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首篇《學而》中有這樣一段經典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這段話集中告訴我們如何加強修養,解決立身處世的大問題:一為人謀須忠;二與朋友交應信;三應該是為師者當“習”。第三點對于今天的教師仍有深遠意義。
對“傳不習乎”的理解和解釋,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觀點:其一,對老師傳授于我的學業是否溫習鞏固和推敲了?其二,自己所傳授給別人的知識技能等,是否都經過認真思索、研究和實踐過了?其三,有人認為此處“傳”字當有兩種讀音,蘊含兩層含義,一種是讀傳(zhuàn),強調的是注釋經典之“傳”以及加強對經典的學習和研究,一種是讀(chuán),強調的是將經典及其傳(zhuàn)傳承下去。仔細研讀這三種觀點會不難發現,它們的一個共同點都是在強調“習”字,所不同的是,第一種強調的是對所學要“習”,第二種強調的是對所授要“習”,第三種強調的是為師者要著重“習”什么。
聯系《學而》篇第四章全文和以上解釋,不難看出,曾子強調為師者要在不斷自我反省(這里所謂的“三省”之“三”當解為多次,而非實指量數三)的基礎上加強“習”。那么何為“習”?“習”古時寫作“習”,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數飛也。從羽,從白(zì)”,意即鳥兒頻頻試飛;郭沫若在《卜辭通纂考釋》中將“習”解釋為“蓋為禽鳥于晴日學飛”。總之“習”之本意強調的是“知行并兼而重行”。就其對師者的要求而言,“傳不習乎”之“習”至少包含了以下五層涵義:第一,為師者要不斷增強“反求諸己”的意識和勇氣,這是強調為師者時時事事都要常思己過,自我反省,不斷開展自我批評;第二,為師者要有“三人行,必有吾師”的謙虛好學精神和嚴謹的治學態度,這是強調為師者要不斷向他人(當然包括書本)學習,增加自身學養;第三,為師者要有“溫故而知新”的發展創新精神,這是強調為師者要不斷提高創新能力;第四,為師者要有“學而時習之”(古之學即“學”,是“斆”〈xuào〉字的省略,斆由教、由冖〈mì〉會意。因此“學”字既有今之“學”意,更有今之“教”意)的求真務實和勇于實踐的精神,這是強調為師者不僅要有刻苦鉆研的治學精神,還要有高度負責的治教態度;第五,為師者要有傳“傳”(zhuàn)的精神,這是強調為師者要飽讀經典、傳承文化,并致力于教會學生持經達變。這五層涵義中的第一層是強調為師者從思想到實踐都要三省吾身、反求諸己,后四層則強調為師者要不斷內圣和外化,而貫穿這五層涵義的一根紅線正是“習”,即“知行并兼而重行”。
師者,素有“園丁”、“人類靈魂工程師”等美譽,這是古往今來為師者反求諸己、貴知重行、嘔心瀝血、化育萬民而贏得的社會尊敬和贊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傳而不習,則是以未嘗躬試之事而誤后學,其害尤甚于不忠不信也。因此,師者,不僅關乎著學生的前途,更關乎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選擇了為師,也就注定了我們必須邊學邊教和邊教邊學,既要有求真務實和嚴謹刻苦的治學治教態度,又要有傳道授業解惑之資、之德和之術,而這條必由師道正是大儒曾子所提倡的“傳不習乎”!
(作者單位:安徽國防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