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我國新企業會計準則,通過對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與手段的研究,為治理盈余管理提供一些啟示。
股權分置改革后,中國證券市場呈現井噴行情,連續上漲。受巨大財富效應的吸引,證券市場的利益各方對盈余數字史無前例地關注,盈余管理再次成為國內外經濟學、會計學和財務管理領域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盈余管理實際上是企業管理人員通過有目的地控制對外財務報告過程,以獲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
一、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
?。ㄒ唬﹫蟪昶跫s動機
不論薪酬是與業績掛鉤,還是與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相聯系,還是由控股股東發薪,用來反映經營者經營業績的會計盈余信息是非常重要的,上市公司管理層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
另外,報酬有顯性報酬與隱性報酬之分,前者即為公開的年薪,后者則多指非金錢的好處,如聲望、政治前途、公款消費的機會等,尤其當上市公司是國有股占控股地位的時候,薪酬制度與人事制度纏繞在一起,對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員而言,聲望和政治前途也許是他們更為看重的報酬。當然,這些隱性報酬與公司業績呈正相關,而評價管理人員業績的重要依據是會計盈余,故在隱性報酬的驅動下,上市公司管理層也有動機進行盈余管理。
?。ǘ┦状喂_發行股票(IPO)
在中國特有的額度制下,僅有少數企業可以獲準發行股票,并且企業過去的經營業績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故為了取得上市資格,公司有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尤其是經營業績不佳的公司,通過某種手段獲得了上市資格,更需要通過盈余管理來獲得良好的經營業績。另外,一旦獲準發行股票,公司過去的經營業績又會直接決定或間接影響股票的發行價格與股票的順利發行,盈余管理顯得更為重要。財務包裝作為公司在IPO之前的一個重要環節,公司完全有機會在財務包裝的過程中進行盈余管理。
?。ㄈ┡涔蓜訖C
中國上市公司取得上市資格后,最大的受益是能從證券市場上直接融資。盡管證監會制定的配股政策有一演變過程,但始終包含著對會計盈余指標的要求。
配股價格的高低關系到上市公司籌集資金的數額以及順利與否。業績優良公司的配股價格無疑可以定價高一些,配股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為了提高配股價格,上市公司也會進行盈余管理。
?。ㄋ模┓捞澔蚺ぬ潉訖C以及保牌動機
上市公司一旦帶上ST的帽子,籌資難度就會加大,資金成本也會上升,甚至暫停上市,在殼資源珍貴的情況下,意味著殼資源的喪失。所以第一年虧損的公司,扭虧或防止連虧是重要目標,若扭虧無望導致第二年虧損,第三年則是無論如何也不能虧損,為了實現上述目標,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產生。
(五)銀行借款動機
由于歷史原因,中國企業間接融資主要依賴于銀行,直到上市后開辟了直接融資渠道,上市公司的資產負債比率才有所降低。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進行,各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意識普遍加強,公司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無疑是控制信貸風險的重要因素。上市公司因為是中國企業中的佼佼者而被選中上市的,故相對于非上市公司,更容易拿到銀行貸款。但對于扣上ST帽子的上市公司以及虧損公司而言,取得銀行貸款則要困難得多。另外,這些虧損公司或ST公司直接融資已不可能(不能滿足配股要求),故從籌資角度考慮,免虧或避免跨入ST行列是經營業績不佳公司的首要目標,盈余管理則是實現其目標的重要手段。因而銀行借款動機只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間接動機,且出于此動機的上市公司數目較少,多為業績不好的上市公司。
?。└呒壒芾砣藛T的變動
高級管理人員的變動涉及到責任的交接和獎金等報酬的確定,管理人員有可能利用職位便利進行盈余管理。
(七)市場動機
市場動機包括:1.改善二級市場形象。證券市場上,現任的大股東和上市公司的管理層更清楚公司資產的質量和發展前景,相對于潛在的投資者而言,他們擁有內幕信息。通過盈余管理,釋放出業績良好的信號,以達到改善二級市場形象的目的。2.便于二級市場炒作。中國股市發展仍處于不成熟階段,二級市場投機盛行。上市公司和機構投資者串通,通過盈余管理將利潤做高,股價同步炒高,再借新制度實施之際,將以前有水分的利潤擠出來。3.為購并增加籌碼。由于上市資格的不易取得,眾多的非上市公司試圖通過購并達到借殼上市的目的。購并談判中最關鍵的是購并價格,業績優良的上市公司的股權無疑可以賣一個好價錢。故上市公司有可能為購并增加籌碼而進行盈余管理。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
