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筆者認為,在推動我國會計事業健康發展的進程中,不僅要重視會計法制建設,還應十分重視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本文提出了根除虛假財務信息的相關措施。
會計職業道德——誠信,在國內外歷來受到重視。中國自古就重視誠信。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許多關于誠實的名言廣為流傳。“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為天下至誠,為能經論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中庸》);信,即信用、信任、真實可靠。守,是指遵循、依照。守信就是遵守自己所做的承諾,講信用、重信用、信守諾言,保守秘密。古賢圣哲無不將“守信”作為治國經世的道德準則和衡量一個人道德品質高低的標準。《論語》載: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與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與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我國現代會計之父潘序倫先生認為:“誠信”是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他終身倡導 “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處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當必有成”,并把其作為立信會計學校的校訓。他曾說:“若孔圣有言:去食去衣,無信不立,則因以立信為建國之首務矣。若退而言會計,則立信為尤要”。
西方國家數百年市場經濟發展歷史表明:商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對于市場經濟的健康運行具有重要意義。從中國證券市場先后發生的深原野、瓊民源、鄂猴王、鄭百文、銀廣廈、大慶聯誼、麥科特與張家界等上市公司的造假曝光事件及中天勤會計公司倒閉案,到國外的美國安然(Enron)公司會計假賬案、世界通訊(World com)公司最大破產案、法國維旺迪集團財務危機案與韓國最大企業集團SK集團會計假賬案,再到荷蘭阿霍爾會計丑聞案,一個個公司的造假事件被揭穿,觸目驚心的會計造假證實著一個真理:“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石。企業等各類組織違反誠信規則無異于飲鳩止渴,自取滅亡,殃及社會。”
會計行為的經濟性和社會性決定了會計行為本身就需要會計制度的約束和規范。會計制度是維護會計秩序乃至社會經濟秩序的重要工具,但是正如新制度經濟學(特別是博弈論和信息經濟學)所證明的,法律制度并不是合同得以執行的唯一制度安排。即使是會計制度最發達的國家,會計制度的不完備性也是存在的。會計制度規范和約束會計行為的首要條件是制度的完備性,但現實中因會計制度制定者的“有限理性”和會計環境的未來不確定性與復雜性,制定完備的會計制度幾乎是不可能的,這種會計制度缺陷必然導致會計誠信缺失。當然,制度缺陷導致會計誠信缺失僅僅是一種表面現象,其本質是不法利益驅動。
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道德建設,以德治國。”道德的力量十分重要,是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市場調節和政府調節之外的第三種力量。市場調節與政府調節都有其局限性,兩種調節互補之后仍會留下一部分空白,這個空白主要依靠道德調節來發揮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德約束是最后一道防線。筆者認為通過社會各方面對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視,能使“誠信為本、操守為重、堅持準則、不作假賬”這一思想深入人心,在實際工作中加以落實。
目前,會計非誠信行為被查處的概率較低。即使被發現,其所付代價也是很有限的,非誠信成本與收益嚴重不對稱,這無疑助長了該行為的發生。因為對非誠信者而言,只要預期成本大大低于預期收益,造假者就會產生有恃無恐進行博弈的沖動和理由。非誠信者踐踏會計職業道德,從其動機的形成到過程的實施無不起始于道德的背離。而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也是信用經濟,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基石。市場經濟有賴于運行的游戲規則,僅僅有法規制度約束是不夠的,當巨大的經濟利益與嚴肅的道德規范發生碰撞時,誠信能使思想的天平傾向道德規范。
