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身邊數位會計同仁茶間閑談,彼此之間得出一個共識:學會計、當會計、教會計的,其實屬于“非驢非馬”的群體。仔細品味過幾樁事之后,讓我感受到了游走于管理學與經濟學之間的別樣會計人生。
先是隨著股市的持續“牛”氣沖天,家里人總嘟囔著別人如何炒股掙大錢了,而我這樣一個幾十年如一日舞動會計數字的卻對股票一竅不通。再是今年高考季節,一位老朋友為小孩填報高考志愿向我“請教”:在經濟學與管理學兩個專業之間選擇何者為好?他們認為,要么學經濟去“掙錢”,要么學管理去“當官”,千萬不能當會計去“算賬”。當然,最終他們還是以我為“鏡”地選擇了會計學專業。不過這也給了我一些啟迪。聯想到人們常把經濟和管理、經濟學和管理學、經濟學家和管理學家混為一談,頓感需要厘清經濟學與管理學的邊界線。遂撰此短文對游走于管理學與經濟學之間的會計學來個“班門弄斧”式的點滴詮釋。
同物種生存、繁衍、進化一樣,學科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都有其生存與發展的特定背景與條件,這就是學科的生態環境。會計作為一個古老學科,誕生于農業社會,成長于工業社會。從學科視角看,她經歷了歸屬于數學、經濟學到管理學的變化,而每一次學科環境的變化,對會計學的內涵和外延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經濟學和數學曾構成過會計學的兩大支柱。不過,作為新興學科,管理學派生于經濟學,并以企業經營管理活動為主要研究對象,研究如何運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取得最大的經濟效果。客觀地說,會計學歸類于管理學,更好地體現了會計學的本質特征,會計職能也由經濟核算職能為主向經濟管理職能為主提升。作為權威證明,國家教育部門學科分類中,已將會計學由經濟學改換為管理學的一門學科。
事實上,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根本區別在于經濟學和管理學中的人性假設有所不同。我們知道,人在經濟學和管理學中都是行為主體,二者都需要“以人為本”地開展其研究活動。但經濟學以節約成本、擴大產出、優化資源配置為目標考慮規則的合理性,只能從人的一般行為出發來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經濟人”(Economic Man)、“理性人”(Rational Man)。通常,經濟人的決策總是從自己的經濟利益出發,通過收益與成本的比較使其凈收益最大化。管理學則以激勵人的積極性、提高組織效率為目標,必須兼顧多數人的一般行為和少數人的特殊行為,因為少數的特殊行為對提高組織效率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經濟學堅守著“經濟人”假設,而管理學卻認為追求經濟利益雖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種需要中屬于低級需要,因而管理學對人性的假設早已過渡到“社會人”、“管理人”等理論。很顯然,“經濟人”假設簡單明了、便于分析,經濟學以此為核心形成了公理體系和系統的方法、原理和定律;而“社會人”、“管理人”等假設內涵豐富、復雜,難以形成公理體系。管理學在此基礎上結合豐富的實踐,形成了藝術性和技巧性很強的許多方法、原理和定理。二者各有優缺點,但區別是明顯的,甚至可以說偏激一點,經濟學多少帶有一些“壞人假設”,而管理學則多少有些“好人假設”的成分。
經濟學注重設計合理的游戲規則,開發制度資源。因為經濟學對人的假設簡化而一致,所以經濟學理論的系統性、科學性、統一性較強。管理學注重調動人的積極性,因而管理學假定人是具有多種動機與需要的復雜人;相應地,對人的假設豐富且分歧較大,這就導致了管理學特有的權變性、藝術性、多樣性。可以這樣說,經濟學是研究如何優化配置社會有限資源的,而管理學是研究如何運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取得最大效果的;經濟學強調抽象、一般和科學,管理學則強調具體、特殊和藝術。
由于假設與使命的不同,經濟學和管理學分別擁有自己的獨特天地。當然,二者之間也并不是可以隨意拋開對方而孤立存在的,他們并不是“井水不犯河水”。也正因為如此,作為核算經濟交易、監管經濟活動的會計學就有了給人以游走在二者之間的印象和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