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標分析法是財務分析的常用方法,但是由于財務指標因素之間時間口徑不一致,對應關系和因果關系不嚴格以及財務指標評價標準模糊不清,導致了財務指標的有用性大為下降。
財務分析的目的主要是發現公司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公司財務存在的問題以及公司未來的財務發展趨勢,它是財務人員、各有關方面管理決策層乃至廣大社會公眾投資者的一項重要而基本的技能。目前,進行財務分析的方法很多,但是最基本、運用最廣泛的方法當屬比率分析法,即運用一系列的財務指標來實現財務分析目的的方法。但是,我們在運用財務指標進行財務分析時,經常會發現利用公司真實的財務數據計算的財務指標,卻不能揭示公司真實的財務狀況,不能對公司做出恰如其分的財務評價,從而影響甚至誤導分析者的決策,財務指標失去了有用性。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影響財務指標有用性的原因以及解決措施進行了粗淺的探討,以供同仁參考。
一、財務指標因素間的時間口徑不一致
財務指標通常由分子和分母兩個部分構成,分子和分母通常分別涉及至少一個以上的因素。所謂“財務指標因素間的時間口徑不一致”主要包括兩種情況:一是分子是動態指標(利潤表指標),而分母是靜態指標(資產負債表指標);二是分子是當期指標,而分母是非當期指標。對于第一種情況可通過對靜態指標采用期初加期末平均的方法加以簡單解決,但是這并不能完全提高其有用性,因為一旦出現第二種情況,指標的有用性就會大打折扣。
比如,應收賬款周轉率按照現在通行的算法是主營業務收入除以應收賬款平均余額。假設某一企業期初應收賬款余額為3000萬元,本期銷售收入9000萬元,均已收到現金,那么期末應收賬款余額仍然為3000萬元。于是,按照上述公式計算的應收賬款周轉率為3次[9000÷(3000+3000)/2],也就是說該公司本年的應收賬款周轉天數為120天(360÷3),這一結論完全違背本期銷售均已收到現金的客觀事實。
上述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是:分子主營業務收入屬于當期指標,但是分母應收賬款余額是非當期指標,而是歷年來的累計余額。如果根據該指標對公司進行財務評價就會得到類似以下錯誤的結論:1.該公司本期收入質量不高;2.公司應收賬款管理效果不好,應收賬款金額大而且收賬期長。但事實上該公司除了前期的應收賬款存在遺留問題外,本期的應收賬款管理堪稱完美,上述結論明顯忽略了企業目前良好的發展趨勢。
顯然,周轉率指標基本上都存在上述問題。仍以“應收賬款周轉率”指標為例,要增強該類指標的有用性,就應該把分母“應收賬款平均余額”更換為“應收賬款本期增加額”(期末余額-期初余額),該余額通常并不一定需要平均,因為在正常情況下、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比如1年內),企業的應收賬款本來就是平均發生的,其余額應與平均數相差不大。雖然“應收賬款本期增加額”也并不一定僅僅只是本期銷售的影響,但是從一個較長時期來看,可以近似于當期形成。
二、財務指標因素間的關系不明確
財務指標因素間的關系不明確對于財務指標的有用性產生很大的不利影響。財務指標因素間的關系不明確至少包括兩種情況:財務指標因素間的因果關系不明確和財務指標因素間的對應關系不明確。
所謂財務指標因素間的因果關系不明確,是指用于計算財務指標的兩個或多個因素之間本應存在因果關系的,但實際上因果關系并不嚴格。比如在分析公司短期償債能力時,經常計算“現金比率”這一指標,該指標等于貨幣資金加交易性金融資產后除以流動負債。如果該指標高,說明公司的短期償債能力強。但該指標經常使人們變得過分保守,因為該指標的分母即流動負債并非都需要用貨幣資金與交易性金融資產去償還,二者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比如其中的預收賬款通常就只需要企業提供商品或勞務即可。因此,計算現金比率如果將預收賬款包含在流動負債中,就會導致指標相對變小,進而使得分析結果趨于保守。
所謂財務指標因素間的對應關系不明確,是指用于計算財務指標的兩個或多個因素之間本應存在對應關系的,但實際上并不嚴格存在對應關系。比如分析公司盈利能力時,我們通常都會提到銷售凈利率(凈利潤/銷售收入)指標,該指標主要用于評價企業銷售獲利能力,但是該指標中的凈利潤與銷售收入并不存在嚴格的對應關系。因為影響凈利潤的因素包括諸多與銷售無關的因素,比如資產減值損失、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等。分析中完全可能出現如下情況:銷售收入10000萬元,銷售成本8000萬元,凈利潤6000萬元,即銷售凈利率為60%。由此,按照該指標的一般意思表示,可以理解為該公司每1元銷售可以帶來0.6元的凈利潤。事實上,該結論存在明顯的問題:該公司的銷售毛利率只有20%,因此每1元銷售可以帶來的凈利潤不會超過0.2元。因此,分析企業銷售獲利能力時,盡量少用銷售凈利率指標,多用銷售毛利率指標,因為毛利與銷售收入存在嚴格的對應關系,而凈利潤與銷售收入的對應關系并不嚴格。
三、財務指標的評價標準模糊不清
傳統的財務分析內容包括償債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營運能力分析和發展能力分析,但是很多人在進行上述分析時一方面沒有準確地理解上述分析內容,另一方面也沒有提供合理的評價標準,從而導致指標設計與分析內容的相關性不夠強,進而弱化了指標的有用性。
比如,在分析企業償債能力時,首先應對“償債”進行定義。筆者認為企業償債能力主要是指企業的現金償債能力而沒有包括債務重組。其次應對償債能力的強弱提供一個定性的評價標準,然后才能進行定量的分析評價。筆者認為,償債能力強的標準應該說只有一個,即:能夠償還到期債務的企業償債能力就強。由此看來,設計償債能力分析指標時采用的債務應該采用到期債務,而不能簡單的采用流動負債或負債總額。
筆者以流動比率為例進行分析。流動比率等于流動資產除以流動負債,一般認為,流動比率小于或等于2就意味著公司的償債能力較強,但事實并不一定如此。筆者認為,該指標在用于評價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時,至少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分子包括了全部的流動資產,意味著該指標所分析的償債能力顯然不僅僅局限于現金償債,還包括了以存貨抵債這樣的債務重組事項,但是傳統的償債能力分析并不包括債務重組;二是分母包括了全部的流動負債而不僅僅是到期債務,這就與“能夠償還到期債務的企業償債能力就強”的標準發生了背離。筆者認為,流動比率在用于評價企業短期償債能力時,應該進行以下修正:一是分子只能包括部分流動資產,比如貨幣資金、交易性金融資產、確實能迅速變現的應收賬款和存貨等優質流動資產,其中的貨幣資金只能考慮經營閑置的部分,因為企業不可能將所有的貨幣資金都用于償債;二是分母只能用到期的流動負債或一定期間的加權平均流動負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