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曾經進行過一次全國范圍內的“中國少年兒童發展狀況”調查。調查顯示,有46.9%的中小學生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9小時睡眠時間。
2002年,由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小學生人身傷害的處理與防范”研究課題組出版的《新焦點:當代中國少年兒童人身傷害研究報告》提供的數據顯示,有超過十分之一的小學生沒有達到睡眠要求,絕大部分處于臨界狀態。而初中生的睡眠狀況則隨年齡增長每況愈下,就平均水平也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處于睡眠不足狀態。
早在多年前我國教育主管部門就下發了一系列的規定對學生減負問題作了相關規定。這些規定主要有1988年國家教委下發的《關于減輕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問題的若干規定》、1994年國家教委發布的《關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減輕中小學生過重課業負擔的意見》、2000年教育部下發的《關于在小學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緊急通知》等。在這些通知及意見當中,規定了一些具體的保障措施。例如規定要嚴格控制學生在校活動總量,對于學生家長配合,原則上保證小學生每日有9小時以上的睡眠,初中生9小時睡眠,高中生8小時睡眠;要按照教學計劃的規定量布置課外作業,一年級不留書面課外作業,二三年級每天課外作業量不超過30分鐘,四年級不超過45分鐘,五六年級不超過1小時;要保證教學計劃規定的體育、文娛、科技、勞動和各種集體教育活動的時間,要使學生每天能進行一小時的體育鍛煉等。
盡管教育主管部門下發了一系列的規定,但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迫于升學的壓力,學校往往把提高學生的分數作為直接教育目標,從而直接導致未成年學生課業負擔過重。家長一般對此也是采取默許甚至配合、支持的態度。除此之外,有的家長還在節假日為學生報名參加各種輔導班、在閑暇時間請家庭教師給孩子補課等。學生的睡眠時間不僅沒有足夠保障,娛樂和休息以及鍛煉時間也受到了嚴重限制。針對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現象,為了加強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保護,使未成年人健康、快樂的成長,我國在新修訂的法律中給予了積極關注。修訂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37條規定:“學校應當保障學生的課外活動時間,組織開展文化娛樂等課外活動。”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20條增加了保障未成年人睡眠等方面的規定,進一步對保障未成年人睡眠、娛樂和體育鍛煉做出更加明確的規定:“學校應當與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互相配合,保證未成年學生的睡眠、娛樂和體育鍛煉時間,不得加重其學習負擔。”
《未成年人保護法》的這條規定,是一個非常新的條款,不僅將教育主管部門原來發布的保障學生睡眠和體育鍛煉時間的文件精神上升為法律層次,而且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就是娛樂。娛樂同睡眠和體育鍛煉一同被規定在法律和相關規定中還是第一次。而且這條規定約束的不僅是學校,還有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未成年人享有休閑和娛樂的權利,這是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中明確提出來的。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31條規定:“締約國確定兒童有權享有休息和閑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游戲和娛樂活動,以及自由參加文化和藝術生活;締約國應尊重并促進兒童充分參加文化和藝術生活的權利,并鼓勵提供從事文化、藝術、娛樂和休閑活動的適當和均等的機會。”作為《兒童權利公約》的締約國,我國在修訂《未成年人保護法》時增加了關于未成年人睡眠、娛樂和體育鍛煉方面的內容,可以說是貫徹該公約精神的體現,同時體現了人性化的特點,這對于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發展意義非常重大。
對學校和家長的建議
學生不能除了睡眠、鍛煉就是學習,至少還應該有娛樂,成年人有娛樂的權利,未成年人也應該有娛樂的權利,如果童年時期沒有娛樂,會影響到他們成年以后的生活態度和性格。睡眠、鍛煉和娛樂時間不足并不符合孩子成長的規律,對他的生長發育,對他的學習都會產生不良影響,靠犧牲孩子睡眠、鍛煉時間和愛玩的天性學習,效果可能會適得其反。所以學校、家長應當更新觀念,不能僅要求孩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個道理本身的精神可貴,但是學校和家長應當正確理解它的含義,不能片面要求孩子在童年時期只能一味“吃苦”,否則就違反了科學,違反了教育規律,教育效果也可能達不到學校、父母的期望。學校、父母必須意識到只有保證了孩子的睡眠、娛樂和鍛煉,才能保障孩子身心能夠健康快樂的成長、成才。
因此,首先學校要更新觀念,充分認識保障學生休息以及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將《未成年人保護法》的這條規定落到實處,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強化執法檢查,對明顯違反規定、仍然布置大量作業或者開辦各種補習班的,對學校負責人以及相關責任人要給予處罰。
其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其他監護人如果發現學校安排過多作業或者要求孩子補課、參加補習班的可以及時與學校進行溝通或者向教育行政部門反映。同時父母或其他監護人還應當盡量減少給孩子報名參加各種補習班,或在選擇是否報名時征求一下孩子本人的意見,不能額外給孩子增加學習負擔。
(作者單位: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