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切知識都離不開個人,離不開意會的維度。本文擬從意會知識這一新的視角來探討理財者意會知識的管理問題,以求革新現有的財務觀念,提升理財者的專業技能。
一、問題的提出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日常的管理實踐中,經理們常常不喜歡僅僅基于理性的邏輯分析做出決策,而是主要依賴于其對需要決策的情境的直覺判斷,尤其是當不確定性程度很高、變數不能被科學地預測時,經理們往往更多地依賴直覺來進行決策。直覺是對認識對象的直接的、非邏輯的、迅速的把握,它有助于對支離破碎的東西進行分析,并允許決策者從深層的分析中回來看一看決策將如何與所處理對象的總體設計相吻合。
傳統的以主客觀相分離為基本特征的知識觀,追求的是把這些熱情的、個人的、人性的成分從知識中清除。我國當代主流的財務管理學深受這種觀念的影響,形成了建立在理性人假設基礎之上的、以主客觀相分離為認識論基礎的理論體系,這種理論體系漠視了理財者的主觀能動性。事實上,“甚至是在所謂‘最接近于完全超脫的自然科學’的領域,知識的獲得也要依賴科學家的技能和個人判斷,更不用說在生物學、心理學、生理學等‘主觀性’顯然強得多的科學領域”。試想一下,財務管理學比較起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其“主觀性”更要強很多。有人曾說,管理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這種思想若表現在公司理財上,就是要求財務管理人員不僅要依靠書面文字、數字、圖表等邏輯推論性知識做出財務決策,更需要依賴形象思維以及直覺這種領悟式的知識來幫助其做出更加合理的財務決策。
行為經濟學的出發點是當事人的決策,認為當事人的行為是一種信息的處理過程,當事人的認知能力和決策程序會影響其決策行為。在行為經濟學的影響下,20世紀80年代行為財務學出現。行為財務通過對行為主體在資本市場上真實行為的觀察,探索行為主體在決策過程中的心理因素和行為特征來解釋和預測其在資本市場中真實的決策行為。
與當代主流財務學相比較,行為財務學重視了決策者個體的心理特征對其決策行為的影響,注重了認識主體和認識客體的互動關系,突破了傳統財務管理理性人這一基本假設的桎梏,豐富了財務理論的內涵。但它的視野主要集中于對資本市場中投資者決策行為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投資者真實的決策模型,其在研究內容上與行為金融學至今仍存在著較大范圍的重復和交叉,甚至難以區分。
不確定性已經成為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的重要特征;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已成為主要的生產要素和經濟增長的源泉。如果說,在一個不確定性為唯一確定的世界里,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確切來源是知識,那么當代的建立在主客觀分離基礎上的,忽視理財者個人直覺的研究和應用的主流財務管理理論與方法體系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已出現重大變遷的理財環境。直覺是“長期積累,偶然得之”,它的產生是基于在人類無意識中儲存的大量的隱性知識儲備。這種隱性知識儲備是知識的一種類型,波蘭尼稱之為意會知識。
二、意會知識論理論概述及其評價
英國物理化學家和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在1958年出版了《個體知識——邁向后批判哲學》一書,提出了他的“個人知識”理論,引起了西方學術界的很大反響,被稱為認識論中的哥白尼革命。波蘭尼所謂的“個人知識”,簡言之,就是個人性和客觀性的結合,其中意會知識論是個人知識理論的核心思想。波蘭尼指出,“人類的知識有兩種。通常被描述為知識的,即以書面文字、圖表和數字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種類型的知識;而未被表述的知識,像我們在做某事的行動中所擁有的知識,是另一種知識”。他稱前者為明言知識,后者為意會知識。明言知識通常指用語言符號來表述的知識;意會知識則指我們知道但卻難以言傳的知識。
