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它能有效地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它能夠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改善課堂心理氣氛,促進學生非智力品質的發展;它有利于充分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盡可能減少兩極分化,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改進教學質量。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認識,與同行切磋。
一、定位要“準”
合作學習相對的是“個體學習”,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不足,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所謂定位要“準”,即:
1.目標準
教學目標是一節課的靈魂,是教學活動的統帥。任何一堂課教師教學中的組織、手段和方法都是圍繞目標而展開,只有目標落實才能重點突出、難點突破。“我們要避免小組合作的形式過多過濫,更要杜絕把公開課作為自己作秀的工具。要做到目標準,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特別要透徹了解教材的結構、重點與難點,掌握知識的邏輯,能運用自如,知道應補充哪些資料,怎樣才能教好。在此基礎上,要了解學生原來的知識技能的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與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習慣等。估計到學生學習新知識有哪些困難,可能產生哪些問題,要采取哪些預防措施,對這些問題教師應有預見。只有這樣,才能應對合作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使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方式落實不同的教學目標,確保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益。
2.內容準
新課程倡導合作學習,但并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可以安排小組合作學習。每節課都有特定的教育目的,根據不同的目的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不能不分教學內容,不管教學方式,不考慮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實際情況,一刀切、一個尺子。教學內容過難或過易都不宜安排小組合作學習。
3.時機準,時間合適
時機準是指在最恰當的時間安排合作學習。若學生自己不想交流,那么小組交流只能是一個空殼。小組合作學習除了把握時機外,還要有充分的時間,沒有一定的時間作保證,合作學習就會流于形式。例如,當教師出示問題后,學生未進入獨立思考就進入合作狀態;學生還在進行激烈爭論,教師就強制學生停止;思維敏捷的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后,教師就轉向下一環節,沒有給思維相對遲鈍的學生獨立思考與發表意見的機會。這些都會使合作學習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有些課堂小組合作學習時間過長,以至于學生說一些漫無邊際的話,甚至出現打鬧、玩耍現象,也會影響學生的課堂學習情緒。由于課的性質、目標有不同,學習任務有大小與難易之分,因此,在分組合作學習的范圍、時間上應適當控制。“分組合作學習”也不能過于頻繁,一節課安排數次,學生猶如“趕集”。所以安排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要恰到好處,而且要合理安排合作時間,使它變得既適中又緊湊,防止隨意性和形式化。
二、分組要“活”
1.組織形式優
分組的優劣,直接影響著合作學習的效果好壞。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隨意分組,要根據課堂教學內容、學生的實際和授課形式來確定分組方式,一般采用動態分組與固定式分組兩種。動態分組:可分為同桌分組或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一組;還可安排隨機分組:合作學習時,讓每個大組中相同編號同學臨時組成學習小組,完成學習任務后再回原大組。前者分組除靈活性較大外,由于學生平時交往頻繁,更有利于合作與交流;分組的時間節省,教師也不需要提出更多的要求;以便于組內互學、互幫、互補、互促。后者分組改變了呆板的組合形式,學生感覺新鮮有趣,課堂氣氛活躍,興趣高漲。但從學生間存在著智力、能力、愛好等方面的差異,積極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別是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學生參與度均衡等因素考慮,通常采用固定式分組。固定式分組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力量均衡”的原則,人數以4–6人為宜,兼顧男女比例。組間同質,目的是為了創設競爭的教學環境,促進交流與合作,使學生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感受學習的樂趣。組內異質,利用組內學生之間的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在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方面起著積極作用。優勢互補,力量均衡,因為合作學習把班級看作由幾個組組成的“個體”,無論什么形式的學習都以組為單位。因此,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合作精神,盡可能減少兩極分化現象是合作學習的終極目的。
2.活動形式活
合作學習活動形式可采用討論、實驗、練習等。
一是小組合作的討論學習。小組合作最主要的活動形式就是合作討論學習。它為學生提供了語言交流的場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有助于他們互相啟發,彌補了課堂發言機會有限的缺陷。當然,如把握不當,在時間上會影響整堂課的正常進行。討論學習中,教師出示的討論題要新、活、巧,把握在新知識入口處、新舊知識銜接處、理解知識的疑難處、解決思路的轉折處、學生思維受到干擾處,組織分組討論。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吃透教材,了解學生,適時給予必要的提示,防止產生消極影響。尤其,要避免讓每個小組派代表發言,而沒有讓有不同意見的同學發表獨特見解的現象。
二是小組合作的實驗操作演示。學習數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讓學生親身體驗所學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形成過程,統一地把握數學知識。實驗分組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先大膽猜想和發現,再動手實踐得出結論。例如,在學習角的大小比較教學中,可先讓學生觀察一些特殊的角,如三角尺上的角,使學生明確角是有大小的。然后,分組進行動手操作,讓學生自己實踐,讓組內學生討論交流,使學生不僅掌握疊合法的步驟,而且懂得在比較角的大小時,會出現小于、等于、大于三種情況。
三是小組合作的練習訓練。正確的練習方法是學好知識,鞏固知識的基本途徑。在練習分組時,教師備課時要深入鉆研教材,研究課本上的習題。同時要對不同類學生完成的習題進行認真的設計,練習設計要因人而異,不求統一。在此基礎上,安排練習時:(1)內容應做到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并與課本保持一定的同一性;(2)必須考慮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水平,必要時可以作適當的補充,以保證他們在練習中有一定的思維基礎,促進問題的解決;(3)注意練習的時間和數量上的搭配,通過適量的練習,使學生學得輕松,練得愉快。
四是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指導。教師應注意對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方法指導、訓練。教師要告訴學生合作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它為什么是有用的,它是如何展開的,教給學生必須的合作技能的基礎。同時,指導如何給自己小組起名、組內輪流執政、編號。也要教會學生在小組內怎樣分工,怎樣傾聽別人的發言,怎樣講解自己的意見,怎樣評價別人的發言,怎樣正確對待別人的不同意見,怎樣正確處理組內矛盾等常規知識。
三、評價要“巧”
無論是課內合作學習還是課外合作學習,評價都是至關重要的,它對于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或是自主探究能起到導向和激勵的作用。評價通常分生與生之間,組與組之間,老師對學生(組)的評價。評價應合情、合理、全面、公正、客觀,真正使評價“促進合作學習的發展”。
一是生與生之間的評價。能促進小組成員之間互學、互幫、互補、互促。互說要給學生有說的機會,說的時間,說的內容,說的要求。可以讓同桌學生互說,小組討論說,全班同學抽說,自己對自己試說。簡單問題鼓勵差生說,復雜問題優生說。特別要鼓勵學生敢于說與別人不同的意見和方法,敢于說出自己的錯誤,以及造成錯誤的原因。教師要多指導,切不可讓互評走過場,擺花架子。
二是組與組之間的評價。以小組為單位的全班性的匯報交流中,有的小組代表的發言往往不是代表本組的意見,而是代表個人意見,這時允許本組其他學生發表不同意見作補充。在此基礎上,讓另一小組的代表講評的同時提出不同看法。如板演中允許學生對本組代表出現的錯誤自行上來訂正,允許其他組學生上來批改;允許學生主動質疑問難,評價其他同學的發言甚至敢于評論,反駁教師發言等。這樣的評價,讓全體學生獲得更多的自我表現和認識機會,這種合作交流的方式,將大大促進學生良好思維與品質結構形成的速度,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真正體現“面向全體”,“全面提高”。
三是老師對學生(組)的評價。評價中:首先,要從過去重在學習結果的評價轉移到學習多方面的評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