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為2007年度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社科學基金指導項目(07SJD630069)的階段性成果
【摘要】目前,高職院校財務管理存在著不容置疑的風險,必須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制定出切實有效的措施來控制和加以化解。筆者從高校風險的表現形式及防范措施兩方面對此問題展開討論。
一、高職院校財務管理的風險表現
(一)領導不夠重視的風險
在高職院校內,如果說領導完全不重視財務工作和財務風險,無論是財務人員,還是其他人員,包括院領導在內恐怕無人會完全相信。準確地講,此風險應該有兩點:一是不夠重視;二是重視的方法不夠科學。主要表現為:1.只要財務能夠運轉下去,院領導一般不大過問;2.如果出現短暫困難,一旦化解將不再追問,就算是過去了;3.認為日常資金需求要求財務負責人負責,施壓時只要求財務負責人拍胸脯、下保證;4.緊迫時只下命令,辦理后總結經驗,批評財務負責人考慮不周;5.不能率先垂范地執行各項財務制度;6.不敢旗幟鮮明地支持財務人員堅守制度的正確性等等。這必然會導致高校領導從認識到行為由于有失水準而產生領導風險。
(二)財權相對分散的風險
筆者認為,在財力有限的情況下,高職院校應該實行財權適度集中的管理辦法,以保證將有限的資金使用到最緊迫的工作上。但在預算不嚴肅和財權相對分散的情況下,高職院校領導各管一塊,在一定的權限內各批各的,財務部門都得照付,資金支付一定程度上缺乏應有的統一考慮和綜合平衡。財權相對分散的風險是支出規模無法控制,人為地增大了高職院校的財務風險。
(三)債務風險
從目前來看,凡是經歷過新校區建設的高職院校,幾乎無一例外地存在著債務風險。高職院校的債務主要有三個方面:1.銀行債務;2.建筑商債務;3.供應商債務。其中,銀行是高職院校的最大債權人。高職院校在銀行的貸款分為項目貸款和短期(流動)貸款。其中,短期(流動)貸款一般容易得到妥善處理,即只要正常支付利息和到期能夠辦理實轉,就不大可能形成債務風險,至少可以推遲債務風險的顯性化。但項目貸款有其期限,明確了分年度的還貸金額,到時間如果不能如數還貸,債務風險就會立即顯現。
(四)管理粗放的風險
高職院校預算管理中存在著管理粗放的現象,主要表現在許多預算項目缺乏明確的開支范圍和各項目之間的結構制約。如“學生管理費”、“就業費”、“招生費”、“專業建設費”、“課程建設費”、“課題費”等,幾乎是正規票據就可報銷。更為不合理的是在“學生管理費”、“就業費”、“招生費”中列支“加班費”和“通訊費”等,而這些費用又都有明確的開支渠道。給從事學生就業工作的人員在“就業費”中列支“就業講座費”,在“學生管理費”中大量列支“招待費”等。還有要求在“辦公費”中列支“招待費”的,在學生“實驗實訓耗材費”中列支“辦公費”的等等,不一而足。這種凡是正規票據就可報銷的現象必然會帶來管理不當的風險。
(五)財務管理制度軟約束的風險
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制度建設并不落后,不僅有各項制度,而且早已將其裝訂成冊發放執行,但是無視制度的現象屢有發生。由于制度形同虛設,不僅助長了財務管理的混亂,而且導致不負責任的好人主義。如在財務開支審核審批過程中,有的審核審批人竟然明言“我不過簽了字,又沒有拿錢”!豈不知,如果你不簽字,他(她)就不可能拿到錢。
(六)財務人員素質不高的風險
表現在:1.財務工作的重點基本停留在記賬、算賬、報賬等方面,過多地強調服務職能,而忽視了內部管理職能。由于財務工作還停留在以核算為主的模式上,因此重核算、輕管理,財務工作的作用和地位在高職院校內不高。2.財務管理目標不明確。由于在計劃經濟環境下,高校經費基本上是政府撥款,高校財會就是“核算型”、“報賬型”,財務任務也只是把錢用好,高校缺乏應用“經營型”財務管理的環境和土壤。高校財務管理僅僅停留在一般意義上的收撥資金、分配資金和使用資金;很多人對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辦學,高校財務管理“應該做什么、如何做”不甚了解,從而決定了其財務管理也是低層次的。3.財務人員管理意識薄弱,財務管理觀念陳舊。由于一些財會人員受計劃經濟的思維慣性的影響,財務管理觀念陳舊,對國家財政法規制度的執行教條化,高職院校內部的一些財務管理制度又與實際脫離,導致高職院校財務工作面臨的壓力和矛盾增加、財務管理難以深入的局面。
二、高職院校財務管理風險的防范措施
(一)加強銀校合作力度,妥善安排資金借期,順利實現安全運行
銀校合作有幾個關鍵問題對高職院校有致命的影響:1.借貸規模要適度;2.借貸銀行要相對分散;3.借期不能過于集中;4.與銀行建立戰略伙伴合作關系。做到做好以上幾條后,只要銀校合作關系密切,到期付息和及時轉貸,則高職院校仍不失為銀行一個比較可靠的合作伙伴。這樣,在國家宏觀金融政策相對穩定的情況下,高職院校在與銀行的合作上就不會帶來資金方面的風險,實現安全運行的目標。
(二)實施三級審核,控制環節風險
