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是教育教學的主要陣地。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師生共同參與和進行信息交流的雙邊活動過程。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使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時,培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怎樣才能真正落實并完成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這些目標和要求呢?我認為課堂教學因科別不同而異。就物理課堂教學實踐而言,應“凸”現以下幾方面的特色與魅力。
一、以“興趣法”為教和學之動力
“興趣”是學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啟迪學生積極思維的手段。在物理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始終不渝地貫穿這一教學原則,即教學開始前,教師通過有趣的故事或實驗盡快引領學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如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飛行員在2萬米高空飛行的時候,順手抓住一顆飛行的子彈”的故事來引入“機械運動”教學。在學生眼里,“飛行員順手抓住飛行中的子彈,而飛行員卻安然無恙”是不可想象的、神奇的事。對這出乎意料的問題引發研究的“興趣”,進而發現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存在的條件,不僅揭開了謎底達到了教學目標,同時也使學生知道用運動的觀點分析事物、認識世界更富有新意。
二、以實驗為教和學之核心
真知源于實踐,實踐出真知;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物理學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物理知識都是通過觀察和實驗認真總結并思索得來的。物理課堂教學應以此為教學指南。但必須摒棄以往“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做,學生看;教師總結,學生記錄”的舊觀念,確定學生在實驗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真正享受到“在做中學”的愉悅。每次實驗前,教師應做好器材準備和操作指導工作,然后放手讓學生獨立操作。提示學生實驗過程中必要的細節變化,認真觀察實驗中發生的現象,總結實驗結論,獨立寫出實驗報告。例如在“觀察水的沸騰”實驗中,如果教師親手實驗,學生則對“水開了”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只能當作一次回憶。但如果讓學生親手來做,親身感受的差異就可能使學生對物態變化時的現象、液體溫度與加熱時間的關系以及物體沸點等物理現象、規律、概念“另眼相看”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會大有提高。再比如,實驗室用溫度計的液體用甲苯而不用酒精;餃子用水煮會熟用油煮則焦;冬季戴的眼鏡身穿“素裝”而且人一進暖和的屋子就得摘下眼鏡除去上面的“汗水”等物理現象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不僅形成了知識的系統化、結構化,同時也加強了物理現象間的橫向聯系。
三、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豐富想象力為主旨
創新離不開想像,想像是創新的源泉,人類離開了想像就如同鳥兒失去了羽翼。從古代的獨木船到現代航空母艦;從最早的熱氣球到如今的宇航船;從瓦特看到熱水壺蓋的跳動到動力機的普及,無一不是偉大科學家創新的結果。阿基米德說得好,給我一根足夠長的杠桿,我就能撐起地球。因此,培養創新型的人才首先應以培養其豐富的想象力和聯想力為基礎。課前,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智力水平等具體實際,精心策劃和設計某一問題、某一境界,使之高而可攀、望而可及,但途中有“險”。課上鼓勵學生對問題和情境大膽猜想質疑、問險,提出新見解、新思路、新設想和新途徑。此中難免出現虛無飄渺、難以成真之說,但教師應精心呵護,因為這是幼稚心靈的感悟、創新意識的萌芽。
其具體操作如下,僅供借鑒:
1.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想想議議”來進行。如:假如由你來設計一個可載人的帶吊籃的氣球,氣球里充的是氦氣,為使乘客降回地面,你打算采用什么辦法?說出根據和原理,提出可行性方案。
2.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如:根據你學過的電學知識為學校物理知識競賽設計搶答器電路。要求:由指示燈亮判斷組別。
3.用小制作來營造創新氛圍。課堂上,教師應不失時機地展示學生的作品,并給予及時鼓勵和點評。
總之,要想挖掘學生的創新思維,應力求讓每一堂課都成為學生創新的搖籃,促成學生個體的“升華”。
綜上所述,物理教學必須適應素質教育的發展,必須圍繞物理學科的規律、特征實現物理課堂教學法特色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挖掘和發揮其身心潛能,真正確立“與時俱進,以人為本”的教學新理念,這是我們每個教學工作者尤其是工作在一線的廣大物理教師必須面對的嚴肅問題。
(作者單位:河北省南皮縣后印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