在中國特定的制度背景下,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多樣,本文主要討論會計管理手段,即上市公司依靠自身力量在會計準則允許的范圍內及空白規范領域進行的盈余管理。
?。ㄒ唬召~款管理
由于新制度給予上市公司壞賬核算方法的選擇權,盈余管理的空間加大;另外,應收賬款與公司的銷售收入密切相關。在經濟環境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賒銷政策(包括信用期,折扣率等)的放寬或收縮,無疑會影響到銷售收入的變動,自然也會引起利潤的波動。這屬于公司的真實盈余管理,很難被外部信息使用者察覺。
?。ǘ┐尕浌芾?br/> 存貨跌價準備的提取,避免了殘次冷質存貨通過“待處理財產損失”科目長期掛賬的做法,能有效地降低公司資產的經營風險,但也帶來了新的盈余管理手段。
?。ㄈ┱叟f管理
上市公司只需要調整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就可以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由于上市公司的固定資產一般比較大,想在折舊上做文章的也多,因此,每年注冊會計師在對公司固定資產科目進行審計的時候,主要關注固定資產的折舊政策和估計是否變更,并對折舊額進行測試,防止公司多提或者少提折舊來調節利潤和資產。如今,新準則要求公司對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方法及預計凈殘值至少每年復核一次,只要與原估計有差異時,就應當調整固定資產的折舊年限與凈殘值,并且調整的方法采用未來適用法,不用追溯調整。因此,上市公司只要找到證據證明其固定資產使用壽命與原估計有差異,就可以進行會計估計變更,對業績進行調整,從而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
(四)長期投資管理
上市公司可以利用長期投資核算方法的變更來進行盈余管理:在子公司虧損時多采用由權益法向成本法變更,而在子公司盈利時實行由成本法向權益法的變更,從而增加公司的賬面利潤。
?。ㄎ澹┎涣假Y產管理
公司的資產中,三年以上的應收款項、待攤費用、遞延資產及待處理財產損失基本上不具備盈利能力,資產的質量較差,這四個項目統稱為不良資產。其中,三年以上的應收款項的賬齡已遠遠超過正常的信用期,收回的可能性極小,具有潛在虧損的可能;待處理財產損失是在財產清查過程中查明的各種材料、庫存商品、固定資產的盤虧和毀損,其經濟實質是經營過程中已發生的損失和費用,根本不可能為公司帶來未來的經濟利益。若處理三年以上的應收款項和待處理財產損失,必然引起當期利潤的下降。上市公司出于某種動機意圖增利時,往往將上述兩者不予處理,仍放在資產負債表中,此種做法也稱潛虧掛賬。潛虧掛賬多為瀕臨虧損的上市公司和扭虧的公司使用,以達到當期增加利潤的目的。
?。└黜棞蕚涔芾?br/> 存貨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均無確定標準,這些成為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新興手段。
(七)借款費用管理
新《借款費用》準則給公司進行借款費用盈余管理指引了道路。新準則規定,如果相關資產的購建或生產占用了專項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被占用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允許計入資產。根據新準則,公司可能在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和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上打主意。例如,企業如欲提升業績,需要擴大利息資本化范圍,則可以采用一定的手段使專項借款之外的一般借款的利息支出符合計入資產的要求,另一方面,將已完工的固定資產長期作為在建工程核算,這樣既延長了利息支出計入資產的時間,又減少了折舊的計提,從而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
?。ò耍┢渌麡I務利潤管理
其他業務利潤是從主營業務以外的營業活動中取得的,其金額一般小于主營業務利潤。但根據中國上市公司年報披露,其他業務利潤在利潤總額中所占的比例日趨上升,某些上市公司的其他業務利潤甚至是主營業務利潤的若干倍,其他業務利潤正成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
?。ň牛I業外收支管理
