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在新疆農(nóng)五師已經(jīng)走過了五個年頭,轟轟烈烈,熱熱鬧鬧的課堂又回歸了“平靜”,尤其是語文教學,在媒體照耀下的教師表演的舞臺無聲之后,課堂又被改革以前的氛圍所代替:教師滔滔不絕地當“主導”,學生亦步亦趨地做“主體”,結(jié)果是學生越來越不喜歡語文,成績低不說,愛讀書的學生也越來越少。更讓人擔憂的是題材不同、內(nèi)容不一、主體豐富的課文,卻以一種固定不變的學習模式來體現(xiàn),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在教學中大打折扣,在這種前提之下,每篇文章的浸潤、感染、激勵功效也漸漸被忽略不計。痛惜之余,不禁想起杜甫的那場“雨”——
一場“雨”,錦官城花團簇簇,嬌艷欲滴,山城變花城;一場“雨”,滴灑千載,代代傳頌。究其魅力,除了詩人杜甫運用文字的功夫了得以外,恐怕就應(yīng)感謝這場“雨”它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于是,它的細、密、輕、柔的形象便深深植根在人們心里,而它帶來的異樣風情,卻又總讓人常常會心,時時神往,這,就是文學的浸潤力,或語文學習的真境界。
那么,語文教學如何體現(xiàn)文學的浸潤力,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快樂、閱讀的幸福,愉快地走進語文學習的真境界呢?
一、生活體驗,真實勝作秀
語文學習應(yīng)根植于現(xiàn)實,密切聯(lián)系生活,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lǐng)域。但是,現(xiàn)實卻不是這樣,學生的實際往往與教師的教學形成“水”和“油”的關(guān)系,這不僅拉大了語文學習與生活的距離,而且使語文學習變得狹隘和枯燥。當語文老師意識到這一點后,要么讓學生以不同的形式來閱讀某一段落,要么是在課堂之外指導個別學生表演文章中的某一部分內(nèi)容,在講課需要時插入。前者讓學生不勝其煩,因為多數(shù)學生不知道為什么而讀;后者則會在此舉首次出現(xiàn)時給人以新奇之感,但次數(shù)稍多就讓人感到假、不真實,學生亦不喜歡。我們知道,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生活中的感知與體悟,如果教師能夠關(guān)注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化為作者,引導學生經(jīng)歷作者的生活,“親歷”紛紜的歷史,感悟“彼”生活與“此”生活的真諦,發(fā)現(xiàn)課堂的美妙,體驗學習的愉悅,從而激起學生對知識的渴求與探索。如果學生的親歷親為能讓學生在多年以后,還能以此為興奮、落淚、手舞足蹈、捶胸頓足,不忘其細節(jié),那么,文學的浸潤力——語文學習的真境界則被充分體現(xiàn)。
二、知識教育,感悟勝講析
在語文課堂中,對于知識,教師教授的幾乎都是技巧,而技巧性的東西,距離學生比較遠,因此,教師不講,學生是沒法明白的。其實,就是教師講了,學生也未必能全部吸收,因為技巧講多了,教育的結(jié)果就大打折扣了。另外,在現(xiàn)實生活中,語文知識的眾多技巧是沒有用的,即便是寫作,大多也是情之所至,筆之順至。所以,教師在自己的工作中常有事倍功半的挫折感——教學無效。但倘若我們能設(shè)置合理的情境,學習過程中提倡學習取向為教學的起點,把學生帶進文本的世界,讓學生在瑯瑯書聲中用心靈去擁抱語言,和作者的心靈直接對話,成就其主人的地位;讓課堂變成情感、思想交流的場所,生與師、生與文能進行超越語言的溝通,充分張揚學生的個性;讓生活走進語文,語文走進生活,使學生切實感受到語文就在我們身邊,語文知識對他們來說是在日常生活中用之俯拾即是的美麗貝殼,并時時在感悟生命中這朵朵風情獨韻的浪花,把語文知識的學習變成人生閱歷的一段又一段審美體驗和感悟,也許,語文學習“百煉鋼”化作“繞指柔”后,作為教師想要的育人結(jié)果就會不期而至。
三、人文浸潤,無聲勝有聲
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沒有哪一個學科能有語文的人文性更具有特色了,可以說每一篇文章都是能夠輻射到學生內(nèi)心的一種健康分貝,只是在學習中,我們或把這些資源放到價值觀的高度,當成德育的內(nèi)容去完成,或是為了完成課文的解讀而對資源忽略不計,這兩種傾向不是把文章的人文力量化為說教性的政治教育,就是把語文學科的人文力量給淡化了。如若教師能夠在課堂上放棄說教和解讀,摒棄過多的技巧性學習,而用大量的時間把學生帶進文本的世界,培養(yǎng)學生學會自覺地閱讀,就能引導他們“看到”每一篇文章勾勒出的人生畫卷,感受到每一篇文章特有的溫度,體會到每一篇文章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感受到每一文字背后的綿長而深厚的高尚情感和作者偉大的人格,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在文海中馳騁,使他們以其多樣的個性與文本進行區(qū)別于他人方式的神交,通過思維的快樂去獲得學習的最高體驗。實踐告訴我們,這樣的神交與體驗會永遠留在學生的記憶之中,并會在生命的長河之中時時涌現(xiàn),達到完善人格的作用。這,是每個教師心向往之的教育境界,也是教育追求的最終目的。
語文學習不是一個輕松的課題,在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不能簡單地回歸,也不能以任何名義把一些教育理念、教學方式教條化、絕對化,它需要語文教育工作者潛下心來,認真地從現(xiàn)有的語文教學問題出發(fā),通過調(diào)查找到問題的癥結(jié),在實踐中校正課程改革前行的坐標,使語文教學在“無聲”的浸潤中散發(fā)出美麗的趣味,多幾分文字的芬芳,打開學生想象和理解的大門。讓教師用自己的素養(yǎng)、以教育的內(nèi)涵美去征服學生,把課上到學生心里,師生共同勾勒出語文學習的真境界,并使語文學習的真境界轉(zhuǎn)化為強大的“教育生產(chǎn)力”,從而讓教育擁有懾人心魄的魅力。就如同杜甫的那場“雨”,淅淅瀝瀝在人間飄灑幾千年,美至醇厚,浸至久遠。
(作者單位:新疆生產(chǎn)建設(shè)兵團農(nóng)五師八十八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