在個人知識體系里,言傳知識只占了人類知識的極少一部分,它們是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而意會知識卻是隱匿在水下的宏大部分。波蘭尼認為意會知識是一種自我超越的技能性的默會知識,是一種直覺的頓悟、靈感的迸發和無定的創造過程,它是從認知、情感、信仰和經驗方面實現的精神突破。語言在意會知識的掌握和交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言傳的知識絕不可能代替意會知識,意會知識的獲得和交流必須依靠人們身心的投入,書面文字、圖表、數學工具等言傳知識也僅是作為不可言傳的意會知識的工具。因此,對一個僅靠言傳信息而獲得知識的人,可能會在實踐中碰壁。相反,一個掌握了豐富意會知識的人才有可能對言傳信息有更深刻的領悟和應用能力,才有可能達到心有靈犀一點通的境界。正如波蘭尼所說:“我們能夠知道的比我們能夠說出來的東西多,而不依靠不能言傳的知識我們就什么也說不出來。”
在波蘭尼的個人知識理論體系里,“技能”與“行家絕技”這兩個概念具有重要的地位,波蘭尼借助它們來闡述自己關于科學發現的過程就是科學家行使意會能力的思想。其中,“技能”是一種直接經驗知識,是一種運用知識和經驗執行一定活動的能力;“行家絕技”則是對技能的進一步深化,指的是在某一專業領域掌握無人能及的技能或技藝。技能是不可言傳的,是意會的。波蘭尼認為人們可以通過學習增加顯性知識的存量,但這不能使他成為專家。只有行使意會能力,才能得到“技能”或“行家絕技”。
近代以來,完全理性、客觀主義充斥著整個社會。在這一背景下,個人知識理論提出應強調信念、激情、直覺等個體因素在主體認知活動中的重要作用,提出應強調個人認知中的意會知識成分,并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解決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問題中的積極作用,這些思想無疑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一定的理論與現實意義。另外,波蘭尼還積極利用現代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新成果,特別是格式塔心理學和突變論的思想,作為他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依據,在認識論上強調主體與客體的同構,實現了“知”與“在”的同一,這使他的理論又有別于近代以來的神秘主義、信仰主義等非理性主義。因此,個人知識理論自提出后,在國際學術界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個人知識》遂成為一部常被許多領域的學者引用的經典名著。
三、加強意會知識管理是提高理財者專業技能的途徑
直覺把握、意會認識的重要作用不言自明。一個經驗豐富的理財者在經過多年的實踐后往往具有精湛的技能,這歸因于他的意會能力。波蘭尼認為,只有行使意會能力,才能得到專業技能。即要提高財務管理者理財的專業技能,必須加強意會知識的管理。
(一)在觀念上應重視意會知識的存在
有學者認為,知識管理是幫助人們對擁有的知識進行反思,以幫助人們獲取知識并促進他們之間的知識交流,因此,財務管理者必須首先意識到,在決策活動中是存在著大量的意會知識的。傳統的財務理論漠視了意會知識的存在,很少提及意會知識對決策的關鍵意義。在已出現重大變遷的理財環境下,意會知識在財務決策中的重要作用將日益凸顯。因此,應轉變原有的漠視意會知識的思想觀念,確立起意會知識在理財者財務決策中的關鍵地位,以幫助理財者對意會知識的獲取、反思和再提高、再應用。
(二)積極促進意會知識的顯性化
