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管理的角度來講,北京二中正在走向文化管理,不是簡單的制度管理,也不是只注重科學管理。當然制度管理、科學管理也是需要的,因為沒有制度也不能成方圓,沒有科學管理,辦學就缺乏規律性,缺乏科學性,但是深層次的東西還是要靠文化管理,我覺得它是管理的更高境界。
學校是一個文化傳播的場所,就應該特別注重文化育人這樣一個理念。現在來看我們很多人都是有知識而沒有文化,那么我想這個人的發展是沒有后勁的,是沒有底蘊的,其實我們說素質教育也好,這個教育那個教育也好,實際上都應該有很好的文化支撐,有很好的文化底蘊。
確立文化管理的這個思想,再來思考教師的言行,就會有不同的角度。有一次,一個家長給我打電話,說一位英語老師上課的時候總講歷史,這位家長問:“英語課,講歷史干嘛啊?”。后來我了解一下情況,跟這位老師做了一些交流,我就給這個家長回了封信,我說我很支持這個老師的做法,為什么呢?因為語言的學習沒有文化你怎么學啊,老師要在英語課上講一下英美文化,它的歷史和傳統,是有助于學生來學習語言的,這太重要了。
講這件事,我是想說,我們在抓教學的時候,實際上不是說我們就抓老師的課堂。學生的考試以及學生的成績,它只是一個層面,其實更重要的還是應該抓我們課堂以外的,課堂背后的,成績分數背后的一些東西。抓好了這些,學校的成績好,實際上應該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呢,要把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我用四個字來表述,就是“空氣養人”。如果是制度管理,就必須給老師們反復的去講制度,而文化管理是讓老師們一進到學校,就有一種自然的約束,但不是靠他律,是靠自律。這樣形成一種很好的空氣,潛移默化,春風化雨,而不是疾風暴雨。
我講一個實例,比如說,我們學校建立了一個教師博物館。那么為什么要建教師博物館呢?我想,每個學校都有榮譽室,校史、榮譽都有,有教師的榮譽,也有學校得來的榮譽,是集體的榮譽。幾乎所有的學校榮譽室是跟大部分老師是有距離的,對學校來講,它是學校的一個景點,是學校的一個臉面,領導來了,外賓來了,參觀參觀而已。因為老師們在學校一輩子,并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得獎,有些教師可能什么獎都得不上,但是這個老師兢兢業業,踏踏實實的在這個學校工作了一輩子。我們怎么去認可他呢?
因此,我們學校把榮譽室撤了,變成了教師博物館。它體現了對所有老師的職業尊重。一個老師沒有得過獎杯獎狀,但是他贏得了學生的信任和愛戴,培養了大批的優秀的人才。那么他贏得的尊重,他的榮譽,我們通過什么形式表現出來呢?形式是多樣的,我們博物館里就有教師的教案、手稿、批改的作業等。把這些東西收集起來,展覽在我們的教師博物館,這既是一個榮譽,也是對老師的職業尊重和認可。
博物館建成以后,很多老師,包括退休的老師,都七八十歲了,翻箱倒柜,拿出他在工作時期的那些手稿交給學校,希望能擺到教師博物館里頭。榮譽室的定位改變,以教師為本,博物館成為學校的一個財富,而且是所有老師的一個共同的財富,而不是把它光當成一個參觀用的景點。
以前,榮譽室這種地方老師就很少去,只有我們領導去,外邊來學校參觀的人去;現在,教師博物館里安排有座椅,老師可以去那里備課。他們可以去那里翻閱其他老師的教案、老教師的教案,這也是一個學習過程,一個交流的過程。
其實很多你看似很小的一些做法實際上都是一種理念的支撐。每年的中秋節,學校都搞一個活動,其他節我們不搞,但是中秋節我們學校有一個活動:吟詩詠作。我們要回歸中秋節的本質,雖然中秋最早是慶豐收,后來就變成了文人們坐一個小船,蕩漾在湖面上,拿著一杯酒,然后面對著明亮的月亮在吟詩詠作,抒發詩人的情感、志向,很浪漫。我們現在要回歸。不是一到中秋就進行一個月餅大戰,月餅的旅行,你送我我送你,來來回回,這個很庸俗。所以一到中秋節,學校安排一個傍晚,很溫馨,讓老師喝少許的紅葡萄酒,然后吟詩詠作,包括體育老師。你別看他是體育老師,五大三粗的,就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不是這樣的,他們也可以很有感情的吟詩詠作。教師就是文人嘛,這是非常好的一種意境,對老師也是一種很好的熏陶。
(本文是根據北京二中鈕小樺校長的講座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