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是以春秋戰國時期為限,即先秦諸子。當時已有“百家”之說,荀子在《解蔽》篇中說:“諸侯異政,百家異說”。莊子在《天下》篇中說:“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這里所說“百家”,蓋言其多也。到西漢,劉歆在《七略.諸子略》中輯錄凡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并將諸子百家總括為儒、道、墨、名、法、陰陽、農、縱橫、雜及小說十家,他認為“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即除小說家外,其余九家又被稱為“九流”,這就是“九流、十家”稱謂的來源。就其分歧而言,家中有派,如儒分為八,墨分為三,名家中有“離堅白”與“合同異”的不同派別,法家中有“法”、“術”、“勢”的不同主張,如此等等。其中儒、墨兩家,在當時即被視為“世之顯學”。到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儒家思想,成為我國兩千多年來的正統思想,今日又大有復興之趨勢。對其他各家的研討,也都一一提上了日程。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化走向繁榮的第一次高峰。在教育方面有儒家,在哲學方面有道家,在科技方面有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名家和后期墨家,在法學方面有法家,在軍事學方面有兵家,在包容各家思想方面又有雜家,等等,可以說是各種思想紛呈于世。就其組織而言,墨家最為嚴密,而且有嚴格的紀律,這是其他各家所未有的。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高度評價了古代希臘在哲學思想方面的偉大貢獻,指出在希臘哲學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種觀點的胚胎和萌芽。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繁榮,以及對后世學術發展的影響,與古希臘哲學思想相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和驕傲。
諸子版本,流傳至今有很多種,內容也有些差別。我們這里選用的是1945年中華書局重印世界書局所編的《諸子集成》本。它收集了從孔孟的《論語》《孟子》到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和顏之推的《顏氏家訓》,共計26家、28集(老、莊各2集)。我們又從中選出《老子》和《莊子》(道家)、《墨子》(墨家)、《荀子》(儒家,《論語》、《孟子》已編入《四書》之內)、《韓非子》(法家)、《孫子》(兵家)作為代表,對其中大部分篇章,做了節錄,以供初學者學習和研討。
在諸子的版本中,除《諸子集成》外,還有《二十二子》(清光緒年間,浙江書局輯印),也可作為學習“諸子”的參考。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手抄本,與世傳《老子》版本少有出入,也可用作對比學習和研討。余不多贅。
一、老子
老子,一是指其人,二是指其書。以后各家的簡介同此。
關于老子其人,歷來存在有不同意見的爭論,我們采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所記: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人(今河南省鹿邑縣東)。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吏,即管理藏書的官吏。老子年齡比孔子稍長,傳說孔子曾問禮于老聃。據說他看到周室衰微,便退隱。西出函谷關,至秦,莫知所終。他路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強留他著書,他便寫出了《道德經》(即《老子》一書)五千余言而后離去。
在《道德經》中,老子陳述了宇宙觀、辯證法、人生哲學和政治理想等多方面的問題,現分別簡介于下。
老子對“道”的闡釋,涉及對宇宙本體的探討。他認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25章)他論述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人、地、天、道的關系(同上),提出了“道法自然”的重要觀點。他還論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42章)的事物發展過程和演化規律。所有這些論述,不論它是唯物的或唯心的,也不管其文字如何深奧難解,可以看到的是:它是在對宇宙本體進行探索。因此,突破殷周以來無上權威的天命觀,走向對宇宙本體論的探討,老子還是起到了首創的作用。
《老子》一書,充滿了辯證思維方法,這是大家所共認的。下面只引幾段來做說明: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第2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58章)。都具體說明了事物對立面的相互依存和轉化的道理,即所謂“反者道之動”(第40章)。余不多贅。
把老子有關上述理論,應用在人生哲學上,即是重弱和貴柔,他認為“天下之至柔”,可以“馳騁天下之至堅”(第43章);“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40章);論述了弱能勝強,柔能克剛的道理。并通過“去私”、“解蔽”,以達到“致虛極,守靜篤”(第16章),無為自化,清靜自立的境界;實現歸真返樸,“復歸于嬰兒”(第28章),以保持赤子之心。這些思想,為后人所提出的“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提供了理論基礎。
最后,還應當講到老子在政治理論方面的貢獻。一提到老子的政治思想,自然就會想到“小國寡民”(第80章)和“無為而治”,當然這是老子很重要的政治觀,特別是“無為而治”對后世產生了重大影響。其實老子的治國安邦的言論還是很多的,在《道德經》的下篇中尤為突出。如“治大國,若烹小鮮”(第60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第51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第75章);“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第74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第30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67章);以至“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第57章)等等,都是治國安邦的重要法則,也是統治者自律的一些良方。因此,司馬遷將老子和韓非等放在一起寫《老子韓非列傳》,把黃老之術和刑名之學聯系起來,是有一定道理的。
2005年10月,中外學者130余人,在老子故里河南鹿邑縣舉行了“弘揚老子文化國際研討會”,以“自然、科學、發展”為題,對老子的思想進行了多方面的研討,發表了“鹿邑宣言”,老子被尊為“哲學之父”。
道教將老子的《道德經》尊為主要經典,稱為《道德真經》,使道教成為民族的宗教,與佛教相互影響,共同發展。
《老子》一書,有不同的版本,通行本為三國魏王弼注本,分為81章,前37章為“道經”,后44章為“德經”。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是現在最古老的《老子》手抄本。其中《德經》在《道經》之前,在文字和章次上與原通行本也稍有出入,而且虛字較多,但其主要內容基本相同,由此也可以證明《老子》一書出自老子之手,是可信的。
近人高享《老子正詁》,馬敘倫《老子校詁》,朱謙之《老子校釋》等,都可以作為學習和研究《老子》一書的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