及《續資治通鑒長編》和《通鑒紀事本末》等書的有關資料編撰而成,共二百二十卷。編撰了自宋至明初的一段歷史,包括了宋、遼、金、元四朝,上起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下止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共四百余年的歷史,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相銜接,也是對歷史學的一大貢獻。
此書在目錄上將遼金西夏三朝排斥在外,但實際上都寫在此書中,并將遼、金二代的大事與宋史并重。從宋史與元史的比較來看,寫宋史較多,元史較為簡略。在書的本文之下分注考異,供讀者參用。其缺點是多錄入舊史原文,缺乏熔煉剪裁;有的內容及考異,也有錯誤和不精詳之處。
《史記》和《資治通鑒》,堪稱史學雙璧,各立體例,其中《史記》尤為獨創。這兩部史書,為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歷史資料,也為史學工作者樹立了撰寫史書的范例,是中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偉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