財務管理者要認識到,在決策活動中應用意會知識的關鍵是使其顯性化。只有顯性化才能對它們不斷進行反省、修正和再提高、再應用。在財務管理中,專業技能強的財務人員所擁有的意會知識高度個人化,它深深植根于理財者的個人經驗、思想、價值觀和情感中,仿佛無法徹底明言化,如何使其顯性化呢?野中郁次郎等人曾以意會知識為基礎提出了反映意會與明言知識轉化、循環的SECI模型,此模型包括四個階段,即社會化、外部化、組合化和內部化。社會化強調意會交流是通過共同活動來進行的,如工廠中的“師徒模式”,就是通過觀察、模仿和實踐傳遞具有大量意會成份技藝、技能的常規途徑,也是一個在設計或操作共同體內逐漸內化相應規則、傳統等范式因素的過程;外部化過程是溝通意會知識與明言知識的根本途徑,它表明所有明言知識都植根于意會知識;組合化是一種將明言知識整合為更為復雜的明言知識的過程,通過組合化可將這些知識明言地體現在如新產品、服務或管理系統之中;內在化是將可明言的新知識轉化為技術設計或共同體意會知識的過程。通過內在化,新的意會知識既是技術共同體內部的傳統和背景,也被個體成員內化和有選擇地更新,從而成為知識轉化、循環的新起點。根據SECI模型理論,意會知識是能夠被顯性化的。在實踐中,一些公司已經開始意識到意會知識對管理者專業技能提升的意義,比如雅戈爾集團通過組建泡泡群組來加強管理人員之間意會知識的交流和分享。因此,應通過建立學習共同體、決策共同體以及提供在職訓練等方式來加強財務管理中意會知識的顯性化,以形成理財成員之間意會知識的轉移,提升理財者的意會能力。
(三)應注重財務管理的積極參與
意會知識是通過個人行動和當時當地的直接經驗而被創造和學習的,往往不能借助語言來獲取,只能通過師徒傳授等“干中學”的方式所掌握。因此,為提高意會能力,理財者要注重財務決策的積極參與。只有不斷地與財務管理的實踐經驗知識結合起來,理財者才能更加熟練地應用意會知識,才能不斷提升理財的專業技能。
四、掌握意會能力的關鍵是理財者個人素質的提高
意會能力雖是人的特殊功能,但由于意會知識的主要載體是個體,意會能力的主要來源是個體的經驗、思想、價值觀、情感等,因此,人們之間存在著程度上的差別。為加強意會知識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能力,理財者在實踐中應注重以下素質的培養。
(一)學習利用右腦,培養直覺思維能力
現代腦科學揭示了大腦左半球主要與語言符號操作、邏輯與數學運算有關,而右半球則主要與空間、形象、音樂知覺辨認有關。美國學者吉爾用左右腦理論解釋了言傳知識和意會知識問題,他提出言傳知識是大腦左半球的功能,意會知識是大腦右半球的功能。斯佩里認為,大腦兩半球既有各司其職的高度專門化,又有功能互補合作的特性,在日常活動中左右腦依情境的需要而交互使用,但左腦運作時,右腦會受到抑制。常用左腦的書呆子其右腦就不夠靈活。實驗證明,學習與訓練能夠改變左右腦的功能優勢。因此,欲充分發揮意會能力,善于使用左腦的財務管理者要有意識地開發自己的右腦、練習右腦的使用,以提高直覺思維能力。
(二)學習美學和進行藝術欣賞,培養情感、美感和形象思維能力
藝術需要靈感、想象和意境。美學思維不僅強調認識主體與客體的融合,而且美感的形成更是感官的協調、統合的結果。學習美學和進行藝術欣賞,有利于培養理財者的想象力、情感、美感和形象思維能力,有利于克服傳統的主客二分思維模式對理財者的影響,有利于其領悟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可改變擅長邏輯思維的理財者的思維定式,增加其思維的靈活性。
(三)學習中國傳統文化,修養心性,錘煉價值觀
西方文化傳統的主導思維方式是邏輯推論,東方文化傳統的主導思維方式是直覺頓悟。“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會認識論,是中國文化的一大特色。古人曰:“明心悟道”;莊子言:“有真人而后有真知”。欲充分發揮意會能力,財務管理者不僅應對“真人”、“圣人”的境界心生向往,還要能堅定地選擇一條自我完善的人生道路。中國哲學是人生哲學,無論儒、釋、道都強調人生的自我體驗和對世界、對人生的整體感悟。因此,我國的財務人員在致力于學習西方管理思想與管理技術的同時,應不忘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這將有利于提高理財的專業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