這是指在財務管理內部控制中,對每一筆經濟事項均實行部門審核、財務復核、最高管理者審批的三級審核制度。這樣可以減少財務管理中的漏洞,確保高職院校財產物資的安全、完整及其經濟活動的正常進行。
1.財產購進、領用、報廢、處理的三級審核,避免管理粗放,造成財產物資的短缺與流失以及不良資產的產生,對盤活高職院校存量資產也有一定的作用。
2.貨幣資金支付中的三級審核,避免審批權限不明確,造成多頭審批的混亂現象。審批過程中要嚴加調控,堅持先經營、后消費;先重點、后一般的原則,力爭把有限的資金用足、用好、用活。
3.現金管理中的三級審核,避免財務人員的職務犯罪,增加現金管理中的透明度。第一級審查,由出納員自己進行現金盤點,做到日清月結;第二級審查是由財務負責人進行不定期監盤;第三級審查是由高職院校組織人員進行不定期監盤,監盤程序與第二級審查相同,以確保現金管理的安全。
4.記賬憑證中的三級審核,避免記賬憑證輸入錯誤,造成會計信息失真。第一級審核是記賬憑證錄入人員的自我審核。一般是在記賬憑證未打印出來之前進行,審核的項目有原始單據的正確、合法、完整和記賬憑證編制的正確性,如記賬憑證中摘要的完整性、會計科目的適用性、金額的正確性等。第二級審核是財務部主管會計進行詳細審核,主要包括審查記賬憑證摘要是否準確、會計科目的運用是否正確、記賬金額是否正確、原始單據是否有錯漏等。第三級審核是財務部門負責人進行重點審核。當記賬憑證打印后,財務負責人做最后的審核。這次審核主要是對那些容易發生錯誤的會計業務進行重點審核。
(三)重視現金流量的管理,高效、合理地使用資金
大多數高職院校的事業經費都比較緊張,要想讓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的效益,加強對現金的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財務管理人員應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強財務的預測、計劃功能,準確地預計現金的收、支、余。預測和計劃是超前思考的過程,其結果并非僅僅是一個資金收支余量的數字,還包括對未來各種可能前景的認識和思考。準確的預測還會給高職院校帶來利用各種機會的額外收益。
2.根據重要性原則,加強資金收支的管理。對重大項目、重要工作應給予資金與政策上的支持,對非重要項目、工作的資金安排上應盡量暫時不付或緩付。
3.建立現金余額預警制度。根據高職院校歷年事業發展的經驗數據,財務部門應提出現金的最低存量。現金余額到了最低臨界點時,財務部門應及時上報領導,提出解決辦法和建議。幫助高職院校緩解暫時遇到的財務困難。
(四)強化預算的剛性管理,嚴格控制和規范開支
高職院校預算是學校年度內要完成的事業計劃和工作任務的貨幣表現,是學校日常組織收入可控制支出的依據。強化預算管理要做到:1.要把部門預算和校內綜合預算合二為一,部門預算就是學校每年執行的預算;2.推行校內部門預算,細化預算編制單位,對學校所屬各部門按要求編制預算,編制方法方面,要試行和推廣“零基預算”法,克服學校預算內容不實、預算約束不強和預算執行不了的情況;3.實行預算經費定員、定額管理,無論是人員經費還是一般公用經費均按定員、定額來測算,對專項經費實行滾動預算,建立預算項目庫;4.完善預算的調整制度,從調整時間、方法、程序等方面作出相應的規定;5.建立預算的跟蹤、分析和評價制度,完善預算控制制度,優化資金的支出結構和確保資金正確使用,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益,使預算更趨公平、合理、透明。
(五)加強內部控制,充分降低風險
高職院校內部控制制度是為了控制學校內部的一切經濟業務,使之能嚴格按照計劃規定的預期目標進行,以保證學校計劃任務的完成,最直接的目標是防止差錯和舞弊行為。在制定內部控制制度中,要把握三個方面:1.以預防控制為主,事后控制為輔,防止學校的管理發生無效率或不法行為,包括組織控制、人事控制、程序控制、紀律控制等。2.注重程序制約,對主要業務的控制,必須經過授權、批準、執行、記錄、檢查等控制程序,特別是對外投資、物資設備采購、基建項目招投標、學生招生及收費等。3.注重責任牽制,在機構設置與崗位分工時,一定要明確各部門組織及上崗個人應承擔的責任范圍,并要規定追究、查處責任的措施與獎懲辦法。
(六)提高財務人員的綜合素質,增強防范財務管理風險的能力
會計職能可以分為基本職能和派生職能。基本職能就是核算和監督,大多數財會部門和財務人員已經做到。派生職能就是完成基本職能之后,會計要通過開展預測、預算(計劃)、決策、控制、分析、考核、評價等活動,進一步發揮參與管理的職能,將會計核算職能貫穿于整個經濟活動的過程中。會計的這些派生職能不僅是會計發展規律的體現,而且是現實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在現實中,會計的派生職能發揮得并不十分理想。大多數財會部門和財務人員只是完成了會計的基本職能,卻沒有很好地完成預測、決策、控制、分析、考核、評價等會計的派生職能。而這些派生職能對發現財務管理中存在的風險意義重大。因此,財務人員綜合素質的提高重在如何發現問題、尋找原因、提出建議,不斷增強防范財務管理風險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