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提問要把握時機,最好在學生處于“憤”“悱”的心理狀態下進行。學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 時是具有啟發意義的最佳狀態,此時學生思維活躍,躍躍欲試,是教師提問的最佳時機。
創建提問的時機
學生的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疑問是引起思維的第一步。教師要善于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創設趣味化、故事化、活動化、生活化的問題情境,給學生發現事物的機會,創建、把握提問的時機,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例如在《三角形的認識》的教學中,教師創設活動化情景引出課題后問:“小朋友,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研究三角形的哪些問題?”這時剛有問題意識的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游離的,較少的是切題的、有用的。教師要憑自己的教育智慧,敏捷地捕捉那些稍著邊際的想法,利用教材知識點本身與學生已有知識、相關經驗之間的矛盾作為突破口,抓住時機進行引導性提問,引領學生進行思維加工,逐步完善或形成有用的問題。
捕捉提問的時機
教師要遵循教學規律,及時捕捉提問的時機,在教學的轉折點上提問,使學生能自主遵循知識的發生、發展和形成規律自然而然地產生問題。例如在《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中,當學生學習了分數的意義后,伴隨著學生的知識積累,教師進行過渡性提問,“同學們猜一猜,下面我們該學習什么知識?”使學生能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自然產生問題意識,逐步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習慣。
激活被忽視的時機
在新課改的課堂教學中,不少教師仍然未脫離舊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設計提問的潛意識是為了讓學生接著自己的問題順利地教下去,因此,也就忽視了一些可貴的提問時機。據有關統計,教師提出的問題87%以上是思考價值較弱的事實性提問,即只提出了“是什么”的問題,而失去了追問“為什么”、“怎么辦”的時機。激活這些被忽視的時機,需要教師教學理念、思想、行為的轉變和教育智慧、教學技能的提升,激活這些被忽視的時機,將能真正地、有效地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引導學生自主提問
布魯巴克認為,“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要使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就要引導學生學會質疑問難。對此,教師除在課堂教學中根據三維教學目標的發展過程、突發的生成狀況外,要為學生提供提問的機會。使學生形成敢問、愛問、有疑就問的習慣。例如,當學生要進行操作時,教師可以提問“在操作之前,你想到什么”;當學完某個知識點時,教師就應提問“對于剛才的學習,你想提出什么問題”;面對學生的精彩發言時,教師可以問“面對這別開生面的創新,誰有問題要請教他嗎”;課堂總結時提出“想一想這節課你提出幾個問題?哪個問題最有價值”等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的能力。只要教師的引導得法,學生提出的問題,遠比教師的預設精彩得多。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