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業在進行資金籌集時要進行科學的設計和選擇,爭取以最少的投入獲得最大的收益。本文試圖通過不同籌資方式下籌資成本的比較來說明負債籌資的經濟效益,以提高人們對負債籌資的正確認識。
按照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的定義,“負債是指由過去的交易或者事項形成的預期會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的現時義務。”從定義中可以看出:負債是企業需要償還的義務,履行償債義務會導致企業經濟利益的減少。由于負債是一種義務,也就意味著債務到期必須要償還。正因如此,人們往往片面地將負債看作是企業的壓力和負擔,過分強調了其需要償還的性質,有的甚至到了“談債色變”的地步。投資者和經營者都十分關心企業的財務狀況,通過分析企業的財務報告來判斷企業的經營能力和發展潛力。然而如何正確把握負債在理財中的作用和實質,正確認識負債籌資的積極意義,正是本文研究和探討的核心。
一、籌資成本的概念及其對籌資效益的影響
籌資成本指企業取得和使用資金而支付的各種費用,包括籌資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和向投資人支付的報酬,如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的發行費用、向股東支付的股利、向債權人支付的利息等。由于籌資渠道不同、籌資結構不同,致使籌資成本和籌資效益也不同。籌資渠道是籌資者獲得資金的來源渠道。企業的資金來源歸納起來無非兩大類:即吸收投資者投入的資金和通過舉債獲得的資金。籌資結構是一個企業資金數額的構成比例,由于籌資方式的不同(如發行股票,吸收投資、向銀行借款、發行債券等),致使企業獲得這些資金使用權所付出的代價也就不同。單就銀行貸款而言,由于償還時間不同,出現了長期借款和短期借款,由于二者的償還時間長短不同,所以到期償還的利息也就不同。眾所周知,長期借款的利息往往要高于短期借款的利息,長期借款的籌資成本也就高于短期投資成本,由此可以推斷:籌資成本和籌資效益是反比例的關系,即:籌資成本越高,籌資效益越低。
二、影響籌資成本的因素
籌資成本和投資報酬在研究籌資效益中是密不可分的兩個概念,要分析影響籌資成本的因素,首先要分析影響投資報酬的因素。
一般來講,影響投資報酬的因素有兩種,一是無風險因素,即貨幣的時間價值,它是保證投資者按期獲得的利息率,如銀行存款利息;二是風險價值,即投資者冒風險投資獲得的額外報酬,如股本投資分紅、股票差價等收益。這兩個因素直接影響籌資成本的高低。投資風險越大,所需得到的補償越多,籌資成本也就越高。不同的籌資方式,其籌資風險不同。通常情況下,投資到股票中的風險要高于投資債券的風險,同理投資到股票中所得的報酬要高于投資到債券的報酬。由此可知,籌資者吸收的投資者投入的資金越多,其風險成本越高,籌資成本也就相應增加,反之則低。
三、不同籌資方式下籌資成本的比較
通常情況下,籌資者均想以較低的籌資代價獲取較高的籌資效益。但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假想,因為投資者從根本上無法控制投資風險以及資金的供求狀況,當然也就無法控制籌資成本。但籌資者可以通過合理調整籌資結構來達到降低籌資成本的目標。在目前條件下,籌資者可以選擇有利于自己的籌資方式,即籌資風險較小的方式,通過降低籌資風險、降低籌資報酬實現降低籌資成本的目的。如某企業需要籌集資金5000萬元,有甲乙兩個方案可供選擇:甲方案,吸收負債籌資和接受投資者投資籌資的數額各有2500萬元,籌資比重各占50%;乙方案,負債籌資3500萬元,占籌資比重的70%,接受投資者投資1500萬元,占籌資比重的30%。假定資本成本率分別為負債10%、投資15%,則甲種方案總籌資成本率為12.5%(10%×50%+15%×50%);而乙方案總籌資成本率為11.5%(10%×70%+15%×30%),這說明在資金總額和個別資本成本率一定的前提下,降低投資者投資額數額而提高負債籌資數額,更確切地說是降低投資者投資比重,提高負債籌資額比重,可以降低籌資成本提高籌資效益。以上假設事例:若將甲種方案的投資額比重降低20%,則負債籌資額比重必定上升20%,也即分別由原來的50%下降到30%和上升到70%,則可以使企業的總籌資成本率下降1%(12.5%-11.5%)。
四、負債籌資的經濟效益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籌資過程中,負債籌資的成本要比吸收投資的籌資成本低。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從籌資者的角度講,負債是一項必須要償還的義務,其利息也即籌資成本通常是一個固定的數額,企業不論其經營狀況如何,債務到期時必須要如數償還其本金和利息,這樣看來債務確實是企業的負擔和壓力;但反過來,從投資者的角度講,投資者便可以按期如數收回自己的本金和投資報酬,投資風險較低。從以上分析得出的投資風險與投資報酬的正比例關系看,籌資者給予投資者的投資補償也較低。而籌資者若采用吸收投資的形式進行籌資,其籌資成本明顯要高于負債籌資。如企業采用發行股票形式進行資金籌集,因普通股票的股利不是一個確切的數值,它是隨著企業經營狀況和經濟效益的變化而變化,并且按國家有關規定,投資者投入企業的資金在企業的存續期內不允許抽回,故而投資風險較大,仍按投資風險與投資報酬的比例關系,遵循風險大補償多的規則,投資者要求得到的投資補償要高,從而使籌資者的籌資成本增加。第二,按我國現行財務制度的有關規定,負債的利息支出要由稅前利潤支付,所以負債的利息支出實際上已經沖減當期的利潤數額,從而又使籌資者獲得了少交所得稅的經濟杠桿收益。而吸收的投資屬于所有者權益范疇,按國家有關財務制度規定,不允許在稅前利潤中扣除,從而使籌資者失去了免交所得稅的收益。通過以上比較可以看出,負債籌資的成本無論從籌資結構還是從籌資風險上分析都要比吸收投資的籌資成本低。第三,再從負債籌資的構成項目進一步分析負債籌資的優勢。負債中,有一部分資金項目幾乎不存在籌資成本,如以商業信用形式形成的各種負債——應付賬款、預收賬款、應付工資等,這些負債形式形成的資金來源,對于籌資者來說幾乎沒有籌資成本。而對于吸收投資形成的資金來源,其中任何一個項目都存在籌資成本,尚且不論典型的實收資本(或股本)投資項目,就以企業的盈余公積金而言,按企業盈余公積金的性質和用途規定,企業可用其轉增資本進行擴大再生產。從表面上看,企業對這部分資金的使用似乎不存在籌資成本,其實不然,企業使用的這部分資金相當于企業普通股票的增加,因為,盈余公積金屬于所有者權益,歸投資者所有,盈余公積轉增了資本,其實質就是給原來的投資者追加了投資額,股東們雖然沒有以投資收益的形式從企業收回這部分投資報酬,但其目的是以期在企業獲取更大、更長遠的收益,這種收益是潛在的,并沒有在賬面上反映出來。故企業使用盈余公積金這種籌資形式進行籌資也存在較高的籌資成本,也需要付出籌資代價。
綜上所述,籌資成本是企業在籌資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經濟指標,籌資方式和籌資結構都對其有著重要影響,它也是判斷籌資結構是否合理和優劣的重要標準。從理論上講,總籌資成本越低其籌資結構就越合理,籌資效益也越高。通過以上分析論證可以得出結論,負債籌資無疑是一種籌資成本低,籌資效益高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