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社團是學校管理和引導下的學生自發組織,是學校文化大家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重要的文化教育功能。它植根于學生中間,代表的是校園內最有生氣、最耀眼的學生文化,它自然就成為學校教育中最美麗的風景。然而,由于應試教育等因素的影響,當前許多中學不重視社團建設,更不重視社團在學生文化引領中的作用,學生社團多數處于半休眠狀態,難以承載應有的文化功能。學生社團建設亟待加強。
一、中學生社團無力的原因
就目前大多數中學特別是高級中學的情況來看,學生社團的規模相對于大學要小得多,參與人數也較少,因而在學生中缺乏很強的影響力。套用一句現成的話就是“星星之火”,難以在校園形成“燎原”之勢。其存在最大的問題就是日趨增強的高考壓力。一般的情況是,隨著年級的增高,高考壓力的增大,學生對社團的熱情普遍存在遞降的趨勢。可以這樣描述:高一熱度很高,參與積極;高二熱情漸減,主動精神衰退;高三年級則是退隱江湖,埋首題海,事不關己。
縱觀高中三年的全過程,不少教師從高一開始就對學生強化高考意識,不少學校竟把“高一當作高三抓”當作高考的制勝法寶,全然不顧學生的個性發展,千篇一律地把學生“鍛造”成答題的機器。身陷題海之中,學生課余時間極少,有的甚至顧不得休息,哪里有時間去從事社團的建設。由于把高考成績當作唯一的一把衡量學校教學業績的尺子,教育的評價體系敵不過社會的功利主義,學校育人的功能已經異化成了制造機器的工廠。于是一味求深的課堂被認為是扎實,照著高考的固有題型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課堂被認為是本色當行。如果在課堂上稍作遷移,開闊視野,注重熏陶則就被嗤之為花里胡哨,必被打入另冊。在此情況下,一個教師不需要具有寬廣的視野、豐厚的底蘊以及激情四射的才情,只要熟記幾種題型、幾種解題方法,就能堂而皇之地以“骨干”自居。在高考的壓力下,教學由藝術異化為技能,教師由藝術家異化為匠人。在這種氛圍下,教師間比的是分數高低,而不是真正的學術與造詣。由于不把學生當作自我實現的主體,不少教師自然就會對學生社團初為漠視進而抵制了。在他們眼里,學生社團被認為是豐富學生業余文化、應付上級檢查的一種形式,社團僅僅起到“花瓶”的作用。
隨著社會就業壓力的增大,單位就業門檻不斷提升,對學歷的要求越來越高,名校的競爭日趨激烈。校園濃厚的“高考火藥味”必然會帶到家庭之中。在學校排名次、細化學情分析不厭其煩的動員之下,家長們競相購買教學參考資料,爭著讓孩子參加各種輔導課,競相延請家教老師。于是,莘莘學子便喪失了僅有的夜晚,喪失了可貴的星期天。
由于學業壓力大,課余空間小,不少對社團有濃厚興趣的學生難以有鍛煉的機會和嶄露頭角的環境,在投身社團建設的過程中,他們總會讓人感到獨立工作能力差、主動精神弱、創造性不夠,難以在短期內做出出色的成績。這種先天性的貧血,勢必會出現中學生社團普遍缺少影響力這一情形,而隨著年級的提升,中學生社團日漸式微,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二、加強中學生社團建設的幾點建議
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主動求知、學會創造已成為一種潮流,不少有識之士都在思考這一問題。如何打破中學教育的瓶頸,如何讓廣大中學生掙脫枷鎖,在眾多的方法中,大力提倡中學生社團建設、營造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應當是中學教育進行自我拯救的一劑良方。
在認真構建中學生社團這一工程中,不妨采取以下一些對策:
第一、更新觀念,主動追趕世界潮流。表現在學校領導身上,就是要求領導一方面能承擔高考帶來的壓力,另一方面也要從培養人才的高度鼓勵學生主動求知,大膽創新,為學生構建平臺。筆者所在學校的領導十分重視學生社團建設,認真選派工作能力強、對學生社團有熱情、有經驗的骨干教師擔任學生社團的指導老師,在評優、晉級和外出學習中對這些教師予以傾斜。努力為學生社團提供經費保障,積極與所在社區取得聯系,鼓勵學生走出去,與社會接觸。與此同時,倡導學生參加社團,發揮自己的優勢。近年來,我校藝術、體育考生逐年增多,現已形成特色,學校因而走出了一條內涵發展的道路。更新觀念表現在教師身上,就是要認真領會新課程的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真正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與此同時,廣大教師應在自己的教學中精心備課,精心選題,認真教研,努力做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敢于追求教學中的“留白”藝術,讓學生有自由活動的天地,積極引導學生,并且率先垂范,積極參加社團活動,用自己的行為去激勵、去豐富校園文化。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應追求大視野,提倡大課堂,讓學生主動求知、自覺創造的能力得到充分地歷練。
第二、中學生社團在自身建設過程中,也要主動與學校中心工作合拍,把自己的建設置身于學校整體的文化建設之中。絕不能脫離學校整體工作而簡單地去追求所謂的社團興盛與繁榮。我校“時政社”創辦兩年以來,成績卓著,連續兩年被評為“南京市優秀社團”。其中的一條成功經驗就是密切關注學校教學動態,密切聯系師生實際,自覺成為學校工作的一部分。現在,時政社社員遍布高中三個年級各班,時政社刊物《時政周報》及時報道學校重大事件,著力展現師生風采,其固定欄目“校園新聞”、“名師風采”、“名生介紹”、“時事短評”、“一周大事”等深受師生好評,在當地產生了良好的影響,成為社會了解學校的重要窗口,為樹立學校形象、打造學校品牌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第三、中學生社團建設要主動與課堂教學發生關聯,使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成為有機的整體。這也是社團得以發展的堅實基礎。我校《時政周報》設專欄關注課程改革,學生文學社刊物《江鐘》設專欄刊載學生優秀作文,定期推出各種寫作指導,深受師生歡迎。不少教師鼓勵學生投稿,文學社稿源豐富。校園網上,時政社、文學社的點擊率一直居高不下。以上這些做法,為我校學生社團的建設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除此之外,制定社團長遠規劃、不斷完善制度、注意創新培育特色、努力提升社團文化層次、打造精品、充分發揮互聯網的作用、積極展現社團的風采與實績等也都是建設高中學生社團行之有效的方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大廠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