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守,是指一個人平素的品行,是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的內心守護準則。做人若失了操守,便是失去了做人的價值;從業如果違背了職業操守,就是最大的失職和失德;身為人師,若失去操守,那將是人類的最大災難。在順境中,或許不容易看出一個人的人格品質,越是在困難的時候,在不順利的時候,在面對利誘、面對利益得失需要做出選擇的時候,往往能更好地驗證一個人的職業操守。
孔子和他的弟子曾經被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絕糧七日,他的弟子有的餓暈了,有的在發牢騷,但是年紀最大的孔子卻依然鼓瑟而歌。子路很不高興,問孔子:“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孔子認為,失道謂之窮,雖然身處困境,但是內心依然守護著仁義之道,臨危不失其德不能算作“窮”,所謂“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這是“君子”的“固窮”之志。孔子終生堅守這種志向,所以,雖身處逆境,他依然鍥而不舍、孜孜不倦。面對貧窮或其他困境,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表現,有些人可能會“濫”而無所守,有些人則無論遇到什么情況都能堅持守望著內心的原則。不僅僅對于貧困是這樣,當人面對金錢和美色、地位和榮譽、機會和獎賞的時候,照樣有“濫”和“守”的區別,并且因“濫”而無“守”導致災禍加身會更容易。
職業操守的核心是恪守價值準則。因為孔子的價值準則是“憂道不憂貧”,所以他能臨危不悲不懼,內心依然堅守自己的信念,行為依然不失常態;因為他堅守崇仁厲義、以天下為己任的信念,才能在懷才不遇,政治理想不被采納,甚至窘迫潦倒的情況下,依然“固窮”不降其志,甚至依然樂以忘憂,好學不止,傳道授業。這是一種高尚的君子人格,是一種可貴的寵辱不驚的紳士風度。古今中外,不唯獨孔子有此氣度和人格,許多圣賢先哲、仁人志士皆然,如蘇格拉底、耶穌、伽利略、哥白尼、布魯諾……都具有這種崇高的精神。
孔子的學生子路的價值準則是“食其食者不避其難”。就是說你吃人家的飯就要敢于擔當責任,遇到困難和災難就不能逃避。他作為衛國孔悝封邑的行政長官,聽到有人謀反篡位的消息后不是逃避,而是趕快回到其所主政的城邑,并要求懲罰叛亂者,當寡不敵眾遭到攻擊,系帽子的帶子被擊斷時還說“君子死而冠不免”,然后帶好帽子,從容就死。
孔子的學生原憲的價值準則是“貧也,非病也”。他在孔子死后隱居荒野,子貢作了衛國的國相,出門車馬成群結隊,有一次他推開破敗的草門去看望原憲,原憲整理好破爛的衣服和帽子出來見子貢,自貢看到原憲那幅寒酸相,替他感到恥辱,就問原憲:“您難道是病了嗎?”原憲說:“我聽說,沒有財產叫做貧,學了道理卻不能去實行的叫做病。像我原憲,是貧,不是病。”子貢聽了感到很羞愧,不愉快地離開了,他終生都為自己說錯了話感到羞恥。
作為教師,應有的價值準則是什么?是將學生的生命狀態,將學生的權益和發展,將為社會育人的責任,放在頭等重要的位置。育人不同于做別的產品,稍有差池便會釀成永遠都無法挽回的損失,因為人生不能重復。所以,作為教育工作者,可能有苦惱,可能遭遇不公平待遇和種種困厄,也可能因此產生怨恨和痛苦,然而無論如何不能將此作為自己褻瀆職業的借口。教育是令人崇敬的職業,這種崇敬之情,乃是美好的人文情感,來源于教育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底線。對于教師來講,為了利益或其他原因而放棄自己正在職守的崗位,無異于外科醫生為了利益而撇開已經切開肚皮的病人。醫生的瀆職或見利忘義可能會造成生命個體的死亡,教師的瀆職或見利忘義卻可能斷送一個群體的未來。雖然殺人掠貨要受法律制裁,毀人前程卻難以落實法律責任,但在實質上毀人前程與殺人掠貨比,其罪過有過之而無不及。只要為人師,就意味著肩負了無可推卸的責任,就意味著你必須為了學生的利益,為了學生的將來,為了社會未來公民的健康發展,而做出應有的努力和必要的犧牲。即使關乎個人前程,甚至關乎個人安危,也不能置學生的利益和教育的責任于不顧——更何況在多數情況下導致某些人喪失職業操守的原因僅僅是蠅頭小利,僅僅是某種機會,遠涉及不到個人前程與安危。這就是出于教育的理性和良心、教育者的職業操守的價值判斷。利益隨時有可能得失,機會可以重新尋找,但是一旦丟掉了職業操守和良心,就永遠找不回來。而今,這種職業良心的光輝在很多時候,面對利益抉擇而大為失色,如此,教育的理想也受到了挑戰。
“固窮”,并非要固守貧窮,并非要求大家必須“從一而終”,而是無論在何時何地、遇到何種情況,都應該有所“守”而不能“濫”。固守的是一種人文情感和價值理想,是一種職業操守;“若另謀高就”的話,也應該有個原則,有個程序,也應該符合規則。我們處在一個開放的時代,一個人才自由流動的時代。我們誰也沒有與我們目前所屬的組織簽訂“賣身契”,人往高處走,無可厚非,但是,凡事總有原則,正所謂“盜亦有道”。我們不是“盜”,是教師或教育工作者,縱然不想做“君子”,也成不了“圣人”,但是應當看守好自己良心的領地。人生永遠都處在選擇的過程之中,孟子所謂“二者不可得兼”,你必須要有所“取舍”,取舍必須有原則。孔子所謂:“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那些不顧職業操守,褻瀆崗位職守的人,同時也褻瀆了自己的人格;堅守職業良心,忠于崗位職責,并不僅僅是對組織負責,同時也是對自己負責。
職業操守的維護,不能完全依賴于個人的良心自覺,更要依靠整個行業的職業戒律和覺悟,依靠社會良好的規則意識、信譽意識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