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在德育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多年的教育實踐中,許多學校都已形成頗具特色的德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我們的學校德育在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別學校還存在著許多問題。
一、不重視
雖然國家法律政策都強調德育為首的地位,雖然眾多有識之士一再呼吁要重視德育強化德育,雖然馬加爵事件、大學生硫酸傷熊事件之類的慘劇不時見諸報端,遺憾的是,仍有某些教育工作者無視德育之重,不知、沒想或是不能真正發(fā)自內心抓好德育。他們總認為馬加爵之類事件離我很遠,總認為德育是虛的,不如補補課、讓學生背點書、做幾道習題、多拿點考分實際。其實不然。良好的人格教育是學生當前學習生活的動力,是他們未來生活和諧與幸福的前提與源泉。對工廠來說,技術上失誤,生產出來的是次品,還有再利用再加工的機會,最大的損失是經濟損失,可以另想辦法彌補;而學校德育失誤,“生產”出來的很有可能是危險品,一旦不良思想、不良習慣、不良行為形成,很難根治,很難改變,潛在的危害很大,其直接影響將可能危害他人、危害社會、危害國家,難以彌補。
二、只重表面不重本質
在德育目標“高大全”,德育內容“假大空”,培養(yǎng)“圣人”、“完人”的極端逐漸遠去的背景下,德育又走進新的誤區(qū)。我們抓規(guī)范、抓制度建設、抓養(yǎng)成教育,過分強調道德的外塑性,往往把品德規(guī)范作為外在的參照;或者強調學生通過機械對照、模仿矯正行為;或者強調利用表揚、批評懲罰等來強化規(guī)范行為,建立起一個穩(wěn)固的運行機制。然而我們發(fā)現,除去制度的約束使學生循規(guī)蹈矩外,其余甚至看不出道德教育的痕跡。德育究竟要教給學生什么?
德育要培養(yǎng)學生的言行舉止,但不是讓學生循規(guī)蹈矩。德育的根本在于育德育心,培養(yǎng)學生的“人性”,使之回歸自然,有同情心,充滿愛心,尊重人。讓學生懂得“為何而生”,教會學生“如何做人”。不僅僅要求學生掌握品德規(guī)范,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能用一種更廣泛的倫理思維去審視自然、社會和人的方方面面,做出倫理上的價值判斷和行為上的抉擇。
忽視德育的本質與核心是教育浮躁膚淺的表現,是學生雙重性格和德育實效性差的重要原因。
三、將德育與其他教育生硬割離
有人曾打過“鹽和湯”的比方。沒人會否認鹽的重要性。那么,給每人發(fā)15克鹽,請大家直接吃鹽,相信沒人愛吃。正確的做法是:用餐時請每人喝一碗湯。15克鹽放進湯里,味道很鮮美,人人愿意喝。聯想到我們學校的教育,也存在“鹽”和“湯”分離的現象,這個是德育,那個是智育,分得很清楚。于是要么單吃“鹽”,要么單喝“湯”,結果或者無法吃,或者淡而無味。德育工作實踐中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問題,其實德育、智育、管理、服務等,猶如“鹽和湯”一樣是不能分離的,德育要滲透于各學科之中,每位教師都要做到教書育人;德育要滲透于各項管理之中,每位職員都要做到管理育人;德育要滲透于后勤服務之中,每位工人都要做到服務育人;德育要滲透于學生成長的每個時段,學校、家庭、社區(qū)要協調育人。
單方面地將德育從教育整體中割離出來,暴露了德育過程中力量的分散和教育者的一廂情愿,這是學生不喜歡我們的德育的直接原因。要實施學生喜歡的德育就必須關注學生的需要,給予人文關懷,給他們提供自我展示的舞臺,豐富其精神生活,改變傳統(tǒng)的方式,創(chuàng)造一套行之有效的全面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體系。
(作者單位:河南省濮陽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