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時期醫療行業的體制變革以及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醫院逐步走向市場,成為一個獨立核算的會計主體。本文結合筆者就職單位及個人經驗,談一下如何在新時期下,加強醫院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以適應環境變化,減少財務管理混亂。
一、我國現行醫院財務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缺乏明確的財務管理目標
財務管理目標決定著單位財務管理方向,是財務理論賴以存在的基礎。在傳統計劃經濟時代,醫院所有業務都納入國家計劃,很少顧及資金來源和醫療成本,不用擔心醫院生存與發展問題,醫院財務管理呈供給依賴型,社會效益理所當然成為醫院財務管理的目標。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醫院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經營性越來越強,這就要求醫院必須加強經濟管理,追求經營效益,并確立與之相應的財務管理目標。
(二)缺乏必要的價值管理理念
價值管理是財務管理的基本特征,它要求醫院在經營活動中要以資本保值、增值為核心,以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的,注重投入產出效率。而傳統的醫院財務管理主要以醫療經營活動為主,只重視收入和支出及藥品、材料購銷的表層運動管理,缺乏風險意識和價值觀念,不關心資本價格和價值的變化率。這些都不同程度影響了資金的使用效果和資本運營質量,影響了醫院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
(三)缺乏先進的財務管理手段
醫療服務是醫院的主業,長期以來在醫院形成了“重醫療、輕財務”的觀念,把財務管理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在人員配備上,不重視引進和培養中高級財務管理人才,一些醫院甚至把沒有財會專業知識的人員安排在財會崗位上,致使我國一些醫院財務管理人員知識結構不合理,業務素質普遍較低。
二、內部會計控制對于我院建立現代醫院管理體制的重要意義
內部會計控制的核心目標是保證醫院財產物資安全完整和醫院發展戰略目標的實現,我院實施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后,為醫院獲取最大限度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發揮了作用。
(一)運用內部會計控制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率的透明度
我院財務改造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政府采購法的有關規定,不管是醫院建設工程、設備購置還是大型修繕項目,都遵循公平競爭的原則,實行公開招標,與承包項目單位簽訂合同及項目實施計劃書。醫院財務管理在承包單位完成項目過程中起到了反映和監督的作用,切實有效地利用財政資金解決了醫院的實際問題,使有效的財政資金用在刀刃上。
(二)運用內部會計控制保證了我院會計資料的正確可靠性,防止差錯的發生
會計業務記錄控制的基本目的是確保會計信息的可靠,是防止會計信息失真的一項重要措施和手段,包括會計憑證控制、會計賬簿控制、會計報表控制等內容。醫院曾經由于對應收賬款管理的意識比較淡薄,發生欠費時,只做賬面登記而沒有形成和落實催款制度,加之欠費登記的內容不完整,無法催收,導致許多應收賬款因長期得不到處理而成為壞賬;在提取壞賬準備時,也沒有考慮應收醫療款的資信和信用額度,未按風險程度設置提取標準,從而使應收賬款的賬面信息不準確。建立健全會計記錄核對制度對有效保護醫院資產的安全完整,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我院財務部門通過在經濟業務過程中采取程序控制、手續控制和憑證編號、復核、核對等措施,使經濟業務和會計處理得以相互聯系和制約,做到內部相互監督,從而防止錯誤發生,保證了會計記錄的正確和完整。
(三)實施職務、崗位分離控制,保證醫院資產的安全完整
我院嚴格控制保管人員之外的個人對實物資產及與之有關的文件的接觸。除貨幣資金實物保管之外的人員不得接觸實物。如現金、支票只能由出納保管;財務專用章應由專人保管;個人名章必須由本人或其授權人員保管,嚴禁一人保管支付款項所需的全部印章。對于票據的管理,要明確票據的購買、保管、領用、背書轉讓、注銷等環節的職責權限和程序,并專設登記簿進行記錄,防止空白票據的遺失和被盜用。經濟業務發生后必須及時入賬,現金、銀行存款要做到日清月結,發生未達賬項要分析原因,確保賬實相符,查明是否存在舞弊行為,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防止挪用。建立內部控制,采取嚴格的控制措施,特別是不相容業務的分工,使授權人與執行人,執行人與記賬人,保管、出納與會計人員,記總賬和記明細賬得以分開,形成一種內部相互牽制的關系。同時實行資產定期盤點核對制度,從而使資產的收、付、存、用得到嚴密的控制,做到有效地制止浪費,防止各種貪污舞弊行為,確保醫院資產的安全與完整。
三、內部會計控制制度在醫院財務管理中的運用
(一)強化內部審計,全面實施監督
內部審計可以規范醫院不正當的經營行為。醫院的服務范圍受國家法律的約束,其專業性問題一般由相關部門和職能部門來把關;而財政經營性、法規性問題必須由內部審計把關。內部審計可以預防醫院投資決策的失誤。投資決策是醫院重大的經濟活動,醫院的發展,硬件建設很重要。因此,在大型設備的購置和基建投資方面,內部審計必不可少。有關采購部門、基建部門應及時將有關計劃書交審計人員審閱,審計人員應根據有關法律法規,對計劃書及時出具審計意見,在如何降低工程造價、節約建設資金、創造最佳效益方面提出合理化建議,以避免盲目投資,減少決策失誤。
(二)突出醫院主管院長“一支筆”的重要,杜絕“暗箱操作”
新的《醫院財務制度》指出,醫院實行“統一領導、集中管理”的財務制度,醫院的經濟活動在主管院長領導下,由醫院財務部門統一管理。這就迫切需要從醫療一線提拔起來的院長們不斷提高他們的管理職業化水平,熟悉各種經濟法規,了解分析會計信息及外部經濟環境,從而作出正確的經濟決策,使醫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維持可持續發展,更好地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醫院效益的好壞,來源于各醫療科室的經濟效益。為使各醫療科室獲得較好的經營效益,分管領導應對本部門經濟活動及全面工作負責。分管領導應嚴格控制各項經費開支,對付款的必要性、手續的合法性、真實性負責。
(三)財務人員通過內部會計預測核算建立財務分析指標體系
我院通過運用內部會計控制優化資金運動的質量,通過醫院經濟效益、負債比率、變現能力比率、病人費用評價指標、應收款周轉率和藥品周轉率等指標分析體系的研究,了解我院的經營成果和經營能力、資金運行狀況和財務風險,以客觀評價醫院的經營成果和經營能力,尋找經營中的差距和缺陷,全面的反映資產經營和財務效益狀況。在做這些比率分析時注意數據與時間價值的有機結合,使數據的可比性更強。同時各項指標的評價都是一種經驗,并沒有絕對的標準,應實是求是,善于應用例外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