在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公允價值成為新會計準則重要計量屬性,會計誠信教育與管理已成為當務之急。要從根本上提高會計工作水平,必須提高會計人員專業知識水平和會計誠信水平,必須依法治理與以德治理并重。全社會都應為加強會計誠信建設努力,使會計誠信內化為包括會計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內在信念和品質。可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推動。
一、提高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準入水平
從嚴控制會計從業人員職業準入標準,讓不具有較高道德水平的人員無法進入會計行業。財政部發布的《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第八條第二款對此作了規定:申請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人員應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這是對從會計從業人員提出的誠信要求。要求會計從業資格管理部門嚴格執法,把不具備良好道德的人員拒之于外。充分利用國家的個人誠信系統,調查研究參加會計從業考試人員的誠信記錄,也可從個人人事檔案中查驗其經歷情況,有無不良記錄;在其申請參加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時從嚴審核。讓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時簽署“會計從業誠信承諾書——如今后違反會計從業相關規定,將接受嚴厲的經濟責任和民事責任處罰”。筆者建議改革《會計從業資格管理辦法》中“違法違規者5年內不得重新取得會計從業資格的規定”,實施違反國家法律法規,終身禁止會計從業的規定。
二、實時、動態地掌握會計人員的誠信信息
會計主管部門可與人民銀行、海關、商業銀行、稅務機關、工商部門等實行誠信信息資源共享,互聯互通。上述職能部門根據會計人員在本部門業務操作的實際情況,對會計從業人員實施包括誠信在內的信息更新。單位財務機構根據會計人員從業情況經本人簽字認可之后向會計主管部門發送信息。會計主管部門根據核實后的信息依法作出處理,向該會計人員所在單位通報情況;在涉及重要經濟事項時,建議國家有關部門調查該會計人員所在單位是否存在重大不誠信情況;會計主管部門或聯合有關部門不定期抽查會計人員信息真實性、有效性等情況,發現問題迅速處理。
三、完善公司治理結構
強化、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健全并執行有效的內部控制制度,這決定了會計人員在單位中的地位和獨立程度。一般來說,公司治理結構越完善,會計在單位中的獨立性越強,越有利于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水平。否則,會計人員及其工作可能會受到單位主要領導的非正常制約,會計人員的獨立性將受到重大限制,不利于提高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在公司治理結構中設計有效的財務機構,制定會計人員的任用、薪酬和選拔制度體系,以提升會計人員職業道德的水平。可在上市公司全面推行中國證監會頒布的《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及一系列文件規定,在非上市公司結合實際參照執行上述準則及相關政策、文件,規范公司治理,從公司治理層面加強會計誠信建設。
四、改善會計主體外部條件,營造良好的會計誠信社會環境
(一)協調會計從業環境的利益關系
社會環境變化對會計變革有決定性的影響,在所有能夠影響會計職業道德的環境中,經濟因素是最為重要的。經濟體制客觀上造就了會計主體的特性,從而影響著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經濟發展水平影響著會計人員地位、收入、就業水平、會計人員素質、會計教育乃至會計原則、會計方法的選擇,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在經濟發展水平一定的條件下,有較高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會吸引優秀人才加入會計隊伍中。會計主管部門應制定政策,大力宣傳優秀會計人員的先進事跡,對模范遵守會計職業道德的從業人員予以獎勵等;單位財務部門應具體細化會計部門政策,對講職業道德、講誠信的會計在職務提升、職稱評聘予以照顧,在工資晉升中予以傾斜。
