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每所學校都想成為好學校,每位教師都想成為好教師。但是,這對于許多學校和教師來說還是那么遙遠。近年來,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育學院合作開展的學校改進項目,旨在借鑒英國的學校改進理念,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學校改進”模式與理論。幾年的實踐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為此我們請到了該項目的中英雙方負責人:清華大學史靜寰教授和英國曼徹斯特大學邁爾.威斯特(Mel West)教授,請他們談談有關情況,希望對中國的學校改進有所幫助。
史靜寰,清華大學教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學術專長為教育史、國際與比較教育、教師發展、性別與教育等?,F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但仍關注基礎教育的改革問題,主持大學參與基礎教育改革與教師發展的相關課題。
麥爾.威斯特,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曼徹斯特大學教育學院現任院長。主要從事教育社會學、教育管理與領導力、教育經濟與財政等研究。在英格蘭、香港等地長期進行學校改進項目研究,在學校改進領域具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
洪明(以下簡稱洪):我們知道,作為中方項目的負責人,您原來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研究工作,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您去關注中小學學校改進——這樣實踐性非常強的事業呢?
史靜寰:我從事教育工作已經30多年了,當過中學老師,也培養過中、小學老師,一直很關注教師和學校的發展問題。我深深地知道:每個當老師的人都想讓自己的人生變得更加精彩,每個學校也都想成為讓師生為之驕傲的學校,但是,理想和現實之間,時常會出現落差,美好的愿望并不總能成為現實。所以,走進基層學校,切實幫助一線教師成長,實現他們的夢想首先是出自于我個人內心深處的責任和情結。
其次是社會變革和教育變革對我們教育研究者提出的挑戰。當前,中國正處于不斷變動的轉型時期,社會對教師的期望越來越高,教師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各種教育與培訓鋪天蓋地,教師接受了大量新教育知識和信息??陀^地說,這些知識和信息大體上反映了當今教育研究的最新成果。但遺憾的是,對于教師來說,這些未必能成為教師改進教學的動力和資源,甚至許多教師反映,接受了某些培訓之后,他們的教學能力非但沒有提升,反而失去了教學的自信,變得不知所措。如何尋找一種切實可行的方式,化解外在的培訓與教師內在發展之間的矛盾,已經成為一項非常重要的課題。
如果我們把學校改進的主題納入“中國社會轉型”的宏觀背景之下加以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發現:學校置身于社會環境的巨變之中,產業結構的變化,日益加快的城市化步伐、人口流動和人口結構的變化等,都構成了對學校改進的外在壓力。不管學校與教師是否愿意,是否準備好,是否有足夠的能力,他們都必須應對外界大環境的變化,以及這種變化所帶來的挑戰。如何使學校和處在一線的老師更有準備、更加自信、自如地應對變化,成為“變革動力的專家”,是教育研究者、教師培訓者在現階段特別需要關注的問題。
我認為,中國的社會轉型期同時也是學校的變革與改進期,在這一時期,研究型大學必須參與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大學的研究者,當然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應用于教育改革的最前線,但是不能再去重復那些已為一線教師所厭棄的灌輸性培訓或“我出思想、你來實驗”的單向式研究模式。我個人認為,要真正使教育理論走向教育第一線,不能靠硬性灌輸,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教育實踐者的頭腦中,也不要指望把自己的教育理論完全照搬到教育實踐者的知識體系之中。
洪:現在類似學校改進、教師培訓的活動比較多,很多都大同小異,中英學校改進項目的主要指導思想是什么?有哪些特色呢?
史靜寰:我們目前所進行的學校改進項目(School Improvement Pro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