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人大特別是縣、鄉兩級人大,在選舉任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時,常常用“同意、不同意”這樣的用語來進行表決,還赫然印在表決票上,而把法律規定的“贊成、反對”這樣的專門用語放在一邊。筆者認為,這樣的表決用語很不規范,應予糾正。
《選舉法》第三十七條載明:“選舉人對于代表候選人可以投贊成票,可以投反對票,可以另選其他任何選民,也可以棄權。”《代表法》第十一條規定:“代表對確定的候選人,可以投贊成票,可以投反對票,可以另選他人,也可以棄權。”《地方組織法》第二十三條規定:“代表對于確定的候選人,可以投贊成票,可以投反對票,可以另選其他任何代表或者選民,也可以棄權。”不難看出:上述三部法律對人大的選舉任免表決都使用了“贊成”、“反對”、“棄權”這樣的專門用語,這種用語是統一的、法定的。這樣的法定用語雖然是針對選舉表決而言。但對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任免和重大事項的表決,使用這樣的法定用語,是各級人大早已形成的共識和一貫做法。人大在選舉表決時用“同意、不同意”這樣的用語是不規范的,應當摒棄。
據《現代漢語詞典》解釋,“同意”與“贊成”詞意相近,屬于同義詞,但同義不能通用。作為最講法律性、程序性的人大工作,特別是最能體現民主法制的選舉工作,更應以法律為依據,講究規范。做人大人,講人大話,首先從規范表決用語做起。
(作者單位: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