營業外收支是與經營活動無關,且不經常發生的利得或支出。營業外收入多源自于出售或轉讓固定資產和無法支付的應付款項等。債務擔保支出正成為營業外支出的內容之一。由于擔保負連帶責任,債務人若無力償還,擔保人替債務人償還,其再向債務人追償。但鑒于債務人本身財務狀況不佳(不然何以會無力償債),擔保人代替償還的款項的收回性值得懷疑,這也往往取決于對債務人償還能力的判斷,并進而決定這筆債務擔保支出是進入“營業外支出”還是“其他應收款”。由于涉及到判斷問題,上市公司有機會進行盈余管理以實現其目的。
?。ㄊ┭邪l費,廣告費,資本支出管理
這三項支出不但金額較大,而且均真實地影響公司的經營。故對這三項支出的管理屬于真實盈余管理。減少這三項支出將增加公司當期利潤,但潛在地損害公司將來的競爭能力,相對于披露盈余管理而言,成本高,公司必須在短期和長期利益中均衡。真實盈余管理很難被察覺,但中國上市公司研發費普遍不高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隨著上市公司廣告費投入的日趨增加,廣告費的攤銷將出現創新。
?。ㄊ唬撎潚熨~管理
中國上市公司往往將三年以上的應收款項、待處理財產損失等潛在的虧損資產長期掛賬,待時機成熟,進行一次性處理,這種方式也稱為大清洗,多用于上市公司的虧損當年。潛虧掛賬處理的另一方式是利用資產評估消除潛虧。許多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往往在股份制改組、對外投資、租賃、抵押時,通過資產評估,將潛虧確認為評估減值,沖減“資本公積”,從而實現盈余管理目的。
(十二)無形資產管理
新準則一改舊準則無形資產研發支出全部計入管理費用的原則,新《無形資產》準則將企業的研發劃分成兩個階段,并允許開發支出予以資本化,即將開發支出歸入無形資產中定期進行攤銷,和以前全部計入管理費用相比,大大降低了對當期利潤的沖擊。因此,允許開發支出資本化無疑會增加科技及創新類企業的利潤調節空間。雖然新準則對公司的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定義進行了區分,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無形資產研發業務復雜、風險大,將很難明確劃分研究和開發兩個階段。因此,公司如何劃分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也就決定了研發支出費用化和資本化的分界點,從而達到了操縱業績,進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再者,新準則中對無形資產的攤銷不再僅僅局限于直線法,并且攤銷年限也不再固定。因此,企業可能會通過調節無形資產的攤銷年限或方法來進行盈余管理。通過減少攤銷年限和加速攤銷來提高公司的業績,或者以相反的手法來降低業績,達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ㄊ﹤鶆罩亟M或非貨幣性交易管理
新債務重組或者非貨幣性交易準則可能使公司盈余管理成本降低。原《債務重組》準則不允許債務人將債權人的讓步確認為重組收益,《非貨幣性交易》也規定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來確認換入資產的賬面價值。而新準則中的債務重組交易將以公允價值計量并允許債務人確認重組收益、非貨幣性交易中以公允價值確認換入資產并確認置換收益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很可能會在公司出現虧損的情況下,或者出于維持公司業績或者配股的需要,通過債務重組確認重組收益或者與上市公司以優質資產換劣質資產的非貨幣性交易來改變上市公司的當期損益。此外,對于公允價值的確認問題也是一個操縱點。在發達的市場條件下,公允價值比較容易確認,但是在市場不充分的情況下,如何確認公允價值則是一個難題。
?。ㄊ模嬳椖抗芾?br/> 現行會計是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理論,雖然較好地解決了收入與費用的配比問題,但產生了很多待攤項目和應計項目,企業可以通過提前確認收入和遞延確認費用來調增利潤;反之推遲確認收入,提前確認費用以降低當期盈余。隨著現代企業經營環境不確定性的增加,應計項目的確認將具有更大的彈性,從而給盈余管理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
三、結論
綜合而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有:報酬契約動機,首次發行上市動機,配股動機,保牌動機,銀行借款動機,高級管理層變動,市場動機等,其中最重要也最常見的動機是首次發行上市,配股和保牌三個動機。盈余管理有四種模式,分別為利潤最大化,利潤最小化,利潤平滑,大清洗。以上各個動機中,除了高級管理人員變動和保牌動機傾向于選擇當年大清洗和次年利潤最大化的模式組合外,其他動機偏向于利潤最大化模式,以上各個動機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且同一動機中使用盈余管理的模式可以多樣化。
因此,治理盈余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要采取經濟的、行政的和法律的手段,多管齊下,對癥下藥。