要改善單位的外在利益關系環境,其主要是涉及經濟管理的業務主管部門。這些外在部門的利益直接影響著會計人員,例如:利益分配決定了采取的會計原則和會計方法,影響著企業的會計政策。指標完成好的時候可能放松對單位財務相關政策的檢查和要求,否則可能人為地調整檢查標準和要求;又如經濟或業務主管部門可能會要求企業必須達到一定的財務目標,客觀上迫使企業造假,增加了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可能性。因此,國家要對有關業務主管部門加強監督,發現違反《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的行為時,要進行果斷、嚴厲的查處。
(二)推進民主與法制建設
法律對現代社會各方面都產生著深刻的影響,會計職業道德自然也不例外。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可以為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在嚴格執行《立法法》的前提下,立法機關開展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會計方面法律法規的調研,執法部門、司法機關對在會計工作中違法亂紀者依法依紀予以嚴懲,這對單位領導及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提高具有深刻的影響。
單位財務部門定期開展財務法律法規的自行檢查,向業務部門聽取意見,宣傳會計法、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等,通報有關財務公開的信息,是會計誠信的重要標志,單位職工可從中檢驗會計人員的道德水平。經過法制與道德宣傳,職工可對會計從業人員的法規和職業道德遵守情況進行監督。在雙向監督之下,在會計工作中執行法規會更為順利。
(三)制定積極明確的政策
政府部門制定政策、規章制度,可為會計職業道德建設提供導向,政策不當或過失將給會計職業道德建設帶來消極后果。其影響主要體現在會計接受政府指導的程度、會計服務對象、對會計內容的要求等方面。此外,政策還會通過影響經濟因素、法律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來間接地影響會計職業道德的諸多方面,如,經濟政策中財政稅收政策、貸款條件、上市條件、配股條件等政策調整著單位的行為,影響著會計人員的行為和職業道德。
上市公司的出現使會計目標由過去的主要向政府主管機關、企業管理人員、債權人提供財務信息,轉變為主要向股東和潛在的投資人提供信息。上市公司為了適應上市的需要和條件,將原先會計主體的資產剝離到一個新的虛擬主體上,并假設存在時間不少于三個會計年度,將原先會計主體的資產、負債、收入和費用剝離到新的虛擬的會計主體中。稍有會計知識的人們都知道,每一項可以單獨計價的資產和債務都可以從總資產或債務中剝離出來并單獨計價,但是,總資產的盈利能力卻不是簡單的各單項資產贏利能力的簡單相加。從總資產中剝離出部分資產,并模擬計算其營業收入和營業費用,再據以確定該部分剝離資產的贏利能力的方法,不僅違背了會計主體和會計期間的基本假設,也為上市前的“包裝”提供了條件,客觀上助長了部分會計人員弄虛作假的風氣。上市公司面臨股東、股價波動、經營困難的巨大壓力,在改變上述環境條件無能為力的情況下,選擇包裝財務報告就成為主要的選擇。在特定的政策下,為達到上市要求如上市的條件、配股的條件、貸款的條件等,會計人員在編制會計報告時會反復測算,如果達不到,又相差不多的話,操縱會計利潤便成為必然。上述環境決定了一些會計動機,影響著會計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因此,中國證監會頒布的《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并上市管理辦法》、《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對業務操作的規定十分明確,防止會計從業人員進行逆向選擇。單位財務部門應根據實際情況,制訂符合實際的規定,既能落實國家法規又有利于會計人員執行,使利用政策鉆空子的行為難于施行,會計人員違背職業道德的機會和條件就會十分有限。目前,上市公司與控股股東或關聯公司的整體上市政策也積極推動會計誠信環境的改善。
(四)建設良好的會計文化
社會文化對會計的影響主要是指一定社會環境中,習俗、文化、風尚、道德觀念等因素對會計產生的一系列影響,這種影響往往是潛意識的,但卻不易改變。人們經常談到的影響會計的社會文化因素主要有:
1.保守程度
如,保守的人們可能有更多的職業謹慎。
2.重商主義或輕商主義的傾向
這一點容易引發人們對會計職業和職業道德的重視或輕視。
3.社會上保守秘密傾向和程度
它會影響到會計信息公開的范圍和程度、會計人員的誠信度。會計主管部門完善會計繼續教育,強化會計職業誠信與會計專業水平同等重要的理念。單位在會計管理,會計部門負責人在日常財務會計工作中,正確引導職工誠信職業習慣,形成良好的會計文化氛圍。全社會都在黨和政府的積極倡導下形成良好的誠信文化,會計誠信一定會達到新的水平,促進會計工作及社會各方面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