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曾刊發了一則報道,大意如下:
在福建福州的一些中學里,作業得到老師批改,竟成了學生的“奢望”。一些中學的學生反映,老師都是隨機抽取一些作業進行批改,如果“運氣”不好,就可能抽不到。最為極端的是,竟有學生一個學期的作業都是空白。原因何在?一劉姓老師解釋說,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精力不允許。他說,自己教了三個班,每個班都有60多個學生,近200份的作業實在來不及全部批改。據了解,這一現象與一些學校不顧現有師資狀況盲目擴張有關。一些重點高中每個年級從8個班突增到了16個班,而且班級人數都突破了70人。師資本來就與班級數、學生數不配套,再加上一些學校又辦了分校、私立校,使得師資缺口更大,老師難堪重負,只好偷工減料。
讀罷這則消息,筆者陷入了沉思。就像“交通超載”一樣,教育也“超載”。筆者以為,“教育超載”與“交通超載”一樣,都是后患無窮的!它無疑悖離了教育公平的理念,是教育不能承受之“痛”。
一、影響了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育超載給教師帶來了沉重的負擔,而且,這負擔是身心兩個方面的。“負擔過重必然導致膚淺”,但是,教育工作需要的恰恰是教師的理念與時俱進,觀念不斷更新,專業素養不斷提升。實現這樣的目標,前提條件是教師必須有一定的自主支配的時間,否則專業發展就不能得到保證。沒有時間,又要發展。豈不是“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嗎?
近年來,雖然教師的專業發展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門的高度重視,但是,教師們叫苦不迭的是——時間在哪里?那些超載班級的老師,完成班級教學任務已屬不易,又有多少人有時間致力于專業發展呢?
二、對學生缺乏應有的觀照
什么樣的班額是科學合理的?就小學而言,依照教育部有關規定,班容量一般應為45人左右,最多不得超過55人。當學生數達到70、80,甚至更多的時候,很難想象,教師如何能做到“面向全體”。一些有差異的學生,又如何能得到老師的特別觀照。
由于人多,“超載”班的學生在課堂上往往缺乏自我表現的機會,講課成了缺乏互動的單向灌輸,課堂變得乏味枯燥。于是,“超載”班出現了很多“板凳隊員”、“候補生”,一年到頭都很少輪上提問的機會,上課好像與他們毫不相干,其發展實在令人堪憂。這并不是因為老師不去關注他們,而是因為老師已經處于“無法招架”的尷尬境地。
三、造成了教育資源的閑置或浪費
教育超載現象往往出現在一些城區學校或名校。其充裕的生源來自何方?幾乎全來自鄉村學校、特別是一些薄弱學校。這種流動既造成了城區學校的超載,又造成了鄉村學校生源的枯竭。然而,問題是,近年來各地對鄉村學校的建設投入有所加大,這實際上已經造成了部分地區教育資源的閑置和浪費。
四、加大了學校管理的難度
超載的學校,班級常規管理的難度相對于正常班級而言要大得多。其偶發事件往往也會增多,由此而帶來的一系列的負面影響也隨之增多。
五、淡化了學校的特色建設
一些名校原本肩負著實驗任務,當班級超載以后,教師們首先面對的是沉重的教學任務,實驗又從何談起?于是,一些原定的實驗項目或剛剛開題就夭折,或艱難實施一陣子以后半途而廢。不僅如此,在超載的重壓下,有些學校長期形成的特色也不那么明顯了,甚至連教學質量也隨之滑坡。
誰在承受著教育超載之“痛”?學校在承受著,教師在承受著,學生在承受著,家長在承受著……這“痛”不但“痛”在眼前,而且“痛”在明天,甚至“痛”在將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姜堰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